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内容框架

本书旨在探讨金融地理结构对企业贸易行为与技术升级行为的影响,结合中国的银行空间布局体系日益完善、金融开放进程日益加快、数字金融蓬勃发展以及国际贸易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迫在眉睫的多重事实,重点探究以下问题:如何刻画中国的金融地理结构?金融地理结构对企业出口行为及其转型升级有何影响?金融地理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有何影响?外资银行的地理进入能否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如何赋能企业进口贸易扩张?

围绕以上问题,本书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探寻本研究的可拓展之处。其次,从地理距离视角出发刻画中国的金融地理结构,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及中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数据,基于高德地图开放平台测算银企距离,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银企距离对企业出口行为及其转型升级的影响。然后从地理密度视角出发界定中国的金融地理结构,实证分析银行密度对企业创新水平和创新持续时间的影响。接着从外资银行进入视角出发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金融地理结构,探究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后,基于数字普惠金融的视角审视中国数字金融资源供给的地理结构,结合当前中国数字金融蓬勃发展以及进口贸易日益扩大的现实背景,从多个角度论证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规模企业进口行为的影响。总体而言,本书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系统研究了金融地理结构对企业贸易行为与技术进步的影响。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本书共分为七章内容,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与意义,阐述总体的研究思路、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为金融地理结构与国际贸易相关研究进展。主要从金融地理结构的测度与经济效应、企业出口行为和进口行为的影响因素、金融发展对企业进出口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关于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总结与梳理。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研究提出评述。

第三章为银企距离与企业出口行为。重点探讨“如何测算中国银企距离、银企距离是否影响了企业出口倾向和出口规模、银企距离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首先根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及原银监会提供的金融许可证信息,基于高德地图开放平台对企业与银行分支机构的坐标距离进行了直接测算。在论述银企距离影响企业出口行为的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银企距离对企业出口倾向的影响以及银企距离对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并从银行类型、企业所有制和地区环境三个方面对银企距离的异质性影响进行了探讨。

第四章为银企距离与出口贸易转型升级。基于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出现由加工贸易为主向一般贸易为主转变趋势的事实,本章重点探讨“银企距离是否影响了中国出口贸易的转型升级、银企距离通过何种渠道影响出口贸易的转型升级、银企距离对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首先论述了银企距离影响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理论机制,其次基于中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了银企距离对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并对银企距离的影响渠道和异质性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还构建了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多维评价体系,并进一步检验了银企距离对出口贸易转型升级其他表现的影响。

第五章为银行地理密度与企业创新。基于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能否有效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议题,本章重点考察“银行分支机构的地理密度是否影响了企业创新水平、银行密度通过何种渠道影响企业创新水平、银行密度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持续时间”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首先对银行发展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做了简要回顾,并从理论上厘清银行密度影响企业创新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国家专利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密度对企业创新水平和创新持续时间的影响。

第六章为外资银行进入与生产率进步。立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不断推进的金融开放进程,本章重点探讨“中国对外资银行制定的准入政策是如何演变的、外资银行进入是否影响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外资银行进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本章首先梳理了中国对外资银行的开放政策,并介绍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接着从理论上厘清外资银行进入影响当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手工查找的外资银行进入数据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影响与异质性影响。

第七章为数字普惠金融、企业规模与企业进口。基于中国数字金融蓬勃发展以及扩大进口多措并举的现实背景,本章重点探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否成为促进企业扩大进口的关键动力、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规模企业进口贸易的影响效应有何差异”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首先从融资约束和消费促进两个方面论证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进口的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对不同规模企业在影响渠道上所发挥的不同作用。接着,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及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规模企业进口行为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二、研究方法

本书遵循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跨学科融合方法,注重理论研究的前瞻性、政策分析的针对性与技术方法的先进性。具体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文献研究法。无论是关于金融地理结构的研究,还是关于企业贸易行为或技术进步的研究,国内外均已形成较为丰硕的成果,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本书的变量测算、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提供了重要借鉴与支撑。因此,文献研究法是贯穿全书的最基础的研究方法。借助图书馆、互联网和期刊数据库等平台,本书主要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经典和前沿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对比和归纳,力求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前瞻性。

(2)指标构建法。指标构建是进行实证分析的前提,本书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中国商业银行金融信息许可证数据库、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等多套大型微观数据库,采用软件处理和手工整理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一系列分析指标。例如,本书借助高德地图开放平台和XGeocoding软件测算了银行分支机构与工业企业之间的坐标距离,利用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构建了企业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出口产品质量、出口产品范围、出口持续时间、出口技术复杂度、出口上游度等指标,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构建了企业创新持续时间指标,基于CSMAR数据库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和违约风险等指标;手工整理了县域级别的银行地理密度、地级市层面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数量等指标。这些指标或作为被解释变量,或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不仅为本书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便利,也为与本书相关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数据与指标基础。

(3)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本书结合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地理学理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从多个角度系统研究了银企距离影响企业出口转型升级、银行密度影响企业创新、外资银行进入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企业进口的理论机制。基于这些理论分析,本书设计了科学严谨的计量模型,并采用了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双重差分法(DID)、倾向得分匹配法(PSM)、Heckman两步法、Probit模型、Tobit模型、Logit模型、Poisson模型、PPML模型、Cloglog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进行一系列的实证检验。此外,本书还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法及交互项模型对相应的理论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这些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确保了本书论述逻辑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4)对比研究法。对比研究法贯穿本书实证分析的全过程。在银企距离测算方面,本书不仅测算了企业距银行机构的最近距离,还测算了企业距银行机构的平均距离和最远距离,并比较不同距离指标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在银行类型方面,本书将银行分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比较企业与不同类型银行机构之间的地理距离对企业出口转型升级的影响。在企业类型方面,本书根据企业所有制类型、企业规模、企业技术水平、出口状态和贸易方式对企业进行了分组,并比较银企距离、银行密度、外资银行进入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群体的差异性影响。在地区类型方面,本书将地区分为制度环境完善和不完善地区、高金融发展水平和低金融发展水平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比较银企距离、银行密度、外资银行进入以及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效应在不同区域的差异。 FRxcWu3j25esLguHcDYohgy0ysUGoH8dV4R31fjl//NnqHZrDn1ML4c6bylLlyR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