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对于技术创新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自从20世纪90代以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经作为一种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大量涌现。实践表明,许多企业已经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获取了大量的新技术,从而获得领先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已知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定义

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以及管理学家罗杰·奈杰尔率先提出了“战略联盟”这一概念。他们对于战略联盟的定义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结成的一种合作模式,目的是共同开发市场、达到资源共享,结成联盟的合作企业必须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并且联盟内的企业必须在经济实力上是旗鼓相当的,在形式上通常是以协议或契约存在的,这样可以起到优势互补、风险分担的作用。从他们的定义可以看出,早期的托拉斯、康采恩,以及现代的企业合资、连锁加盟等形式都属于战略联盟的范畴。

除此之外,很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Williamson(1991)指出,战略联盟是相对于层级组织或市场而言的另一种可供选择的组织关系,并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说明了战略联盟有利于规避层级组织或市场所带来的风险问题等 [4] 。Teece(1992)给战略联盟所下的定义与霍普兰德的定义相近,他们都认为,战略联盟是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采取的一种合作行为,不过企业在组成联盟的形式上多采用的是排他性购买协议、共同营销、排他性合作生产、技术成果互换和研究开发合作协议等 [5] 。Culpan(1993)认为,战略联盟是跨国企业之间的一种合作形式,通常由若干跨国公司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或者排他性协议所形成,其主要目的是实施共同的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分享,同时也可以分担风险,如R&D联盟就属于一种战略联盟 [6] 。Yoshino与Rangan(1995)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资本合作型的联合以及传统的合约不属于战略联盟的范畴。第一种跨组织联合不包含在内的原因是其所涉及的组织没有独立性,比如合并与购买;而第二种则是一种权利的共享,并不存在技术创新的内容,比如比如说短期合同、特许经营权、许可证和交互许可证等就属于传统的合约形式,不符合战略联盟的定义,并且第二种形式在不同企业和组织之间的合作程度非常有限 [7] 。Modic与Potter(1988)认为,战略联盟是指联盟主体在成本、效率以及竞争优势等基础上建立的一种优势互补、要素双向流动、风险共担或者流动的松散型关系网络组织 [8] 。Spekman等(1998)的观点是,战略联盟是企业双方签订的协议关系,通常签订协议的企业有着共同的目标,要么是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要么是为了双方的多元化发展,或者是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这种协议能将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可以进行长期的合作与发展 [9] 。Caldeira(2003)在其著作中提出,产业技术联盟是多家企业(或者是高校、科研机构)联合起来,建立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组织形式,通常这些企业都处于同一行业内,或者是相关的行业,其主要目的是针对某项技术进行共同开发研究、拓展更大的市场领域等,并且这个联合体有着良好的运行机制 [10]

2.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机制

国外学者也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成果丰富。

首先是对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信任机制的研究。Lewis和Weigert(1985)认为,信任是将联盟内的所有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形纽带,信任对联盟的运行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信任基础,联盟的运行就会受到很多阻碍 [11] 。Byrne(1993)认为,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关系对联盟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12] 。Baugh和Denekamp(1997)则研究了战略联盟内部的信任与联盟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联盟内成员伙伴之间的信任感越强,联盟产生的绩效水平也就越高,如果信任感越弱,该联盟的绩效水平也就越低 [13] 。Norman(2004)通过组织性学习和交易成本理论,对联盟内企业之间信任关系和技术联盟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表明,信任机制运行得越好,联盟内部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就越流畅、联盟的产出效率也就越高,并且好的信任机制能给企业之间的合作带来较高的满意度 [14] 。Andrew和Steven(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信任随着联盟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15] 。Tsang等(2004)对哪些因素会对联盟成员伙伴之间知识共享进行干预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企业管理层的参与层度以及对知识共享过程的监管力度,会对知识在企业之间的共享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领导的参与层度越高、监督力度越大,企业对共享知识的接收能力也就越强 [16] 。A.B.Ngow(2007)也发现,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对联盟的成立和后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17] 。Jong(2008)在对荷兰多家高科技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后发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如果想要在长期内存在并且良好地运行,组织之间的信任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18] 。Kim Langfield-Smith(2008)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联盟内的成员伙伴之间信任和联盟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联盟内部的管理结构以及各种控制手段可以提升伙伴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并可以大大降低联盟风险 [19] 。Ybarra(2009)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及社会交换理论,比较分析了技术联盟成员之间的信任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联盟合作想要获得成功,信任是最基本的条件 [20] 。Jan(2010)认为成员之间的不确定性信息交流可以促进组织各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并有利于实现知识共享 [21] 。Hung和Ching(2011)认为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氛围,有助于提高知识共享的水平 [22] 。Block(2012)以知识共享的过程为基础,建立了大型组织知识共享的模型,分析了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与组织层级的关系 [23]

