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新旧动能转换与就业研究综述

目前,学界正在积极将新旧动能转换与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融合。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就业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机遇与挑战。关于新旧动能转换与就业的直接研究相对较少,而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内涵是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因此,众多学者从“三新”经济、创新经济以及产能过剩等角度来研究就业问题。

2.3.1 新旧动能转换下的就业现状

白明(2020)认为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就业劳动力逐渐向新兴产业倾斜,高灵活的就业模式逐渐增加,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增大,在新动能壮大的过程中,高层次人才资源紧张。王同娟(2019)认为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就业市场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陈涌和范彩荣(2019)认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就业模式,缓解了就业压力,另外,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新产业模式高速发展,推动了就业模式多样化。

从“三新”经济的角度出发,王琦等(2020)基于“三新”经济的特征分析,研究发现“三新”经济对就业规模起到拉动作用。姚明明(2020)认为发展“三新”经济带来隐性就业的增加,许多毕业生更倾向于在线服务或者自我雇佣的就业方式,因此,“三新”经济对隐性就业显现出促进效应。

从创新经济的角度出发,刘萍和刁永祚(2019)提出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就业群体的就业质量,另外新经济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多有价值的新就业形态。赖德胜(2018)提出新经济背景下,就业结构转型升级下的就业岗位逐步倾向于高质量人才,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了越来越多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张车伟等(2017)认为新一轮的创新经济对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新经济产生了新的企业以及新的就业岗位,传统的就业岗位随之削减,短期性的结构失业将会出现。Aghion和Howitt(1998)认为创新既可以产生毁灭效应,增加失业人群,也能产生新的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群。Roper(1997)基于不同国家的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国家,创新对就业存在不同的影响。赵文和向晶(2018)通过对创新经济的就业创造和就业消失进行测算,发现在创新经济下,新的产业融合会带来新的就业形态,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就业的灵活性。

从产能过剩的角度出发,秦婷(2018)认为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大量职工面临着转岗和再就业的问题,因此导致产能过剩行业的就业稳定性低。曲玥(2014)通过测算产能利用率,发现中国的工业存在产能过剩情况,与此相对应,存在大量的冗余就业情况。宋帅官和姜瑞春(2016)对辽宁省工业领域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就业人数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多为产能过剩行业,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对就业影响较大,就业人数出现周期性的波动。王艳霞和邢明强(2015)认为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行业性失业风险持续增加,社会保险基金总量减少,因缺乏基金支持,就业推进工作难以开展。

此外,刘萍和刁永祚(2019)认为新经济下,就业呈现出就业领域宽、就业方式活、就业技能精、就业观念新的特征,新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群体的就业质量不断上升。苏策(2017)认为我国经济呈现出相对复杂的态势,经济发展放缓,就业人员的总体需求规模下降,就业岗位总量降低,传统支柱产业的加快改革导致劳动者就业难度加大。宋玉军(2017)对合肥市的就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认为新经济下,创新创业成为扩大就业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发展,增加了企业的就业容量,为更多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机会。熊鹏洋(2022)认为在新经济形势下,经济结构发生了适当的调整,加之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冲击,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蔺思涛(2015)认为新经济形势下,就业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增的就业岗位在逐渐减少,结构性失业人员增加,劳动力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劳动者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加。

2.3.2 新旧动能转换下存在的就业问题

新旧动能转换下,就业主要面临着两大问题:其一,传统产业的改革使部分劳动者面临失业问题;其二,新动能不断发展,劳动技术型人才紧缺。

在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白明(2020)认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不断显现,用工荒和就业难现象并存;产能过剩导致部分职工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另外,相关劳动法并未随新型用工模式的出现而完善,部分企业存在规避法律行为。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秦婷(2018)提出产能过剩必然导致大量职工失业,现实劳动力需求结构与再就业人员数量仍有偏差,失业职工安置工作仍然不到位。钱琛(2017)提出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职工安置问题、产能过剩行业失业职工的二次就业问题都亟待解决。蔺思涛(2015)认为产能过剩问题导致大量员工失业,政府对失业者的补贴额度小,导致企业安置员工的负担较大,此外失业人员年龄较大,个人素质偏低,抗风险能力差,依靠个人能力很难再就业。宋帅官和姜瑞春(2016)认为产能过剩会增加潜在的失业风险,若企业营业亏损,企业会大面积裁员,此外,产能过剩会间接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下降,此时新增就业岗位饱和,下岗转岗职工增加。

