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为什么要终生信守五伦?

【译文】

敦伦第二

《中庸》认为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是通行天下古今的基本人伦关系,是人一生都离不开的。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大学问,践行这个道理就是大智慧。在五伦之中,夫妻关系是最基础的。《易经》以“乾”“坤”两卦开篇,《诗经》以《关雎》为首,说明王道教化的根本,其实始于夫妻之道。道不需要刻意修习,只要不被污染就好。夫妻之间容易放纵情欲,若能节制而不放纵,就离“道”不远了。夫妻相处的关键是要有分寸。因此,最要紧的是禁止邪淫,这既能培养品德,也能积累福报,所以邪淫,务必要戒除。

有了夫妻关系才会有父子关系,所以孝敬父母是孩子最要紧的事。你自幼天性纯良,很有孝心,但还要把这份孝心提升到“道”的高度。如果没有这个志向,所学各异,即使是纯粹的孝顺,那终究只是基于血缘的父子之情。现在你应该把父母当作威严的君主来侍奉,培养真诚的敬意,不让丝毫怠慢之心流露;让父母顺心快乐,培养真挚的爱心,保持和悦可亲的态度。始终保持这样的敬爱之心,就等于时刻不离礼乐修养,这才是真正达到“中和”境界的实践。用这样的态度侍奉君主就是忠臣,用这样的态度对待长辈就是恭敬的晚辈。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敬爱之心,就能处处感通天地,甚至通达神明。

从前杨慈湖(杨简)在陆象山门下求学时,一直没能领悟真谛,后来回家侍奉父亲。有一天父亲叫他的名字,他突然大彻大悟,写信给陆象山说:“父亲一叫我就赶紧上前,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深奥的境界。”这说明在侍奉父母的过程中,同样可以领悟人生真谛。所以,即便是打扫卫生、应答问话这样的日常小事,也能让人达到精微玄妙的境界,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修行。

有了父子关系,自然就有兄弟关系。虽然我只生了你一个孩子,本来没有兄弟。但是同族的亲人中,同辈年长的就是兄长,年幼的就是弟弟,都是同一个祖宗的血脉。就像天祐、天与这两个孩子,我既然收养了他们,就是你的亲兄弟。从前浦江郑氏家族,最初只是堂兄弟关系。因为其中一人遭遇生死危机,另一人全力相救才得以脱险,从此两家不忍心分开居住。正是这种患难中产生的真情,让他们同灶吃饭几百年,历代朝廷都表彰这个家族,是天下第一模范家庭。前辈们都说,他们家的福气比王侯还要深厚。

我们家族人口不多,自从我辞官回乡,定居在此地后,族人们都陆续搬来住在周围。现在我打算每年各个节日都召集族人聚会,除了正月初一外,还有正月十五元宵节、三月清明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六日天贶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中秋节、九月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十一月冬至节。住得远的族人也会派人去请,来不来随他们自愿。这个聚会不是为了吃喝,而是有两个目的:第一,防止族人之间产生隔阂,感情疏远;第二,可以互相分享好事,规劝过错,就算平日有些闲言碎语,也能借着聚会的机会慢慢化解,让大家在饮酒谈笑间冰释前嫌。你要认真照办,不要懈怠。

五服制度是古代圣王根据人情制定的。一般来说,为伯叔等亲属服丧的礼节都不能废除,这样才能成为知礼守义的家庭。兄弟之间产生嫌隙,往往都是因为听信了妻子的话。作为大丈夫,起初都不会听信这些挑拨,但久而久之,就像羽毛多了也能压沉船一样,不是特别明智的人很难察觉。你一定要警惕这种情况。

古话说:“君臣之间的道义,是天地间无法逃避的。”无论做官还是隐居,都应该以尊君报国为根本。今天我们这些人能够吃饱穿暖、安居乐业,都是皇上的恩赐,怎么能不知道感恩呢?将来你若做官,必须把“不欺君”作为根本。不欺瞒,就是所谓的忠诚。上奏进言,世人称之为有气节。但必须确确实实对国家百姓有益才说,若为了博取虚名而指出君主的过失,千万不可蹈此覆辙。所以孔子宁愿采用委婉劝谏的方式,其用意最为深刻。

至于交友,务必谨慎选择。如果遇到对的人,可以一起探索人生的真谛,可以探讨文章,可以排难解忧。交友要虚心相待、真诚相处,不要抱怨世风日下、知己难寻。择友要以自身品德为标准,这是至理。家中有君子,自会吸引门外君子。就像在私塾读书,我先以真诚的态度与他人分享心得,对方必以真诚相报;日常交往中,我先以厚道待人,对方必以厚道回应。要常惭愧自己付出不够,不要担忧遇不到贤者。交友之道,诚信为本:说话要掏心掏肺,做事要竭尽忠诚,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即便遇到恶友相欺,也应反省自责,不要轻易向人谈论他的不是。切记切记。

