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坏处说坏,好处说好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有这样一双眼睛:它既能穿透历史的迷雾,又能刺破现实的假面;既能丈量革命者的高度,又能称量文人的骨气。这双眼睛属于鲁迅——一个永远以“横眉冷对”的姿态审视时代的批判者。本书辑录的鲁迅对现代人物的评价文字,不是寻常的月旦品评,而是一部用“匕首与投枪”写就的精神档案。

鲁迅的人物评论具有独特的“考古学”特质。他像一位手持解剖刀的思想医师,总是能精准地剖开人物表象,直指精神内核。论孙中山,他看到的不是被神化的“国父”,而是“永远的革命者”这一本质存在;评章太炎,他痛惜其从革命家退居为学者的人生轨迹,却仍以“革命史上的业绩”为其定位;对蔡元培,他既有“傀儡”的冷峻判断,也不掩“念旧知”的温情记述。这种既撕破伪装又存留温情的双重笔法,构成了鲁迅式人物批评的独特张力。

在鲁迅的批评坐标系中,人物价值首先取决于其与时代的关系。他称赞孙中山“至死无大变化”的纯粹性,讽刺章士钊“攀附显现”的投机性,惋惜刘半农从“战士”到“学者”的蜕变。这些评价背后,是鲁迅对知识者精神堕变的深刻焦虑。他用以衡量人物的标尺,从来不是世俗成败,而是其是否保持了“精神界的战士”的本色。正如他对陈独秀“内皆武器”的欣赏,对胡适“和官僚一鼻孔出气”的鄙夷,本质上都是在绘制一幅知识分子的精神地形图。

鲁迅的批评文字具有惊人的预言性。他对钱玄同“好空谈而不做实事”的判定,对“新月派”文人依附权势的揭露,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的穿透力。这些文字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因其建立在对人性普遍弱点的深刻认知上。当他说章士钊“能在这昏浊的政局中,居然出为高官,清流大约无这种手段”时,揭示的不仅是某个人的品质,更是权力场域的运作逻辑。

这些散见于杂文、书信中的评论,构成了鲁迅思想体系的重要维度。它们不是即兴的嘲谑,而是经过历史淬炼的判断。在评价人物时,鲁迅始终坚持“取其大节”的原则:既看到章太炎“主张投壶”的保守,更铭记其革命功绩;既指出刘半农后来的“憎恶”,也不忘其早年的“勇敢”。这种辩证眼光,使他的批评既有雷霆之力,又不失史家之公。

在话语泡沫泛滥的当下,鲁迅这种“坏处说坏,好处说好”的批评精神尤为珍贵。他教会我们的不是简单的臧否人物,而是如何建立独立的价值尺度。当他说“孙中山究竟是中国的好人”时,这个“好”的标准既包含道德操守,更强调历史作为——这种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对当下非黑即白的舆论场不啻为一剂解毒剂。

这些写于八九十年前的文字,今天读来仍带着思想的体温。它们不仅是历史人物的剪影,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当我们重读鲁迅对“聪明人”的解剖、对“改革者”的期待时,会发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命题依然未变。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它总能穿越时空,与每一代读者进行精神对话。 z0CardjUm+4q43i+saZfgTZ6gbVV/KFf/aWaC3StfmnMdNciMcbktXkwQkqF8z8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