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

任何历史转折性事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秦统一中国,更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春秋战国历经五百余年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迎来了这么一个历史性的窗口。在秦始皇开始统一中国的时候,秦国的内外历史条件,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我先说内部条件,也就是秦国自身的条件。

第一个历史条件:经济实力极为雄厚

和山东六国比起来,它的经济实力是超一流的。具体指标,首先是它占有的国土,在秦昭王时期就已经达到了“五个方千里”。依据当时的度量衡数据,以今天的公制计算方式换算,也就是一百二十五万平方千米,大体相当于当时中国的六分之一。和山东六国分别比较,它已然占据优势了。就具体地域说,战国末期的秦国,大体包括了今天的陕西全境、四川全境、重庆全境域及三峡、宜昌等南郡地区,及当时的云梦泽水面。西南,还包括了云贵高原的周边部分。西北,包括甘肃的绝大部分。华北,包括内蒙古的一部分,也就是当时的“河南地”,黄河主流(北河)以南的地带。东部,包括了今日河南的整个黄河北岸,叫河内郡;还有以洛阳为轴心的河外地区的三川郡,以及崤山函谷关这边一大块。也就是说,它的国土面积在当时已经非常大。在这片辽阔的土地里,有两个天下显著的粮仓:一个是成都平原,修了都江堰,号称天府之国;另一个是关中,修了郑国渠以后,四百多万亩渭北农田,变成了丰裕的良田。自此,关中号称京城天府。在那个时候,一个战国拥有两座巨大而丰裕的粮仓,是天下唯一的。

所以,秦在后来发动战争期间,能够一鼓作气进行十年统一战争,尤其是对楚国之战,第一战没拿下来,失败了,能够在短短几个月内第二次发动六十万大军连续进攻,这和经济实力有极大的关系。因为,现代知识告诉我们,经济力量和后勤力量不行,战争就是不可靠的,古典文明时期更是如此。这是秦国经济力量雄厚的两个指标。第一是国土大,第二是内在的粮产量和一系列经济指标都非常超前。

第二个历史条件:秦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新型军队

可以说,从秦孝公变法开始,秦国的军队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的变化。第一时期,是秦孝公商鞅变法以后所建立训练的新军。这就是商鞅收复河西的新军,当时只有五万人马,就已经在天下打出了威风,被天下称为秦国“锐士”。

第二时期,是秦昭王时期白起的大发展。具体说,就是秦惠王到秦昭王长平大战之前的几十年里,秦国军队获得了巨大发展。这里的基本点,首先是秦国坚持法治,坚持强军,又有历史上超强的一个统帅,就是战国时代的名将白起。白起对秦军的训练与提升,一方面是扩大了规模,秦军第一次扩大为四十万大军的规模;另一方面,秦军在当时全部完成了重装变革,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技术装备。秦军的远程攻坚兵器,当时在整个天下首屈一指,绝对没有对抗的力量。在第二阶段强军之后,由于秦昭王在长平大战之后犯的严重错误,秦军的发展跌入了一个低谷。在秦国这个跌落的阶段,秦军的力量没有扩大,大体维持在二三十万,再没有能力进攻山东六国。正因为如此,秦王嬴政亲政以后面临的局面,就是如何使秦国重新强大起来,重建一支强大的军队,以作为统一天下的基础。

这就是第三时期的新型秦军的再度创建。总体说,嬴政亲政以后大体分三个十年,第一个是富国强兵十年,第二个是统一天下十年,第三个是统一文明与反复辟十年。在第一个十年里面,秦国除了全力修建郑国渠,又在这个时候作出重大决策——重新训练新型大军。秦王任命王翦和蒙恬为统帅,两位假上将军,全力职司练兵。所谓假,就是代理上将军的意思。因为秦是以军功授爵位,你还没有打仗,不能说明你就能做这个上将军,所以先为代理上将军。这时候秦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比山东六国大大增强,所以秦国新军一下扩大到了六十万主力大军的规模,而且连续训练数年,装备与战力已经完全恢复甚至超越了白起时期。

在公元前230年以前,也就是在秦王富国强兵的十年里,秦军已经有了一支强大的新军。新军的标志,第一是装备特别好,白起时代的高科技远程兵器全部恢复。因为,秦王这一批庙堂大臣都是一帮能才,对日后的统一战争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都做了清醒的研究和判断。以后面临的主要是攻坚灭国大战,你要打下六国都城,必须具有强大的攻坚能力。所以,攻城的远程兵器,秦国是非常强大的。一支超强的新军已经建立起来了,这为在战争连绵的战国时代统一中国,奠定了一个最具实质性的硬实力条件。第二是涌现了一大批年轻杰出的将领。王翦、蒙恬、王贲、李信、杨端和、冯劫、冯去疾、章邯、赵佗、屠睢、马兴等,秦军一片朝气蓬勃。

第三个历史条件:庙堂整肃,人才济济

最高决策层,也就是古典语言所说的庙堂,是国家运转的大脑,决定着国家的命运。秦国在这个时候,高层决策层已经聚集起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其英明决断,其同心会商,在山东六国是从来见不到的。这个时候,秦王是嬴政,我们都知道。丞相是王绾,李斯是长史。《史记》说的“李斯用事”,就是李斯在核心决策层起实际的筹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角色,直接协助秦王决定天下大事。还有大才,谋略家尉缭,是国尉。当时的国尉不直接管打仗,而是军事建设的战略管理。尉缭是历史上杰出的兵法家,他给秦国统一天下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军事方面的上将军是王翦、蒙恬。总管农业的经济大臣,是水利大师郑国。