国外学者也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其他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Gulati与Singh(1998)认为,技术联盟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协作成本的存在和变化 [24] 。Sakakibara(1997)通过对400家进行合作创新的日本企业进行研究后发现,获得相互之间的互补知识与技术是企业进行合作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25] 。除此之外,进行合作创新还有许多其他不同目的,致力于给公司带来各方面的收益。Teece(1997)、Weiss(1997)与Hamel(1998)等的观点则认为,通过技术联盟,能够得到联盟成员间资源与能力的整合,企业可以得到良好的学习机会,从而促进组织的发展,最终提高竞争能力 [26,27,28] 。Hitt等(2000)对墨西哥、罗马尼亚、波兰、美国、加拿大与法国企业如何选择国际合作伙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国家分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他们认为这些国家的企业在进行合作伙伴选择的时候主要看重的是资源,如果对方属于资源丰富的企业,这些企业就会更加倾向于合作,并且这种合作的成功概率会更高 [29] 。随后,Hitt等(2004)对俄罗斯的企业进行研究时发现,俄罗斯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注重的是短期行为,更多地考虑的是金融资本和互补性资源对不稳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研究中国企业如何选择联盟伙伴时,发现中国企业更注重长期行为,关注重点是意向合作企业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主要以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为主 [30] 。Das和Teng(2001)从联盟的利益分享角度研究了联盟的风险问题,他们认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限制联盟伙伴追求最大化利益,这样引起了联盟内伙伴成员之间的摩擦,加大了联盟的风险 [31] 。Yasuda(2005)应用资源基础理论及交易成本理论,研究了高新技术环境下的企业战略联盟的动力机制,认为资源、成本、效率是企业成立技术型创新联盟的主要动机 [32] 。著名管理学家泰吉(T.T.Tyejee)和奥兰德(G.E.Osland)用“战略缺口”的概念来解释企业结成联盟的动机 [33] 。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企业如果用目前自身的资源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这种差距就是“战略缺口”,但是在短期内无法弥补“战略缺口”。为了迅速达成企业在短期内的既定目标,最佳途径就是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加入联盟,可以迅速获取达到既定目标所需资源,也就能以最小的成本和付出填补“战略缺口”。通常,企业存在的“战略缺口”越大,加入战略联盟的动力也就越大。Carolin(2012)认为,高技术企业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后可以更快速地获得联盟其他成员的知识和资源,从而减少研发风险,节约时间并最大限度获得利益 [34] 。Tsang等(2004)对哪些因素会对联盟成员伙伴之间知识共享产生干扰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企业管理层的参与程度以及对知识共享过程的监管力度,会对知识在企业之间的共享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领导参与程度越高、监督力度越大,企业对共享知识的接收能力也就越强 [35] 。Hung和Ching(2011)认为,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氛围,有助于提高知识共享的水平 [36] 。Block(2012)以知识共享的过程为基础,建立了大型组织知识共享的模型,分析了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与组织层级的关系 [37]

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稳定性

Barney(2000)认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不稳定性主要来源于联盟内部成员之间存在认识上的矛盾与行为之间的不协调 [38] 。Richard(2003)研究发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成员伙伴要想实现稳定的合作,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迅速适应对方的企业文化、行事作风,并对对方的行为做出及时的反应 [39] 。Bayona(2009)研究了联盟的稳定性与企业股价变动之间的关系,认为联盟形成带来的信息重组等因素会影响联盟成员企业的股价变动 [40]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定义

早在2002年,李东红提出了企业技术联盟合作研发的观点,他认为企业技术联盟合作研发是指企业和其他行为主体采用契约的形式建立的合作组织,但是各个行为主体的财务、运作管理都是相互独立的,建立合作组织的目的是针对某项新技术的合作研究与开发,为了获得共同的研究成果、实现各自目标的研发合作方式 [41] 。高广文(2008)认为,根据合作目的不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要有技术攻关型、产业链型、技术标准型等三种不同类型 [42] 。蒋芬(2009)的观点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企业为了自身的壮大,和其他企业通过契约的形式组建的一种开放性的组织,这种组织的建立是为了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战略发展规划 [43] 。赵志泉(2009)指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各成员伙伴为了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其他企业采用协议的形式成立的松散型组织 [44] 。张晓、盛建新、林洪(2009)提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的是企业在组织制度上的一种形式创新 [45] 。胡枭峰(2010)则从国家的需求角度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国家政府部门也存在创新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些需求,相关政府部门会将国内有创新能力的相关主体联合起来,组建成一个创新组织,促进多方合作,从而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 [46]

