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实事求是的客观前提和基础,是实事求是最重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要求。
②理论联系实际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③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④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发展目标。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全面阐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目前表述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①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②党的十九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不仅将“美丽”纳入了基本路线,而且将“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扩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三大提出)。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978年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尝试“大包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从农村开始。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系统地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①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
①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③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