秦国庙堂还有两个大外交家,一个叫顿弱,一个叫姚贾。这两个人,后来都是封侯的大角色,其基本任务就是率领两支庞大的外交队伍,专门深入山东六国中间去,进行分化战,同时率领秦国的秘密情报队伍展开反间谍战。这是尉缭子提出的方案,由这两个人具体操作。后期山东六国为什么能出现土崩瓦解的局面,和这两支情报队伍的外交战是有巨大关系的。这是庙堂整肃,军政大才齐全。高层决策上人才济济,可以说是一个最高端的基础。

第四个历史条件:秦国建成了当时最发达成熟的法治社会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在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建立了唯一的法治社会。秦国的法治社会,完全符合我们今天的法治社会的两个最基本标准。第一个标准,秦在立法上非常完整,凡事皆有法式。也就是说,凡是人类的基本活动,都有法律规定的条文。秦在立法上的完整性,在古典时代达到了空前严密的程度。无论是云梦泽竹简,还是后来的里耶竹简,其呈现出来的秦法条文,都说明了这一点。这是立法上的完整性。第二个标准,是司法本位得到了彻底实现。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是不是法治社会,最根本的衡量标准不是立法,而是司法。为什么?因为在司法实践中,立法的意义不是决定性的,立法只能把制度立起来并公布出来,把静态出发点——法律所要达到的目标规定出来;至于法律公正能否在实践中实现,只有靠司法活动去完成了。

商鞅这个伟大的法家,执法思想非常彻底,非常明晰。他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法必出,令必行,至矣!”这句话翻译出来是什么意思?就是任何国家都有法律,但是都没有能够使法律自动运行起来的法律。所以,法律如何得到真正的贯彻,在于司法,而不在于立法。因为,执法行为是由人组合成的国家机器的活动,是由一个一个智慧生命组成的多层级群体,其活动弹性之大,很难整齐,也很难准确。这就是执法的难处。所以,法律如何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在于司法,而不在于立法。所以,法必出,令必行,才能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商君的司法本位论,在那个时候是非常彻底的。西方直到近代法制出现以后,资本主义法制出现以后,才认识到司法本位的重要性,才确立了近现代法治理论中司法本位的决定性作用。

秦国建立的法治社会,在华夏整个天下里面,是非常彻底的。它的法治文明,比山东六国强大不知道多少倍。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七大国并立的战国时代,每一个国家都在变法,不是只有秦国一个变法。战国时代至少有三次大的变法浪潮,秦国是在第二次变法浪潮中变法,只是变法得最彻底,而不是唯一的战国变法。前面有李悝在魏国变法的经验教训,有吴起在楚国变法的经验教训,还有齐国以整肃吏治为开端的变法的经验教训。所以,商鞅的法治思想非常成熟,在秦国发动的变法非常彻底。经过二十多年的变法,秦国建成了一个真正的法治社会。建成法治社会的意义,在于秦国政治文明已经大幅度地超越了山东六国。

第五个历史条件:战国末期的山东六国同时下滑衰颓

颇具意味的是,在具备上述条件的同时,一个最大的外部条件也恰恰出现了,这个历史窗口顿时就清晰起来了。这个外部条件是什么呢?就是在秦国富国强兵的十年里,山东六国齐刷刷下滑,堕入了政治黑暗时期,堕入了大腐败时期。每一位君王都很差,最无能的昏君全都集中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有人认为这是神秘现象,是命运使然。我们可以排着国家名字数一数。

先说三晋韩赵魏。韩国是韩王安。历史上凡是说名字的,都是亡国之君。因为他已经死了,没有后继王族来给他追认谥号了。没有王号,就是韩安,史书称为韩王安。韩安是一个大权谋之君,醉心权术,阴谋误国。魏国是魏王假。魏假声色犬马,最喜欢养狗,就是不干正事。赵国是赵王迁。赵迁更是一个年轻暴躁残酷荒淫的大昏君。他是一个“转胡女”所生,用今天话说,是胡汉血统混杂。继承王位以后荒淫腐败,陷害李牧,重用大奸臣郭开,等等,都是他干的。

燕国君主是燕王喜,老王,紧盯权力,能力平庸昏聩。他的儿子太子丹很能干,但是发挥不了作用。楚国稍微好一点,楚王叫负刍,也没有谥号,一个平庸的末世君主。整个楚国的封主们撬不动,联合不起来,国事非常无力。齐国君主是齐王建,也就是田建,一个恋母情结非常严重的变态君主,对国事没有任何主张,任由太后留下来的一个叫作后胜的人做丞相掌权,庙堂一塌糊涂。齐国后期,开始和山东六国分道扬镳,就跟今天英国脱欧一样,脱离山东六国合纵抗秦联盟,单独与秦国媾和。直到亡国为止,齐国已经五十年不打仗了。在战国时代,半个世纪不打仗,那可是惊人的,军队整个荒废了。齐国军队本来是非常强大的,以“技击之士”见长,就是远程投掷、弓箭射技等,在全天下非常有名,所以是技击之士。而在秦王嬴政进行十年富国强兵之后,齐国军队已经非常衰弱了。

总体上说,山东六国的政治情况、庙堂情况、国力情况,在这一时期都非常低落,政治混乱,法治下滑,经济落后。当这样的天下格局出现时,向一思潮已经形成了。也就是说,当时全天下有为之人,都认为应该走向统一了。在这个时候,秦王嬴政才和庙堂大臣们商议决策共同判断,应该统一天下了,应该向山东六国出兵了。 cpOm+f+9dRHCsvB5ixYQu57gd3COg1tWFgkPf8H67Yqu+mWn1wpC9T7S3NVENW+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