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现在十四岁,明年就十五了,正是立志求学的年纪。你要立志成为“大人”。“大人”之学“在于彰显本自具足、光明的德性,并将这种德性推广惠及万民,最终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不仅是我们儒家学问的正统传承,更是自古以来圣贤治学的根本准则。只因后世儒生的错误解说,才使得这些根本准则变得模糊不清,正学之道被埋没。我在求学过程中,最初受教于龙溪先生,才略知门径;后来又钻研七年,稍稍领悟其中道理。现在我把这些要义给你点明说透。
“明德”不是别的,就是人心中那个虚灵不昧的本体。这个心体在圣人身上不会增加,在凡人身上也不会减少;你想扩展它,它不会变大;你想限制它,它也不会变小。自人类从天地间诞生以来,它不曾产生过,也不曾消失;既不曾被污染,也不曾被净化;既不曾开启,也不曾被遮蔽。所以说它是“明德”。这个心体不会被人的气质禀赋所局限,也不会被物质欲望所蒙蔽,是万古以来永远光明的存在。
你现在还是个孩子,可能觉得自己离圣人很遥远。但其实你心里能分辨是非的那个地方,就是你的“明德”。只要不蒙蔽这个本心,就是在“明明德”。针眼那么小的空间,和整个宇宙的虚空没有差别。我们普通人一念之间的明觉,和圣人完全的智慧在本质上也没什么区别。如果你把圣人想象成清净光明的样子,把自己和普通人看作昏暗污浊的,这就执于表象了。现在你立志求道,若不认识这个本体,反而在心上再生出个心来,向外寻求真理,执于表象用功,只会越求越远。这个德性本来就是光明的,你只需让它自然显现,不用添加一丝一毫,无修而修,无证而证,这就是“明明德”。
然而“明德”并非个人私事,而是与天下万民在共处中达到的一种境界,所以还要体现在“亲民”上。把万物看作一个整体就是亲,视国为家就是亲。看到百姓来到面前,待他如同自己的孩子,即所谓“如保赤子”。这才是亲民的真正境界。你现在还没做官,没有百姓需要管理,但只要与人接触,就要视对方如至亲骨肉才算亲民,敬重对方如父母才算亲民。若有心存不善的人,要生起怜悯之心,能教导的就多方开导,不能教导的就引咎自责来感化他。即便未必真能有益他人,但立志就当如此。
然而,“明德”“亲民”不能马虎敷衍,所以还要追求“止于至善”。就像人在外行走,不迈步就不能到家,但若只是执着于行走,就永远进不了门。又比如,人要渡河,不上船就过不去,但若只是乘船而不懂舍舟,又何时才能到达彼岸?同样,现在你立志求道,不学习就不能入道,但若只顾埋头学习,又怎能真正得道?所以,既然知道要学,还要懂得“止”。“止”就是不做刻意追求的意思。道理本来就是现成的,哪需要刻意造作?哪需要人为修造?只要能够顺其自然,便终究圆满。《易经》说:“遵循天道就是善。”善是本性中的道理,至善则是最高最彻底的道理。就像人走路,如果到了尽头,就无处可去,自然就会停下来。所以,不达至善,有什么理由真正停止?至善而不知停止,又怎么知道是至善?