人伦五常本是天然的秩序。与人相处时,不能掺杂丝毫心机。必须纯粹真诚,发自本心,这才叫敦厚。《中庸》说“用仁德来修养道德”,也是这个意思。从前有个以忠孝自居的人,一位禅师对他说:“就算把五伦都做到完美无缺,在孔子看来,也不过是让百姓遵循规范而已,并非豪杰追求的最高境界。”如今世上虽有忠臣孝子,但如果不懂大道,终究只是盲目实践而不明其理,习惯成自然却不明白真谛。所以要以立志求道为先。孟宗哭竹生笋、王祥卧冰求鲤,都是真心感召的结果。南朝宋时,谢述跟随兄长谢纯在江陵,谢纯遇害,谢述护送兄长灵柩回京,途中遭遇暴风,灵船漂失。谢述乘小船寻找,嫂子劝他:“小叔此去恐怕凶多吉少,何必同归于尽?”谢述哭道:“如果安全到岸,还需料理后事;若出意外,我也不愿独活。”于是冒险搜寻,看到灵柩即将沉没,谢述不由得号哭呼天,灵柩幸而未失,众人皆认为是他的至诚感动了上天。这就是真正的笃行。如果学问达不到这种境界,终究只是表面功夫。即便礼节周到、善于应酬,也不过是让人变得虚伪罢了。

【点评】

“敦”字的意思是勉励,“伦”字的意思是伦常。“敦伦”合在一起,大意是维护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特别是在家庭中和睦相处。“敦伦”这个词也暗指夫妻之间的性关系,最初含有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后来泛指夫妻的房事。

儒家特别重视五种人伦关系,称为“五伦”。五伦这种说法,最早来自《孟子·滕文公上》。书中载:“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父子之间,核心是“亲”。突出的是血缘带来的天然的感情,父慈子孝,这是孔子和孟子对父子关系的界定,父亲要慈祥、爱护子女,子女要敬爱、孝敬父母。

君臣之间,核心是“义”。义的本义通“宜”,指应该去做的事,引申为责任。君臣关系,相当于契约关系,各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君王要像个君王,臣子要像个臣子。君王要以礼对待臣子,臣子要以忠诚对待君王。

夫妻之间,核心是“别”。男女有别,因而有不同的角色分工,男性更多地负责外部的工作,而女性更多地负责家庭、孩子。

长幼之间,核心是“序”。要有先后的次序,年龄长的要爱护幼小的,年龄小的要尊敬年长的。家里面,长辈和晚辈,兄和弟,构成有序的关系。

朋友之间,核心是“信”。要讲诚信,形成互信互利的关系。

袁了凡对儿子讲五伦,没有超出儒家的范围,而且还带着后世儒家的局限。关于五伦,有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孔孟时代的儒家讲五伦,讲的是对等的要求,臣子要对君王忠诚,但前提是君王“待臣以礼”。如果君王不能待臣以礼,甚至侮辱臣子,那么按照孟子的说法,臣子可以把君王看作“贼”。又或者君王昏庸残暴,那么臣子可以起而造反,杀掉“独夫民贼”。儿子要孝敬父亲,但前提是父亲对待儿子要“慈”,父慈,子就孝。

但到后来,这种对等的要求越来越成为单向的要求,要求臣子忠诚,却对君王的要求避而不谈;要求儿子孝顺,却对父亲的要求轻描淡写;要求妻子照顾好家庭,却对丈夫的角色一笔带过。甚至,慢慢变成了只是要求臣子服从君王,儿子服从父亲,妻子服从丈夫。这其实已经背离了孔孟之道。

袁了凡讲五伦,带着后世儒家的局限,基本还是单向的要求。但在具体论述中,袁了凡显现了一定的个人风格。讲到夫妻关系,他并没有在男女有别上展开讨论,而是告诫他的儿子,在夫妻关系里,最为重要的是杜绝不合乎规范的淫欲。为什么要做到这一点?因为这一点能够涵养德性,也能够保全天福。讲到父子关系,他认为重点在真诚,不在于形式,要把“孝敬”上升到“道”的层面。讲到长幼关系,他的重点在如何维护家族的团结合作,并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就是定时聚会。讲到朋友关系,他的重点在于应该和志趣相投的人做朋友,彼此理解、彼此帮助。讲到君臣关系,他的重点在不要向君王说假话,也不要为了博取自己的名声去批评君王。

在袁了凡看来,五种人际关系的处理,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发自内心,诚意是最关键的。没有了真诚,无论什么样的礼仪都会流于虚伪。尤其重要的是,五伦的实践,真正的目的不只是处理人际关系,更是为了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成为一个德性充沛的人。

儒家五伦的观念,至少给了现代的我们四个启发。第一,男女关系在五伦中列为第一,是一切人类关系的开端。没有男女关系,就没有人类的延续。这是孩子应该了解的基本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关于性的教育。性不应该是一个禁忌,而是应该去面对的基本事实。以孩子可以理解的形式,让他去面对这个基本事实。第二,孝敬的教育不是单向的,而是我们自己在完成“父母”这个角色的责任当中,和孩子共同建立一种父母子女关系,不只是去教训孩子,而是以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影响孩子。第三,给予孩子强烈的家庭感,一方面家庭成员之间有相互帮助的氛围,另一方面有家庭历史的叙述,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重要性,并从小学习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第四,诚实、善良是一切良好关系的根本。因此,应该从根本上教育孩子成为一个诚实、善良的人,从小懂得人是一定会面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而处理好各种关系没有什么诀窍,最为简单的就是遵守规则和讲究诚信。 edPElaaUm7knjoOR0+110Or3sjoMscvGNeyyWhu8wyso7t+K1mGl6QD4szZjq30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