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出口贸易飞速发展,于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由于外需疲软和我国劳动力资源禀赋渐次消失,中国原本在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难以为继,寻找国际分工中的新比较优势成为当务之急。面对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这一双重挤压局势,人工智能的蓬勃兴起为解决上述问题开辟了新思路。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以期通过“机器人革命”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事实上,工业机器人已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加工环节,对国际分工格局产生了质的影响。因此,基于智能化生产技术应用探讨推进中国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及对策建议,不仅为中国如何化解劳动力供给疲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也是协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本书以工业智能化为背景,以出口贸易发展为视角,旨在系统探讨工业智能化背景下推进中国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此,本书在系统梳理出口贸易高质量内涵、相关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中国工业智能化发展总体格局与主要问题、不同时期中国出口贸易的变化特点及发展特征、中国出口贸易中工业智能化的应用情况三个方面,全面剖析中国工业智能化以及出口贸易发展的基本事实;其次,从出口规模、出口产品种类、出口产品质量和出口企业创新四个维度,实证研究工业智能化对中国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进而提出工业智能化背景下推进中国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本书研究表明:

第一,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由“唯数量论”转变为兼顾“量”和“质”,出口产品质量整体提升,但行业分布差异明显。企业使用机器人后出口规模和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均有普遍提升,但机器人应用后企业的出口增长主要来自加工贸易。

第二,工业智能化为中国出口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推动了出口产品技术结构优化,但不利于贸易方式转型升级,且智能化引致的要素空间集聚促使其在促进本地出口增长的同时,抑制了周边城市出口扩张,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但总体上推动了中国出口增长。

第三,工业智能化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市场份额、增加高质量中间品进口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多元化提升,且该效应具有动态变化和企业异质性。但是,智能化会促使行业内企业间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差距拉大,资源配置的不平等态势逐渐凸显。具体来看,工业智能化对企业出口产品多元化的提升效应在企业进口机器人当年显著,第二年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在第五年完全消失,该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一般贸易企业以及高竞争行业企业上。

第四,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加大行业内和上游行业工业智能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下游行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同行业工业智能化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仅体现在食品和饮料业以及木材和家具业,对纺织和服装业的产品质量具有负向影响但不显著。

第五,工业智能化显著促进了企业新产品产值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创新。从企业创新的动机视角来看,工业智能化显著增加了出口企业专利申请总数,尤其是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表明工业智能化推动企业实施实质性创新战略,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更加注重创新“质量”而非创新“数量”。

第六,协同推进以化解劳动力供给疲软为基础的工业智能化和以促进出口稳定增长、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抓手的外贸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制造业强国梦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着力点。为进一步推进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我国应优化机器人产业战略布局,加强国内上下游产业联动和结构调整,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体系,以区域合作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引导创新资源平等配置。

当前,以工业智能化为研究主体的文献大多探究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且缺少微观层面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本书从出口规模、出口产品种类、出口产品质量和出口企业创新四方面出发,兼具创新性和稳健性地基于“逐年PSM(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倾向得分匹配法)+多时点DID(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双重差分法)”、事件研究法、合成工具变量法、负二项分布回归模型等方法,利用多维数据库,量化评估了工业智能化对中国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及影响路径,提供了更充裕的基于中国情景的经验证据,极大丰富了现有文献对工业智能化与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视野,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和科学支撑。 8/LoPKEoHJaAg4frujggbx0V5CGQsxDRzhiLl4qxB42es+GK6A122/PcpG+zKx7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