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沈翊代表着天赋与创伤交织的复杂灵魂,那么刑警队长杜城,则是坚守与执着的化身,他的身上散发着一名人民警察特有的凛然正气。他身着笔挺的警服,眼神锐利而坚定,周身散发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和对犯罪分子的强大压迫感。作为一名经验丰富、身手不凡的刑警,他将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视为生命中不可动摇的最高使命,为此他可以付出一切。然而,这份看似坚不可摧的坚守背后,却深埋着七年前一场无法愈合的伤痛——他敬爱的师父雷一斐的意外牺牲,这道伤疤如同烙印,时刻提醒着他过去的痛苦。
雷一斐,对杜城而言,不仅仅是警学生涯的引路人,更是他人生中的导师、父亲般的存在,是他心中正义的象征和力量的源泉。七年前,雷一斐在追捕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不幸遭遇伏击,英勇牺牲,而导致这场悲剧的线索,竟然是沈翊所画的一幅画像。在杜城眼中,那幅画笔触生动、栩栩如生,精准地还原了嫌疑人的面貌,却也因此成了间接导致师父死亡的“凶器”,这让他对沈翊的画笔产生了刻骨铭心的恨意。画像中的人被捕后,当着沈翊的面,冷静而嚣张地承认了与雷一斐的死有关,这让杜城对沈翊的恨意达到了顶点,这种恨意七年来从未消减,反而如同陈年的美酒般越发浓烈。他无法接受,一个与师父之死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竟然会进入他守护的警队,更无法接受沈翊试图用画笔“赎罪”的说法,在他看来,这不过是沈翊减轻自己罪孽的伪善之举。
因此,当沈翊以模拟画像师的身份,空降加入刑侦支队时,杜城的反应是本能的抗拒和强烈的敌意,这种敌意几乎渗透到每一个细胞。他将沈翊视为一个危险的存在,一个会再次带来灾难的不确定因素,一个永远无法被信任的人。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怀疑、排斥,甚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仇恨,仿佛沈翊就是他的宿敌。在杜城看来,沈翊的出现是对师父牺牲的亵渎,是对他个人伤痛的二次伤害,是对警队荣誉的玷污。他认为沈翊不配穿上这身神圣的警服,更不配与自己并肩作战,他巴不得沈翊立刻从警队消失。他刻意与沈翊保持距离,言语间尽是讽刺与挑衅,试图用冷漠和敌意将沈翊“劝退”,让他知难而退。
然而,作为一名警察,杜城深知自己的职责和肩负的使命。即便内心充满了对沈翊的偏见和厌恶,他依然要履行维护正义、侦破案件的使命,这是他身为警察的底线。在案件侦破过程中,他不得不与沈翊合作,尽管每一次合作都让他感到痛苦和不适。这种合作,从一开始便是充满了摩擦和冲突。杜城会质疑沈翊的每一个判断,挑战他的每一次推理,试图从专业角度找出沈翊的“错误”和破绽。他密切关注沈翊的一举一动,不仅是为了破案,更是为了寻找七年前真相的蛛丝马迹,他坚信沈翊隐瞒了某些关键信息,他想要从沈翊身上挖出师父遇害的真正原因。
杜城的坚守,是一种带着伤痛的执着,是他对师父的深情和对正义的誓言。他渴望为师父找出真正的凶手,洗刷师父蒙受的“间接”冤屈。这份仇恨和怀疑,既是他前行的强大动力,也成为了他内心深处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阻碍着他看清真相。他能否放下心中的成见,真正看到沈翊的付出与努力?他能否理解沈翊选择成为画像师的真正目的,以及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他和沈翊之间的关系,又将如何在这场正义的较量中逐渐转变,最终走向何方?杜城的角色,展现了一个警察在个人情感与职业操守之间挣扎的复杂内心,以及在痛苦中寻求救赎的艰难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