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银企之间地理邻近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而提高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进而促进企业出口。在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是影响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Stiglitz and Weiss,1981),银行通常依赖借款人提供的各类信息而做出信贷决策,这些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硬”信息(如企业资产负债情况、抵押品价值、信用记录等)和“软”信息(如企业家能力、管理理念、声誉等)(Backman and Wallin,2018)。“硬”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通信技术、会计披露以及信用评级等方式获得,“软”信息由于具有难以书面化和定量化的特点则更加依赖借贷双方的长期面对面接触(Petersen and Rajan,2002)
。银企距离的缩短降低了银企双方现场沟通的成本,银行能够及时获取内容更丰富、质量更高的企业“软”信息,在“硬”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这些信息将成为影响银行信贷决策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更有可能获得来自邻近银行的贷款(Brevoort and Hannan,2006;Agarwal and Hauswald,2010;Kärnä et al.,2021;蔡庆丰等,2020)。除企业信息外,银企距离缩短还能促使银行获得更多关于当地经济状况的信息,这些信息也能为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决策提供有利依据(Pollard,2003)。相反,银企距离越远,银行的信息搜集成本和监督成本随之抬高,此时银行倾向于提高信贷标准、制定更加严苛的信贷契约(Hollander and Verriest,2016)。相比内销企业,出口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需要提前承担因出口行为而产生的额外固定成本(如根据国外消费者偏好和质量标准设计产品、建立和维护国外营销体系的投入等)和可变成本(如运输成本、关税和保险费用等),在企业内源融资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这些预付成本更加依赖于银行的信贷支持(Manova et al.,2015)。信贷可得性的提高使得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承担出口成本而成功进入国际市场,进而实现更多的出口收益(陈继勇和刘骐豪,2015)。
其次,地理邻近也可能通过强化银企关系而影响企业的信贷融资能力,进而影响企业出口行为。已有研究表明,企业与贷款银行之间的地理距离越近,企业更换贷款银行的概率越小,即银企距离的缩短能够强化银企关系(Ono et al.,2015)。一方面,紧密的银企关系不仅能够提高银企之间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还能缩短贷款决策的审批时间,以及降低贷款合约的担保要求,提高借款企业获得信贷的便利性(Behr et al.,2011),从而有利于银行为邻近企业的出口行为提供长期稳定的信贷资金。另一方面,因地理邻近而强化的银企关系也可能增加企业的信贷融资成本。密切的银企关系会强化本地银行对借款企业的信息垄断优势(尹志超等,2015),增加企业更换贷款银行的成本(Hasan et al.,2019);为了获得垄断租金,关系型银行可以利用信息和成本优势对距离较近的企业制定更高的贷款利率(Herpfer et al.,2018)。显然,融资成本的增加直接限制了企业的信贷融资能力,从而对企业出口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缩短银企距离通过强化银企关系影响企业出口的作用方向难以确定。
综上所述,缩短银企距离可能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强化银企关系两条渠道影响企业出口,但该理论机制的总体作用方向未能确定,需通过后续严格的实证检验才能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