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一、研究创新

在中国积极推进“机器人革命”、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加快外贸转型升级以及急需构建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背景下,本书从地区层面以及企业层面全面深入探讨工业智能化对中国出口规模、出口产品种类、出口产品质量以及出口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本书相比于以往研究在如下方面存在创新。

(1)研究视角的创新。现阶段以工业机器人为研究主体的文献大多探究机器人冲击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且缺少从企业微观层面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考察。而已有关于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的文献重点关注了互联网、电话等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带来的贸易效应,忽略了工业机器人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对中国出口贸易尤其是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本书以工业智能化应用为研究视角,从出口规模、出口产品种类、出口产品质量以及出口企业创新四方面出发,结合相关数据系统考察了工业智能化对中国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填补了现有关于机器人应用的研究空白。

(2)理论机制的创新。与现有文献考察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不同,本书构建工业智能化影响出口规模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探究生产要素流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考虑到中国迫切需要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本书借鉴Fan等(2015)构建的进口中间品质量影响企业出口价格模型,在理论层面分析工业智能化应用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并将产业关联纳入分析框架,进一步讨论同行业、上下游行业工业智能化应用如何影响出口产品质量。

(3)研究内容的拓展。本书利用中国海关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等微观数据,不仅从城市层面考察了工业智能化对出口规模的影响,也在空间视角下考察了工业智能化的外部性。本书的研究发现,城市工业智能化应用显著促进了当地出口增长,工业智能化应用存在虹吸效应,抑制了周边城市的出口扩张,但在考虑了该负面影响后工业智能化应用仍然显著推动了中国总体出口增长。该研究为全面评估工业智能化广泛应用的贸易影响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本书分别以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出口企业创新行为为落脚点,深入探讨工业智能化是否会推动出口质量升级和创新发展,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和贸易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生产技术进步助推中国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二、研究不足

尽管本书已经尽可能地多层次、多角度探究工业智能化对中国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但受到数据、模型等方面的限制仍存在一些不足。

(1)数据限制。国际机器人联盟数据虽然包含了国家—行业层面的机器人保有量和年新增安装量数据,但无法反映企业机器人使用情况;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虽然提供了企业机器人使用信息,但该数据并不对外公开。因此,本书在第四章只能借助企业机器人进口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此外,在第五章探讨行业间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时,应采用中间投入品质量指标进行机制检验。但工业企业数据中仅在2000—2007年提供了企业中间投入品金额,无法测度企业中间品质量,现有研究主要测算了进口中间品质量,该指标在本书并不适用,因此未进一步识别不同渠道工业智能化应用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的作用机制。

(2)本书仅从机器人应用提高生产率以及降低成本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理论论证,未来可以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的方式来进一步完善,为识别工业智能化对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提供更直观的理论基础。同时,未来希望可以将出口规模、出口产品种类、出口产品质量和出口企业创新纳入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使文章更有条理。 WYnFBBtvQCwqIEoYhyJYnatEHQWHIDDYRVG2abPsBJ78qZnS2otJt3NYED6JYP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