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经验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在高质量发展上肩负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亲临广东,对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进行指导。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在农历新年开工第一天,广东省就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足见高质量发展在广东这个经济第一大省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位置。

(一)以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2023年国务院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批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大湾区建设迎来新的重大机遇。广东省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1)扎实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广州站至广州南站联络线、南珠(中)城际、广河高铁机场段开工建设,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通车后深圳与中山之间只需半小时,琶洲港澳客运码头投入运营、开辟跨境水上新通道,港珠澳大桥车流量创历史新高、开通旅游试运营。

(2)全面加强规则机制“软联通”,启动“数字湾区”建设,发布110项“湾区标准”,108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粤港跨境通办,“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经珠港飞”、人才签注、利率“互换通”等落地实施,港澳律师大湾区内地执业试点期限获批延长三年,三地居民在大湾区工作生活更加便利。

(3)扎实推进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推动出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和《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实施“横琴金融30条”“前海金融30条”,将266项省级行政职权调整由几大平台实施。横琴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鼓励类产业目录等顺利落地,产业项目加快导入,中医药省实验室正式揭牌,“分线管理”配套财税政策和海关监管办法出台实施,“二线”通道建成并通过验收,允许符合条件的澳门居民携带动植物产品进入合作区。前海累计引进全球头部服务商152家,港澳专业人士备案执业范围增至22类,全国首家“双牌照”境外银行正式落地。南沙开发建设加力提速,国家出台支持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意见,国际通用码头工程开工,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正式挂牌,累计落户港澳企业近3000家、投资总额超千亿美元。河套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顺利开园,首批16家香港科创机构、企业及服务平台入驻。

(4)深入推进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实施部分财政资金“补改投”改革试点,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获评国家A级,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3年行动全面启动,广东连续4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广东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作用凸显,成为我国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试点区域。

(5)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增长31.2%。国际友城和外国驻穗总领馆分别增至208对和68家,广东省对外交往“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二)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广东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制定实施“1+N+X”政策体系,选取22个县(市、区)、110个镇、1062个村(社区)作为首批典型,更好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加快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1)抓住县域这个重要发力点。实施创先、进位、消薄行动,大力发展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等强县富民产业,推进33个县域商业示范县建设,新增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个,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亮点纷呈。推进扩权强县、强县扩权改革,将60项省级行政职权调整由市县实施,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扩围至全部57个县(市),县级资源整合使用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112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

(2)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从78%提高到83%、惠及5200多万群众,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骨干网组网投产,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6958千米,新增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3个,累计达7个,新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0个,累计达62个。启动实施“田长制”,建成高标准农田169.8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00万亩年度任务,垦造水田5.31万亩,有序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河源灯塔盆地灌区近期工程建成通水、缓解近20万亩耕地缺水问题。农业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菠萝、柚子等特色农产品产销两旺,油茶生产任务超额完成,水稻、生猪育种全国领先,水产种苗产量、水产品总产量、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均居全国首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6∶1。深化国家级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云浮等地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方式,全省基本消除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新增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5个、示范村49个,乡村风貌不断提升。

(3)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广东省把产业有序转移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设立总规模240亿元的省产业转移基金,安排1万亩用地指标支持15个主平台建设,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超650个、总投资超3200亿元。建立帮扶协作新机制,实现对粤东、粤西、粤北市县两级横向帮扶全覆盖,全面启动百校联百县“双百行动”,成功举办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推动出台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制定支持梅州对接融入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措施,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三)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2024年1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广东省通过大力实施“五大提升行动”,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1)实施“大产业”立柱架梁行动,提质壮大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把新能源、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打造成新的万亿元级、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出台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系列政策,组建全国唯一的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新型储能在建项目100个、总投资2290亿元,肇庆宁德时代二阶段工程等项目动工建设,佛山宝塘新型储能电站建成投运,是我国一次性建成最大的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新型储能电站装机规模突破160万千瓦,广东成为全国储能电池产业配套最全的地区。深入实施“广东强芯”工程、汽车芯片应用牵引工程,两条12英寸芯片制造产线、高端光掩模产线等建成投产,全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

(2)实施“大平台”提级赋能行动。广东省高标准打造一批“万亩千亿”园区载体,加快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基本实现粤东、粤西、粤北县域省产业园全覆盖;2023年实施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近7000亩,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腾出新空间。新增10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佛山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3)实施“大项目”扩容增量行动。抓好投资5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项目用地指标应保尽保,全年批准建设用地40.4万亩、增长38%。投资约700亿元的揭阳中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成为国内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可生产全品类石化产品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投资超500亿元的惠州中海壳牌三期、投资约300亿元的茂名石化升级改造项目开工建设,湛江巴斯夫、惠州埃克森美孚项目年投资额均超100亿元。

(4)实施“大企业”培优增效行动。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19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A股上市公司总量、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5)实施“大环境”生态优化行动。广东省出台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融资租赁、降低制造业成本等惠企政策,2023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2000亿元,制造业贷款规模突破3万亿元,增长24.4%。推动“个转企”1.9万家,创5年新高,推动“小升规”超7000家。广东省财政新增10亿元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超50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出台“技改十条”,推动超93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技改投资增速创6年新高。

(四)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

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广东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全省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有效注册商标量、P C 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

(1)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鹏城、广州国家实验室全面顺利运行,获批组建1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人类细胞谱系、先进阿秒激光、冷泉生态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立项。

(2)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扎实推进核心软件攻关、“璀璨行动”等重大科技工程,在新一代通信、终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储能与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麒麟高端芯片实现自主规模应用,体外膜肺氧合系统、高端核磁共振设备、高端手术机器人等打破国外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强劲。

(3)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9+N”体系布局建设,在生物、纳米领域获批建设2家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广州、深圳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

(4)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广东省28所高校的220个学科入围E S I全球排名前1%、27个学科入围前1‰,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获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中山大学等6所高校立项建设省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次招收本科生。深圳、佛山入选首批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十四五”期间全国首家获批的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全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分别达94万人、690万人,有效持证外国人才达4.5万人 t/PrMEFNFhv6MU3vkWsJraC22DBaQh8SjeD4TqagrLidjkPxDrHCnApCzm1GYFK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