这个“明德”原本就光明朗照,如同虚空一般清净。只要一产生念头、动用心思,就偏离了这个本然之体。我亲近万民、广施功德,这些是本自具足的,不需刻意修习添加。遇到机缘就自然施行,机缘消失就停下来。如果不能坚定地相信这就是道,反而想要刻意造作、追求功用,那都如同在梦中妄作胡为。
“明德”“亲民”“止至善”这三者其实是一回事。当我彰显光明德性时,就不会只满足于自己一个人的修养,而是要把光明的德性扩充到全天下。古代圣贤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对百姓万物怀有悲悯之心,而这种悲悯恰恰证明了明德的存在。所以,当一个人真正达到至诚尽性的境界时,他的德性就已经包含了天地万物。在实践明德和亲民时,不能执着于外在形式刻意追求,而要达到一种不刻意追求、不执着形式的境界。因此首先要懂得“止”的道理,明白这个“止”的含义,然后依此修行。这样的修行,本质上是不修之修;而依止而修,就是以不修为修。以不修为修,是本性的自然展现;修即无修,是修行与本性合一的境界。圣人之学大致可分为“性”与“教”两种途径:保持本心不迷失,遇事自然明白,不需刻意思考就能领悟,不需勉强就能合乎中道,这是“性”的途径;先明白善的道理,然后实实在在地践行,这是“教”的途径。现在有些人要么把修行看作刻意的作为,追求千修万炼、勤苦求成,这是执着于“教”;要么认为本体是现成的,放任自流就是最高境界,这是执着于“性”。这两种都偏离了中道。正确的做法是先认识本性,然后依本性来实践教化,这样才能不偏不倚。
一讲到立志,很多人会觉得是陈腔滥调,马上想起小时候写作文“我的理想”,全是要当科学家、飞行员、人民教师之类,都是为了迎合老师,迎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这当然偏离了“立志”的本义,汉字的“志”,意思是发自内心的愿望。发自内心,这是立志的一个前提。
袁了凡告诫他儿子:你今年已经十四岁了,明年就是十五岁了,应该立志了。为什么要立志呢?立志是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一个目标。据说,哈佛大学做了一项长达25年的实验,主题是“关于目标对人生的影响”。实验者选定一群智力、成长环境、学历很接近的年轻人进行了测试,发现这群人里有27%完全没有目标,60%目标模糊不清,10%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经过25年的跟踪,发现完全没有目标的人大多数处于社会底层;目标模糊不清的人大多数处于社会中下层;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的人大多数处于社会中上层;有清晰而且长期目标的人大多数成为精英。
这个实验反映的是一个常识:有目标的人比没有目标的人更容易有所成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名著《管理的实践》中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主张“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他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因而“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瑞·达利欧在《原则》中说,个人进化过程通过五个不同的步骤发生。如果能把这五件事做好,你几乎肯定可以成功:
1.有明确的目标;
2.找到阻碍你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3.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4.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5.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实现成果。
目标显示了一种意欲,如果你没有意欲,那怎么可能做成事情?所以我们教育孩子,首先是要激发他内心的愿望。所谓立志第一,并非强加一个目标给孩子,而是激发孩子找到自己内心的目标,一旦他自己想要了,就会自觉地去学习。
立志,就是要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对此袁了凡的看法是,要立“大人”之志。这里的大人,不是大人小孩的“大人”。汉语里“大人”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斯干》中的“大人占之”,指的是太卜,即执掌占卜的官员。《易经》里乾卦爻辞:“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指的是有智慧的人。孟子说到什么是“大人”时——“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想要成为“大人”,先要有宏大的胸襟和格局,以及宏大的志向。有了宏大的志向,就不会受到那些烦琐细小的事情影响。王阳明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也。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所谓“大人”,就是胸怀天下的人,假如此外还有其他作为标准有各种分别心,就是小人。
