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实现了从一个封闭经济体跃升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的转变,出口成为拉动实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毋庸置疑,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系统的有效支持,银行业的信贷供给仍然是中国实体经济的主要融资来源。尽管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考察了金融发展对企业出口的影响,但鲜有文献基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探究金融供给的地理因素如何影响企业的出口行为。有鉴于此,本章基于2000-2010年中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测算了中国工业企业距银行分支机构的地理距离,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银企距离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出口行为。研究发现:①缩短银企距离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倾向和出口规模的提升,这一结论在替换主要变量、改变估计方法、控制其他政策冲击以及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②银企距离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在银行类型、企业所有制以及地理区位方面存在异质性,缩短企业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地理距离的出口促进效应最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次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最弱;缩短银企距离对民营企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更强。③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强化银企关系是银企距离缩短促进企业出口的作用渠道,缩短银企距离还对增加企业出口利润、扩大出口产品范围和延长出口持续时间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
本章的研究结论具有如下政策启示:①应坚持放松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和完善地方信贷资金的有效供给。鉴于缩短银企距离的出口促进效应,我们认为放松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是缩短银企距离的一种可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制造业出口部门的融资需求。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构建普惠金融体系,这也要求金融机构在空间布局上提高覆盖率和渗透率,增加和完善中小城市以及偏远地区的信贷供给。②要鼓励发展中小银行,加快构建多层次、有差异的银行业竞争体系。本章的结果表明缩短银企距离的出口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中小银行中,这意味着中国中小银行分支机构的地理布局仍存在较大完善空间。事实上,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数量仍然十分有限,因此在完善现代银行治理机制以及强化风险管控的前提下,加快完善中小银行的市场布局可能是未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方向之一。③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十四五”时期,应加快改革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将民营企业服务目标纳入激励机制;同时要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下沉工作重心,取消贷款审批中对民营企业设置的歧视性要求,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