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鲁迅
以笔为刀的启蒙者与战士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他的一生跨越了晚清与民国,经历了中国社会从封建专制向现代转型的剧烈动荡。他的文学创作、社会批判和文化思考,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思想的发展方向。

鲁迅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少年时家道中落,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父亲病逝,使他早早体会到世态炎凉。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冷峻的观察力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意识。

1898年,他进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矿务铁路学堂,接触西方科学知识。1902年,他赴日本留学,最初学医,立志以医术救国。然而,一次课堂放映的日俄战争幻灯片改变了他的志向——他看到中国人围观同胞被日军处决的麻木神情,意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唯有改变国民精神,中国才有希望。于是他弃医从文,转向文学创作。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这篇小说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基础,也标志着鲁迅正式登上文坛。此后,他创作了《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经典作品,以犀利的笔触剖析国民劣根性,批判封建社会的愚昧与残酷。

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众生相,尤其是底层人民的苦难。在《阿Q正传》中,他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讽刺了国人“精神胜利法”的愚昧;在《祝福》中,他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控诉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

1920年,鲁迅积极参与社会运动,支持学生爱国斗争。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他写下《记念刘和珍君》,痛斥北洋政府的暴行,并因此遭到通缉,被迫南下厦门、广州。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他目睹国民党对进步人士的镇压,愤而辞去中山大学教职,定居上海,全身心投入文学战斗。

1930年,他与瞿秋白等人发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推动革命文学运动。尽管他与左联内部存在分歧,但他始终支持进步青年,培养了一批年轻作家,如萧红、萧军等。他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等,以尖锐的讽刺揭露社会黑暗,被誉为“匕首与投枪”。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在上海逝世,年仅55岁。他的葬礼上,数万民众自发送行,灵柩覆盖“民族魂”旗帜,彰显他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毛泽东评价他:“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一生以笔为武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其批判精神至今仍具现实意义。他不仅是文学家,更是思想家、战士,他的作品超越了时代,成为中国人精神觉醒的灯塔。正如他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的生命虽短暂,但他的思想光芒永恒。 9C5n7qRltkyt+BMekrfwkQeiteSjx/ppUdv5dRMZ4eq9a0cxHmL3VTkfMz+urOM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