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贺张文彬、蔺雷两位青年学者的新作《跃升》出版发行。感谢两位作者的信任,我得以先睹为快。
《跃升》一书聚焦中国企业如何迈向中高端的产业升级主题,抓住了当前我国企业发展最关键的两个方面,即高质量和创新。前者指明了我国企业发展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实现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后者指明了通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那就是创新。唯有创新,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指明了新阶段我国创新发展的大方向与新命题,就是要以新质生产力塑造我国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跃升》系统总结了一批中国企业如何依靠创新实现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是一部探讨我国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力作,其出版发行正当其时,十分有意义。
通读全书,感受颇深。一方面,深深感动于我们中国这些普通却又伟大的企业家。他们以企业为本,创新争先,敢于担责,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既具有非凡的战略眼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又有敢于冒险的精神,还有不成功不罢休的锲而不舍精神,数年带领企业一步一个台阶向高端攀登,充分展现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优秀企业家特质。另一方面,深切感受到这些案例企业经验的弥足珍贵。这些案例企业大多数属于传统行业,规模不大,但却通过创新实践成功迈向产业中高端,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这样的企业样本无疑具有十分普遍的推广价值。这些案例企业的成功实践无疑让我们更多企业更能够坚定通过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所展示的案例企业实践经验和作者分析总结出的框架和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要从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理解创新的本质内涵。“创新”一词自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以来,创新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在对创新的理解越来越多的同时,又容易对创新的本质产生误解。本书的企业实践再次向我们证明,企业对于创新的理解一定要回归到约瑟夫·熊彼特最初对创新的定义,即:创新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这三个方面的理解对于今天中国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正如《跃升》一书所指出的一样,企业在向中高端转型突破时要定位于中高端市场,服务于中高端市场,最后获得市场认可,这是一个完整的商业运营闭环,也是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而不仅仅是技术维度的攻关突破。这就是从经济发展视角理解的创新本质。二是要从创新链的视角来寻求企业迈向中高端的突破点。技术创新不是指技术本身的创新,而是指把以科技为核心的知识创新成果引入生产过程所导致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组或生产函数的转移,涵盖了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产品设计、工程化、生产制造、销售等活动,这是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本书所展示的案例有从R&D和产品设计环节寻求突破的,也有在工程化和生产制造环节实现突破的,还有通过新技术路线构建全新产业链实现突破的。这为我们广大企业如何实现创新突破打开了视野,创新突破不仅仅是技术突破,还可以围绕技术创新链的多个环节定位突破。三是要实现更高科技含量的创新,以获取真正的竞争优势。较长时期以来,我国企业技术获取源头大多是西方发达经济体。通过“引消吸”的方式获得相对先进的技术,再通过低成本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企业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技术与西方差距逐渐缩小,西方发达经济体开始限制或禁止向我国输出先进技术,同时从国家产业安全的角度来看,我国也必须增强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党的二十大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从企业实践来看,我们必须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真正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突破,牢牢掌握技术的自主权,构筑起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高附加值的回报,这也是今天中国企业迈向中高端进程中最难但也必须突破的关键点。一旦迈过此坎,中国企业将真正实现凤凰涅槃,进入世界一流企业的竞争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