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一

中国企业如何走好跃升之路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朱宏任

“跃升”就其本意来说,是指超出常规的快速提升过程。用这两个字描述中国企业的改革发展历程一点也不为过。

回首历史,中国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带着满身农业社会的泥土,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推动中国工业迈上了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虽然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干扰,但中国企业坚韧前行,在近3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第一次跃升,助力中国工业“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创业中打下了中国经济的基础。

1978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大步前进,中国企业的队伍快速壮大,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规模扩张,成为与国外同行共舞的大企业。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抓住全球化的契机,中国企业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事业,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第二次跃升,推动中国工业迈上了“从小到大”的平台,在发展中构筑了中国经济的脊梁。

2010年是中国企业跃升成绩的标志之年。经过了一个半世纪,中国再次站上了世界制造第一大国的位置,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跨入新时代,中国企业为实现中国工业“由大变强”,开始了新奋斗,准备做好新跃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年纪念大会上指出的那样: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风雨如磐,曙光在前。在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重要时刻,面对国际局部冲突不断、经济乱象一片、霸权国家无理行动不绝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企业正在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如何在习惯于数量扩张之路的情况下,找到新的升级之路,特别是在三年重大疫情之后,能够重拾发展,再现跃升之势,实现做强做优的目标,既需要认真深入的思考,也需要更多的实践。毋庸置疑,创新是企业实现竞争力再造的力量源泉,是企业穿透经济周期的制胜法宝,是企业助跑起跳实现跃升的必然选择。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新质生产力不仅成为经济学家、理论工作者竞相讨论解释的全新理论命题,也是各级政府加快新阶段发展的重要遵循,更是企业家和企业人士高度关注并认真学习的方向指针。新质生产力由创新起主导作用,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高是其核心标志。

显然,新质生产力为中国企业指出了一条坚定信心、自立自强、开拓创新,在全方位提升竞争力中实现高端化跃升,加快跻身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对广大企业来说,以新质生产力建设加快高端化升级不只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要痛下决心,重拾转折的凤凰涅槃的过程。其中既有战略定位、竞争策略的问题,也有技术创新、产品研制的问题,还有市场竞争、商业运营的问题,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有可能导致企业整体转型升级失败。

我想郑重地向关心企业沿着新质生产力转型发展的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和各方人士推荐张文彬、蔺雷两位青年学者最新撰写的《跃升——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企业高端化升级路径》(以下简称《跃升》)这本书,它会为大家提供有益启示和成功案例。感谢两位作者的信任,我得以先睹为快,一气呵成看完了样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种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本致力于总结中国企业家如何以创新推动企业成功转型升级的实践经验汇编,可以看作是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道路的精心之作。本书不仅展现了熠熠生辉的中国企业家创新实践案例,而且对创新实践进行了理论归纳与总结,可以作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参照。

从本书中的一桩桩生动的实例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企业家们爱国敬业、以企业为本、创新争先、敢于担责、默默耕耘、无私奉献、锲而不舍的企业家情怀和精神;可以看到,不仅是高新技术行业可以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规模不大的传统行业企业,也能够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创新腾飞跃升,跻身高端市场,实现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欣喜看到两位青年学者以对时代的责任感,在新质生产力刚刚提出不久,就以企业为样本开始了研究探索,并取得了难得的研究成果。应该指出,两位青年学者的这种努力是对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一种积极响应,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跃升》通过充分汲取中国企业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创新共性框架体系,尽管还有不少待充实与完善的空间,但完全可以作为广大企业学习借鉴的参考,也可以作为理论工作者有益的研究案例汇集。

希望两位作者坚持这样的研究方向,紧跟中国企业创新实践,多出更优秀、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也祝愿和期待更多中国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实现高端跃升,成功迈向世界一流企业。 zRK3ZZ1wOxjPRSqBbQHA5CjYs4wft89tDmBDTabUc7uGZY1jN2CaV+mZhBIdtDd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