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误以为《了凡四训》是一本家训。实际上,《了凡四训》里“立命”“改过”“积善”“谦德”四篇环环相扣的文章,是袁了凡单独发布的,只是在他去世后有人发现这四篇文章的内在逻辑,即讲清楚了如何立命,才把它们放在一起作为一本小书出版,最终成为一本影响巨大的“改命书”。

那么,袁了凡有没有写过家训呢?确实写过一本,叫《训儿俗说》,是给他的儿子袁天启(后改名袁俨)的,在他成人之际,父亲要写一本“家训”给他,希望他能够把家族好好地传承下去。这本家训有八篇,分别是“立志”“敦伦”“事师”“处众”“修业”“崇礼”“报本”“治家”,每一篇都短小精悍。开篇就是“立志”,说明立志是人生的根本,离开了立志,人生就啥也不是;“敦伦”讲的是基本的人伦;“事师”表面看讲的是尊师,实际讲的是如何学习;“处众”讲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人际关系;“修业”讲的是如何成就事业;“崇礼”讲的是各种礼仪,从如何看到如何吃饭,甚至如何上厕所;“报本”讲的是感恩和追溯生命本源;最后是“治家”,讲家庭的经营。

这是一本非常简洁的身心健康手册,八堂浓缩版的中国式人生课。其中的核心理念和《了凡四训》是一脉相承的:重视修心养性,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背离根本的道。相比《颜氏家训》和《曾国藩家训》,袁了凡的家训特色在于把人生的问题聚焦在八个关键点上,不只是经验或知识的传授,还有具体的做法,以及点到为止的心法。袁了凡明显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王阳明也有家训,是一五一八年十二月写给儿子的一首三字诗,也叫《示宪儿》: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从某种意义上说,《训儿俗说》是《示宪儿》的具体化。袁了凡曾经拜王畿(龙溪先生)为师,而龙溪先生是王阳明的弟子。袁了凡之所以能够拜龙溪先生为师,是因为他父亲袁仁和龙溪先生是好友。

袁仁(1479—1546)和原配夫人王氏有两个儿子,叫袁衷、袁襄。王氏去世后,袁仁娶了李氏,生育了三个儿子,叫袁裳、袁黄、袁衮。袁黄就是袁了凡,一五三三年出生。袁仁是一名医生,在地方上很有名望,在学问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交往的人中有王阳明、王艮、唐伯虎、文徵明、沈周等。他在子女教育上也很有一套。后来他的几个儿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叫作《庭帏杂录》,相当于一本家训。从中可以看出袁仁的智慧,他对宋代儒学和王阳明心学的点评可谓一针见血。尤其是他作为父亲和子女的相处,即使以现代标准衡量,也堪称“模范父亲”。当然,袁了凡的母亲也充满智慧。

在本书附录里,节选了《庭帏杂录》最重要的部分。从《庭帏杂录》到《训儿俗说》《了凡四训》,这三个文本结合在一起,就特别能体现家庭教育的重要。袁了凡的改名,不是突如其来的好运,而是各种因缘和合,以及从上一代就开始努力的结果。袁了凡一家,对因果法则和善良的信仰,凡事回归心性的思维方式,凡事以身作则的行为风范,父子兄弟之间相互探讨学问的氛围,实在是家族传承的根基,也是家族代代相传平安顺遂的保证。 iWZkmlq31Tvzz/BSVZugrToVh1Y/IshAPb/IwGp7p9fUyk3SDi7HIzLLpuUF8S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