在新经济背景下,刘萍和刁永祚(2019)认为显性失业与隐性失业并存,低端服务业聚集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劳动者权益在新的雇佣关系下难以得到保障,存在许多潜在的劳动关系纠纷。孙凡(2017)指出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认为高校培养课程盲目跟风、培养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蔺思涛(2015)提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劳动力供给质量低、失业救助难度增大等问题,使得就业政策调整的难度增加。

此外,张车伟等(2017)认为在新技术革命下,劳动市场加速分化,部分工作岗位被机器替代,就业两极化现象严重。梁若男和王博(2020)研究发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新旧动能转换的客观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就业价值取向落后,社会就业压力逐渐增加。芮晓雯(2018)从大学生的角度分析我国就业现状,认为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剧,另外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针对性不强,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2.3.3 新旧动能转换下推动就业的有效途径

曲玥(2014)提出在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企业要缓慢渐进地调整就业,同时政府应提供培训和公共服务,从而维持劳动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平衡。白明(2020)从政府、工会以及职工三个层面提出推进职工就业的对策:在政府层面,健全劳动关系法律法规,做好人才管理和储备工作;在工会层面,做好职工思想引导工作,增加职工技能培训,鼓励职工积极创新;在职工层面,加强自主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王琦等(2020)认为新产业的布局要因地制宜,做好技术性人才引流工作,协调长短期计划。张车伟等(2017)提出培育更多的新动能,发展创新经济,通过创造新的岗位来拉动就业,此外,在创新经济背景下,应不断适应就业结构升级,完善相关劳动关系规章制度。赵文和向晶(2018)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出适应创新经济的就业对策:在微观层面,政府应帮助劳动者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在宏观层面,社会政策要有效托底就业弱势群体。秦婷(2018)提出工会在促进职工再就业时,要始终发挥维权职责,从根源上维护职工就业权利,通过扶持创业来带动失业职工再就业。钱琛(2017)提出做好内部分流工作,政府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加强社会保障机制方面的立法工作。从毕业生角度,张承业(2022)提出增强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地位,做好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对毕业生提供精准化的就业服务,分批次开展就业指导。田溪江(2018)从职前教育与就业的角度出发,提出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要立足现实,加大职前教育改革力度,培育学生正确的就业取向,重点培养契合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刘萍和刁永祚(2019)提出要高度重视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要以数字技术为着力点来应对隐形就业危机,实现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对于弱势就业群体,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优化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对于大学生群体,即时调整部分授课课程,优化职业分类结构。芮晓雯(2018)认为经济新常态下可以从经济结构、教育体系、就业机制三方面来创新大学生就业路径:首先,科学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扶持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其次,不断完善教育体系,重视开拓教育市场,将就业指导作为一种常态化教育;最后,政府应该重视就业保障机制,学校方面建立就业服务机制,市场方面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就业环境。熊鹏洋(2022)提出新经济背景下推动大学生高效就业需要学校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学校需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降低择业成本,学生个人要做好就业准备,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和评价。蔺思涛(2015)提出从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来推动劳动者就业:在市场方面,要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通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增加就业机会,激发企业活力;在政府方面,强化相关部门的就业责任,加大失业救助力度,完善失业救助政策。 fKerbx3OwC+J0+x0TkebBGRUem+WezUeqoHgZC9eEG4fbtZ7GVTtP5NyiFkz73s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