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引言

经过4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银行业实现了从高风险、低效率的一元银行体制到风险可控、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的现代银行体系基本建立的跨越。然而,高速发展的银行业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不相匹配,实体经济长期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为了防范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的长期结构性失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要求。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指出“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显然,增加和完善金融资源的有效供给已成为加快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署(厉以宁等,2017)。

毋庸置疑,制造业出口是拉动中国实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中国出口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此同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对出口企业的信贷供给规模大幅下降,众多企业的出口能力难以为继(Buch et al.,2010;Paravisini et al.,2015)。尽管中国银行业的信贷供给已形成一定规模并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 ,但信贷供给的地理结构仍未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态势,大量受益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而快速兴起的县域城市和偏远地区的信贷供给严重不足,地方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仍然有限(刘光溪,2017)。由于银行的信贷决策普遍存在“本地偏好”(Deyoung et al.,2008;Presbitero and Rabellotti,2014),银行机构的地理布局直接关系到地区信贷资金的相对供给规模,而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地理距离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信贷资金的可得性,进而影响企业出口绩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研究如何通过优化银行机构的地理布局为出口贸易发展清除融资障碍,对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以及维持国内就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利用中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考察了银企距离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 FRxcWu3j25esLguHcDYohgy0ysUGoH8dV4R31fjl//NnqHZrDn1ML4c6bylLlyR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