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即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近代中国国情的知识点如下表所示: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分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与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需要,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智慧源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①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和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表现形式。
②1923年,党的三大总结了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认为单靠工人阶级的力量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
③1925年,党的四大总结了在统一战线中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④1926年前后,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答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问》《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集中全党智慧,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⑤大革命失败后,在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认真总结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年初,毛泽东同志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认为中国革命不能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而是应该走相反的道路,“先占乡村、后取城市”,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40年前后,毛泽东同志又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多方面得到展开进而达到成熟,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1948年,毛泽东同志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见下表)。
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段,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特征,因此对其政策为既联合又斗争。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
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见下表)。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