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阅读任务四:我之呐喊 自我立言

【任务要求】

在前述三个任务中,读者通过情理交融、逐渐深入文本,从内部把《呐喊》所建构的小说世界进行了拆解和透视,呈现了一个客观、理性和浓缩的《呐喊》标本。如果把这个从一鳞半爪到专题建构的过程称为“文心雕龙”,那么本任务则是画龙点睛——读者将站在更高的维度,将《呐喊》和呐喊者鲁迅以及这呐喊所赖以诞生和产生影响的语境三者一同作为探究对象,基于客观事实而进行偏重于个性化和私人化的理解,发出独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呐喊”,为自我立言。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1.对《呐喊》的个性化理解。“呐喊”的字典义是什么?这与你阅读《呐喊》时的感受是否一致?《呐喊》中各篇小说包括《自序》的行文,是如阪上走丸酣畅淋漓,还是克制、克制,幽咽泉流冰下难?如果用音乐术语来形容的话,你觉得《呐喊》是单声部的,还是多声部的(可参考本书专题二“延伸资料”部分)?再进一步,不妨把阅读《呐喊》的主观感受具体化、可感化,如使你联想到什么形状、色彩、音量、温度、触感、体积,或哪些瞬间……?倘若用关键词来形容阅读《呐喊》的感受,你会怎么说?为什么?如果要你来为《呐喊》设计封面,你会选用什么色调、构图?为什么?然后上网搜索鲁迅自己设计的《呐喊》初版本的封面,说说有什么特征,这与你对《呐喊》的阅读感受是否合拍?

2.对呐喊者鲁迅的个性化理解。38岁的教育部职员周树人自号“俟堂”,在《〈呐喊〉自序》坦言“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请关联本书“导读”以及你的阅读积累,仔细体悟《自序》,如首段首句“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个“也”背后的心境是什么?寂寞到底有没有“意味”?既然不“可惜”又为何忘不了?忘不了什么?为什么无法“忘却”以至于活得如此沉重?《呐喊》写了哪些无法“忘却”的“梦”?这些“梦”与周树人自己曾经的“梦”有什么内在关联?你觉得是什么促使周树人最终走出“蛰伏”拿起笔成为“鲁迅”?你怎么理解“听将令”,你觉得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领袖比如陈独秀的关系可能是怎样的?钱玄同的催促和鼓励能产生效果的前提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你认为“鲁迅”诞生的根源是什么?

3.对语境的个性化理解。(1)鲁迅所处的语境。关联你的阅读和观影积累,包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请用你的话来说说1918—1922年的中国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发展阶段?北京等城市的状况如何?农村普遍处于什么状态?民众(城市平民和农民)的状况如何?以及你知道哪些新文化运动的群体和成员?鲁迅的想法和做法与他们的共性在哪里?区别是什么?(2)《呐喊》的影响。《新青年》读者张定璜说读了《狂人日记》,感到“由中世纪跨进了现代”,你是否读过一些控诉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的作品,比如巴金的《家》?这些作品也许有助于你理解这种感受。另外,百余年来,《呐喊》的多篇作品持续入选中小学教材,你觉得这对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精神状况有什么影响?(3)读者的精神成长。“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从你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来说,你觉得一个人和一部作品产生深层次的精神联结的机缘是什么?这种联结对于读者个体的精神成长有什么作用?你是否愿意自我梳理,绘制一幅独属于自己的私人地图呢?

【阅读指导】

《呐喊》具有“内向性”,“显示灵魂的深的”。这一特殊的质地“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因此,阅读时除了以欣赏语言、理清情节、分析人物、体会主旨、专题研讨等方法为手段,还应将“立人”作为目标:

盖惟声发自心,朕归于我,而人始自有己;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

——鲁迅《破恶声论》

这要求读者逐渐形成主体意识,即明晰和确定“自我”、确立精神主体。具体的方法则是感受和内省。感受的对象可以是《呐喊》中的人物(个体+群像),也可以是叙述者。感受的方式则应是以生命回应生命,以人性触摸人性。去接住孔乙己那“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的眼神,体察他“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时地面的温度、湿度、粗粝度以及他行进时的速度、视线和心情;去细细体会单四嫂子的言行和愿望,替这位“粗笨女人”表达自己……第一步必须是“裸读”,直接面对文本,真诚地、细细地品,慢慢发酵共情同理之心。感受没有对错之分,心弦被拨动即为开始。这时,要勇敢地突破固有的心理图式,走出舒适圈,呵护自我的完整性,不要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内省是指对自己的思想或情感进行考察,有两种方式:(1)代入人物处境,捕捉其感受;(2)关联现实中相似或相反处境,捕捉自我感受。可以把感受写下来,一句话、断片式、小短文皆可,这些心迹带着体温,经及时捕捉、追踪、记录,得以固化、成型。逐渐地,“感”推进到“觉”,即觉察、觉醒出道理、见识、知识,混沌模糊走向清晰真切。

感受和内省,是阅读具有“内向性”特征的《呐喊》的第一步。只有在这基础之上,才能进入梳理和探究等知识性环节,你可能会遇到不少疑问,有的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师生讨论等方式加以解决,有的则暂时解决不了,这很正常,因为深入理解一位世界级的杰出思想家与文学家需要丰富的阅历和知识等的积累。不妨先存疑,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下一步的阅读和学习,也许在未来的某一时刻你就会豁然开朗。鲁迅及其作品,是值得用一生的时间来读的。

这个梳理探究的环节要遵循一个原则:以鲁释鲁,即“回到鲁迅那儿去”。阅读鲁迅的作品之外,也可阅读些有关近现代史,鲁迅生平与思想,以及鲁迅作品评述或评论类的文字。

同学们,如此读鲁迅,则可“使心灵的眸子如岩下电”(杨义《重回鲁迅》)——擦亮双眼、强大头脑、健全趣味、丰富人性——则“人”立也。

在具体阅读实践中,可先按《呐喊》的顺序逐篇阅读,关键处反复体悟;接下来则进入专题研读阶段,下面这一专题构建框架供大家参考,大家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构建专题。 AsmyFRyYp9lk7DwlQ8t4wz35cnn4U3Uxi34fkyhcIXKZPp+gNzWNLgyVAt1xfWF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