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要求】
前两个阅读任务从感性和理性两个维度对阅读进行点状捕捉和抓取,本任务要求根据《呐喊》文本特质连点成线、连线成面,逐步建构自己的阅读模型,并将阅读成果结构化。为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整本书读散了,建议按如下步骤进行:
1.定题。盘点前两个阶段的阅读成果,将关键词和要点进行列表统计、分类排序,锁定高频词和感兴趣的话题或角度,具有相似关注点的人结成研习小组,也可独自探究。研习切入点可实可虚,如《呐喊》中的“看客”群像,“月亮”意象,“铁屋子”,中年闰土“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叙述者、人名地名的设计,等等;也可围绕《呐喊》中的矛盾性语言、鲁迅笔墨的省俭、“寂寞”、“吃人”、“忘却”、“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精神胜利法”的功能与影响、主奴一体的人格、未庄的生存法则、阿Q依然活着等话题或角度展开讨论。
2.探究。(1)聚焦题目并加以放大,关注到作者没有明言的隐性信息,尽可能“一网打尽”《呐喊》中与之相关的全部文本信息。如“寂寞”所涉及的篇目,显性的有《自序》《阿Q正传》《鸭的喜剧》,隐性的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头发的故事》《故乡》《社戏》等。(2)比较辨别、归类概括。如“寂寞”可分三类:革命者的“寂寞”、民众的“寂寞”、知识分子的“寂寞”。(3)推理成因、判断运行机制或规律。如革命者因民众不理解而“寂寞”;民众因自身的愚昧麻木和环境的落后守旧而“寂寞”,但因心理和感受机制都不发达而只能模糊地感知,无法明言;知识分子因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存在落差而“寂寞”。(4)想象该机制或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预测可能性。(5)与现实对照确认、修正完善。这五步不一定要全部做完,尽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