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科学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程
1.空想社会主义
(1)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3个阶段

①16世纪至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写作的《乌托邦》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托马斯·莫尔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②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③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2)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①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②空想社会主义者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③空想社会主义者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④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2.科学社会主义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①直接思想来源: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②客观条件: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③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跨越,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争取自由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3.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1)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应运而生,支援各国工人运动。

(2)巴黎公社革命

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十月革命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4)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的新认识。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①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②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③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④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⑤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⑥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⑦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⑧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⑨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⑩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三)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1.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长期性(内容略)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如下。

①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根本原因)

②历史文化传统差异。

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3.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

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一)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③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更替的过程。

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找到现实的阶级力量,这就是现代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

(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②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2.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容略)
章节练习


1.“激湍之下,必有深潭”蕴含着(  )关系。

A.肯定和否定

B.普遍与特殊

C.整体与部分

D.对立与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结的属性与趋势。下列能直观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

A.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观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B.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D.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的转化是指(  )。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由好向坏转化

C.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5.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6.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有利于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说明(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③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A.①

B.③

C.①②

D.①②③

7.党和政府坚持的执政为民的理念,其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是(  )。

A.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中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代表着先进生产力

D.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8.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D.以上都是

9.下列选项中,关于价值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价值规律支配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B.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价格与价值必须保持一致

C.价值规律不受供求关系影响

D.价值规律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10.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括(  )。

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以上都是 zX42tb4ioq1aVS65Xhsfy6mlK/1xDOVwfmxc9i/74LkgbP1ADXSvLdPE+/lkhZG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