简单地说,所谓“大人”就是一种完美的人格。“大人”之志,就是要自己成就一种完美的人格,也就是要“成圣”。怎么样才能成为“大人”呢?袁了凡直接引用了《大学》里的一段话:“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里的“大学之道”。在“亲民”,有两个不同的解释:一个是把“亲”解释为“新”,意思是革新人民的不良习俗。另一个是解释为亲近、仁爱,爱民,同时又教化民众。不管哪一种解释,大致的理路是相同的,要成就圣人的人格,第一是要弘扬明亮的德性,第二是要扩展到民众,第三是要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这个理路,孟子可能讲得更为清晰: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讲了人的六个精神境界,也可以说自我完善的六个环节。第一境界“可欲之谓善”,大意是我想要向善,这就是善了。也有解释说,可欲是可爱,是别人觉得你可爱,就是善。第二境界“有诸己之谓信”,大意是凡是向善的愿望,都一一落实到自己身上,这叫信。第三境界“充实之谓美”,就是落实到自己身上之后,不断发自内心地去充实、提高,这叫美。第四境界是“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自己充实了、提高了,还去影响到别人,自己发光了,还去照亮别人,这就叫大。第五境界是“大而化之之谓圣”,不仅大,而且能够大而化之,就是圣,就是可以变化无穷,可以改变世界。第六境界是“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就是和天地合一,按照天道运行,达到神的境界。
这个意思后来被儒家简单地归纳为“内圣外王”。“内圣外王”原本是《庄子·天下》篇里的概念,“内圣”是人格上的理想,“外王”是政治上的理想。儒家借用这个概念,把它作为做人的最高标准,所谓“内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外王”就是要用这个最好的自己去影响别人,从而推行王道。如何“内圣外王”呢?《大学》中的八个条目是基本的路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五个是“内圣”,后面三个是“外王”。
袁了凡讲的要立“大人之志”,用儒家的套话无非是要立志成圣,即成为一个圣人,成为一个内圣外王的人。这对一个有追求的人来说,确实是一辈子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这个目标高于任何世俗的目标,是一个大的目标,抓住了这个大的目标,你的人生就像有了一个最根本的引擎,或者说有了根源。只要不断努力,就能生机勃勃,茁壮成长。
为什么立志要立圣人之志?王阳明讲得十分清楚:“立志之说,已近烦渎,然为知己言,竟亦不能舍是也。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但近世所谓道德者,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喜欢说的“降维打击”。一个心怀慈悲的人,抱着利他心的信仰去从事商业,虽然也要遵循商业逻辑,但是,他所产生的能量会超越商业。同样是追求100万元的利润,一个单纯的商人会把100万作为目标,而具有利他信仰的商人会把100万作为一个实现利他目标的手段。前者很容易成为100万的奴隶,而后者一定不会执着于100万这个数字,他有更广阔的视野。
假如袁了凡讲立志,只讲“立大人之志”,然后强调要懂得仁义礼智、克己复礼之类,那不过是儒家做人理念的重复。袁了凡说自己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最初得到龙溪先生的教诲,才知道一些头绪,后来又参悟探求了七年之久,总算有所省悟。省悟了立志最根本的在于“明明德”,明明德一般的解释是弘扬内心明亮的德性。袁了凡进一步把“明德”理解为心体,即心的本体。不管什么人,都有这个“心的本体”,在圣人那里不会增加一分,在凡夫那里不会减少一分。只要你回到了这个心的本体就自然能明辨是非,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他告诫儿子立志求道,一定要先识这个心之本体,不需要刻意用功去求什么,而是让这个心体的自性光明展现出来就可以了,这就是不修而修。
什么叫不修而修呢?性、教并重。从性的层面而言,你本来就具有心的本体,或者说,你本来就有符合天理的本性,只要做回自己就可以了,不需要造作,不需要想来想去,也不需要刻意修行,自然而然就能做到。从教的层面而言,虽然你本来就有心的本体,但是因为各种欲望泛滥,这个心的本体被遮蔽了,所以仍然要透过一定的修行才能回到那个本体。简单地说就是当你立大人之志时,虽然有各种学习和修炼的方法,但一定要先有一个意识,就是你有一个心的本体,真正的目的是回到这个心的本体。这样你才不会迷失。换一种说法,立志首先要解决的并非成为什么人、做什么事、用什么方法,而是回到心的本体,一旦你回到心的本体,再来开展你的人生,相当于从根源上开始,也相当于从制高点开始。
袁了凡这个思路,非常具有启发性。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在帮助孩子立志时,至少有五个层面可以把握:第一,帮助孩子学会制定目标,懂得以“目标管理”来实现自己的追求;第二,帮助孩子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第三,帮助孩子找到一生的热爱;第四,帮助孩子懂得做人的重要性,人的品德才是最宝贵的财富;第五,帮助孩子理解“心体”的重要性,如果袁了凡讲的心体不太容易理解,那不妨先把它看作“情绪管理”,这是我们在孩子的立志教育中特别缺乏的,我们往往强调了外在目标的重要,却忽略了立志、“确立心智”。如果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学习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懂得回到内心,那他已经站在立志的最高层面。用巴菲特的话来总结:静下来,就已经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