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

自从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后,理论界掀起了研究热潮,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以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等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明确内涵与基本特征,科学揭示其内涵与特征对于科学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探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学术观点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学科背景进行了阐释。田秋生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能够产生更大福利效应的发展,是比GDP内涵更加丰富的发展。 邓子纲、贺培育认为,相较于高增长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 另外,还有学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周文、李思思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力的提高包括科学技术创新、结构协调、绿色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包括基本经济制度、政府与市场关系、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方面。 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涵盖了经济发展高质量”,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和新的模式,想要科学界定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既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也不能忽略新时代经济的客观实践,同时还要在分析中掌握其合法性、合理性根基,这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

1.“发展目标一元论”

持这类观点的学者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联系在一起,凸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合意性的根本目标。金碚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更侧重产品及经济活动的“使用价值”和“质量合意性”,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有新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需要“更具本真价值理性”,且“供给侧是创新引领”,“需求侧则是人民向往”。 张军扩等学者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意味着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和路径”,也转换了“体制改革和机制”,为了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2.“发展演变二元论”

持这类观点的学者主要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入手,研究思路主要是从“量”转向“质”。魏敏等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从“发展”的角度关注“经济成效的质量等级”。 刘志彪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国民经济系统从量到质的本质性演变”,是国民经济系统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发展结果。 张涛认为,“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本质上都是表述“全社会产出产品使用价值增加量”,不过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更高质态的发展”。 曾宪奎表示,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就是说,实现“技术创新驱动”的“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

3.“发展理念五元论”

持这类观点的学者主要从新发展理念出发,界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何立峰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依据,是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丁晨辉等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遵循“新发展理念”的引导,既要重视“效率质量”“生态环境”“社会公平”“以人为中心的制度安排”,又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及“推进共享”

4.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

2024年1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从中国式现代化经济理论视角理解“新质”,就是以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增强发展新动能。

综上所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经济发展的质量高,能够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特征;二是经济能够高质量地服务社会与人民生活,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只有坚持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做出整体性阐述,才能在科学界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中找到新时代的发展方向。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基本特征

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多维性、质量性、动态性和人民性等基本特征。

1.多维性

金碚认为,“多维性”是高质量的本质特征,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性”体现在“政策目标的多元化”,既包括“工具性目标”,也包括更为重要的“本真性价值目标”,通过“全面”的战略和政策目标间的“权衡协调”,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多维性合意目的”,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刘志彪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同于经济高速度发展,其“多维性”也体现在评价标准上,既要有客观评价,也要有主观评价。

2.质量性

任保平等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有效、协调、创新、持续、共享及稳定的统一体,是一种以“人的现代化”作为最终目的的“质量”型发展。 王一鸣认为,“质量”上的追赶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体现了质量性。 张占斌和王海燕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强调的是“质量”而非“速度”,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转向“质量效率”。

3.动态性

宋洋和李先军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发展的一种形态”,是“动态过程”,“禀赋和约束的集合”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直接影响着发展结果,即为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表现”。 张治河等基于宏微观层面的研究,同样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动态过程”,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突出标志是“社会效率的整体提高”,“微观市场效率”和“社会整体发展的生产效率”都会“显著提升” 何立峰分析了高质量发展具有“动态性”特征的原因:其“目标思路”与“政策举措”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与“完善”。

4.人民性

孟东方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实践导向”,贯穿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因此,高质量发展需要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诉求”,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田秋生认为,高质量发展要能够带来更大的“福利效应”,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义

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超传统性的分化状态、显著的扩散效应,以及结构优化和创新实力成为发展新引擎等新特征,面临区域经济平衡约束、动力制约及结构性制约三个方面的制约条件。新发展阶段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从发展路径及政策转型两个方面推进。

1.在发展路径方面,进一步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区域发展新增长极,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2.在政策转型方面,进一步转变政府调控方式

从数量型区域经济政策调控转向质量效益型区域经济政策调控,从区域经济增长极政策调控转向区域协调发展调控,从区域转移调控转向区域内生创新调控,从区域需求管理调控转向区域绿色供求动态平衡调控,从非均衡区域经济政策转向区域均衡经济政策调整 t/PrMEFNFhv6MU3vkWsJraC22DBaQh8SjeD4TqagrLidjkPxDrHCnApCzm1GYFK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