从以上的观点综合来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指由多方主体或经济实体组建的一种合作组织,目的是提升联盟内各个主体的创新能力,通常这种组织形式以契约的形式存在,以维护各方的法律权益,最终实现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

2.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特点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特点也引起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兴趣,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韩立民、陈自强(2008)认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能显著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着共同的战略目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遵照利益共赢、风险共担的原则 [47] 。赵志泉(2009)认为,企业为了谋求跨国跨地区发展,提升国际知名度,可以通过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幅度提高其盈利能力 [48] 。李新男(2009)指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以实现技术创新的共同开发研究;联盟内部成员之间以信任为基础,以契约为保证,每个成员的分工明确 [49] 。蒋芬(2009)则认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存在以下特点:以契约的形式保障成员的权利,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技术创新目标,联盟的组成形式是松散的和开放的,各成员出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考虑而加入联盟 [43] 。胡枭峰(2010)指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技术联盟的主要区别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以企业自身对科技需求为基础,与高校(或科研院所)或其他组织机构联合形成的高级技术联盟 [46] 。胡争光、南剑飞(2010)指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主体企业化、合作自由化和目标产业化 [50] 。陈佳(2011)认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以合约协议的形式存在的,能保障联盟内各成员的权益,联盟的合作是以战略发展、长期合作为基础,联盟内的成员都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51] 。吴刚、严平(2011)则从国家创新的层面解释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特点,他们认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可以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制、攻克国家技术创新的难关、实现产业技术的共同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52]

综合以上的观点来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①为了克服共性的技术难题建立的组织;②是一种契约形式的组织;③联盟组织的合作是长期的,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④联盟处于开放的、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模式。

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机制

国内学者对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机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首先是对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信任机制的研究。

王蔷(2000)指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部成员之间应该以信任为基础,这样联盟内成员之间的关系才能稳定,联盟成员的合作才能变得更加紧密,成员之间的合作才能长久 [53] 。何静等(2002)、陈一君(2004)、潘旭明(2006)均发现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部建立信任机制,能够帮助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获得成功 [54,55,56] 。孙刚、颜士梅(2007)以国外学者Lewicki的信任关系发展三阶段模式作为理论基础,并结合波西联盟、丰田联盟和索爱联盟等案例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信任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的三个阶段模式 [57] 。王刚(2010)认为,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直接决定了联盟的失败率。在王刚的研究中,他给联盟内部的信任下了定义,并指出信任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 [58] 。方静、武小平(2013)以演化博弈为基础分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信任关系 [59] 。陈蓉(2015)认为应该从信任文化、推动利益公平和搭建外部监督桥梁等方面构建钨及硬质合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信任评估体系 [60] 。徐小芳(2015)构建了收益函数,研究了信任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61] 。孙妍妍、王斌(2016)研究了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信任机制与知识产权保护,认为相互信任是联盟发展的关键,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知识转移需要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62]

国内学者还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其他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观点如下。

