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绪论

(一)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以及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党性,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两大哲学派别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可分为3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③现代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2.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

②客观唯心主义:主张脱离物质世界,并认为在人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二、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内容,以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体现和实践意义如下表所示:

(二)物质的概念及存在方式
1.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的存在方式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变动的。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

②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稳定的。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三)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仅有人脑不能产生意识。

(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三、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

是否认为矛盾是客观事物“自己运动”和“自己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或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1.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及特征

①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联系的特征包括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对联系特征的阐释如下表所示: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事物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如下: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②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③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2)发展的实质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所谓旧事物,就是丧失存在的必然性、日趋消亡的事物。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3.联系和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主要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见下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见下表)。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见下表)。

(4)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见下表)。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见下表)

四、认识论(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实践与认识
1.实践(见下表)

续表

2.认识

①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②认识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二)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
1.认识的过程:人类认识的两次飞跃

认识过程有两次飞跃,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2.人类认识过程的总规律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上升过程。

(三)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属性
(1)真理具有客观性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与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一致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得到实践证实的认识就是真理。

(2)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并不是两个真理。

①真理的绝对性(无条件性、无限性):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人的认识按其本性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

②真理的相对性(条件性、有限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3)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3.价值

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个人、群体、社会乃至人类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4.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价值观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之分。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行为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①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五、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所在。

①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唯心史观(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3.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本质上是社会物质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根源于人的劳动过程,特别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

根据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社会意识形式可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①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具体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②非意识形态,是指反映自然现象和不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某些社会现象的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它不具有阶级性。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晚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指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自身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主要包括3个方面: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二者合称生产资料。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等方面构成。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是判断各种社会形态性质的客观依据。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生产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由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两部分组成。

①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②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生产发展。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表现和产物。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改革,是指同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也就是社会在保持现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自我完善、自我革命。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对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FBn4MF/9RuHa2JmX2k8gEN6RPSvx7VjJ+Lw4gv/VYcCHvds7cJvetRj6rQIyGrs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