黄海洲、许成钢(1998)认为,软预算约束是产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重要原因 [63] 。罗炜、唐元虎(2001)认为,企业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进行技术创新合作的动机主要在于:①开发新技术的动因。一般而言,企业在无法单独完成某项技术升级时,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就是一种最简单、最迅速、最有效的方式,既可以降低风险和成本,又可以快速获取想要的技术;②技术学习的动因。通过加入联盟,可以获取成员伙伴的最新技术,实现技术和经验分享;③市场拓展的动因。加入联盟除了获取共享技术外,联盟还可以共同开发市场、共同获取市场份额、共享利润,减少竞争 [64] 。左健民(2002)对国内外联盟合作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联盟合作的动力主要来自以下5个方面:①追求更多利益;②获取先进技术;③实现共同的发展战略目标;④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⑤实现企业自我价值 [65] 。钟书华(2004)通过调研指出:62%的被调研企业认为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有一定必要性的,同时被调研的45%的企业表示加入联盟是为了技术创新 [66] 。杨栩(2006)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各成员应该如何建立机制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对于联盟中的不同成员来说,应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机制。对于参与联盟的企业来说,需要建立技术共享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来说,需要建立有效的研发动力机制、成果转化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需要完善市场体系、多渠道融资机制、行政管理机制以及建立立法机制 [67] 。李新男(2007)提出了企业或者组织应该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建立联盟 [68] 。彭礼坤(2007)认为,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动机主要有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两大类。外部动机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达到目前企业自身的科技力量无法完成的既定的目标,迅速获取短缺的技术能力,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就是一种捷径;而内部动机是指企业为了自身发展、拓展市场份额、降低经营风险、获取更多利润而加入联盟 [69] 。李金生、丁丽(2008)认为,知识联盟包括四个动力机制维度,也就是经济契约维度、信用契约维度、能力契约维度和知识契约维度 [70] 。李雪、李菁华(2008)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体的角度认为:技术能力不足、急需获取创新技术的企业对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着极大的热情,一般这种企业在固定资产上的投入使用率不高 [71] 。梁艳欣(2008)研究了一套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知识共享机制,包括如何有效地选择联盟伙伴、采用何种模式建立联盟、如何建立联盟的管理模式等等,这套共享机制能有效地保证联盟可以流畅稳定地运行,联盟成员也可以快速获取知识共享、高效地将知识共享转化为生产力 [72] 。胡利玲等(2009)的研究表明,企业法人型合作联盟形态更加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这种类型的联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合作形式更加稳定、合作时间更加长久,成员伙伴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73] 。李岱素(2009)认为,合适的合作伙伴、有效的资源共享、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等能保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高效运行 [74] 。赵志泉(2009)提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机制:①选择恰当的模式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额股权是股权式联盟的最优形式;②选择正确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合作伙伴;③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部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和协调机制;④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部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48] 。蒋芬(2009)站在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协调者与决策者的角度,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分为产业主导型、政府推动型、科研院所主导型与龙头企业主导型等四种模式 [43] 。张晓等(2009)提出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制企业模式、模拟公司模式,也可以聘请专业团队对联盟实施针对性的专业化管理 [45] 。薛伟贤和张娟(2010)认为,高技术企业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根本动机是为了分散创新风险、获取互补性技术资源、降低研发成本以及在技术研发成功后共享技术收益 [75] 。李允尧(2010)发现,企业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最根本动机是为了更好地分享联盟伙伴所拥有的具有互补性的技术能力,这也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否允许其他企业加入的决策依据与基本门槛。相对而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难以实现创新目标的时候,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吸收具有互补技术能力的企业作为联盟的合作伙伴 [76] 。马永红、王丽丽、王展昭(2011)认为,应该从内部和外部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有效运行机制,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77] 。陈佳(2011)认为,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同的企业组建联盟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存在对某种资源的需求,需要借助其他企业的资源来完成自己的战略目标,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以帮助企业获取资源上的互补,因此,建立相对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可以有效地发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优势 [51] 。马思奇(2011)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研究发现,联盟得以建立和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参与到联盟中,利用联盟的资源可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与风险,并且提高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增强技术竞争力 [78] 。冯晓青(2011)认为,应该根据各成员在资源、知识共享上的付出大小和风险承担能力来确定各自的利益分享水平,保护核心技术,做好风险防范 [79] 。李建花(2012)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资源互补共享、如何有效地控制风险、如何合理地分配利益、如何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联盟的运行机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80] 。郭鸿勇、李婷、胡悦、郝彦博(2013)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认为联盟成员应该建立正确的伙伴选择机制、风险分担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问题 [81] 。马雪君(2014)研究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知识转移的双边匹配问题,并采用数理分析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82] 。彭凡(2014)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多主体的联盟主体间知识转移模型 [83] 。殷群(2015)用系统组织理论构建了R&D导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行管理体系,并研究了R&D联盟的组建管理机理、过程管理机理和利益管理机理 [84] 。杨普等(2015)研究了安徽农业产业技术联盟,认为安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应当注重联盟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创新、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联盟科学评价体系和搭建联盟发展综合信息平台 [85] 。李琛(2016)研究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转移障碍问题,并以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 [86]

从以上的综合分析来看,企业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动机归结为获得互补性资源、研发能力及开拓市场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主要有:选择机制、人才机制、风险共担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只有建立有效的上述机制,才能保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定、高效、流畅、长久地运行。 AIaQG9UpvlR9hrMdc/JWu5S+Ufu9Akj6Z9E9PZG4iTIV7adz3HSdbgdz/aIUtbF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