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三个月,MCP的热度持续攀升,已经成为AI行业实际意义上的通信标准。
作为AI应用与外部扩展的连接器,MCP正在快速改变整个生态。虽然正式发布仅半年,但MCP已迅速成为行业共识——无论是主流的大模型客户端、各类其他AI应用,还是希望通过API开放能力的服务商与数据平台,几乎都在积极接入MCP。
可以说,在AI高速发展的近三年来,MCP是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平台型机会,发展潜力无限。
因此,当2025年3月底,人民邮电出版社图灵公司的编辑英子老师找到我,希望我写一本关于MCP的图书时,我很激动地答应了下来。如果市面上需要一本系统讲解MCP的图书,我或许是最合适的作者之一,主要原因有三点。
    
    在MCP发布之初,我就坚定地看好它。我熟读了MCP的设计文档,在社交平台发表过多篇解读MCP和预判其未来发展趋势的文章。从这个角度看,我是活跃的MCP布道者。
   
    
    我基于MCP开发过服务器、客户端、智能体,设计过MCP传输机制,做过MCP应用市场和MCP云端部署。从这个角度看,我是实战经验丰富的MCP开发者。
   
    
    我创建的MCP.so是当前收录MCP服务器数量最多的MCP应用市场,Google搜索“MCP”关键词多次排名第一,月访问量超过百万次,并曾被a16z的市场报告引用。从这个角度看,我是吃到了早期红利的MCP创业者。
   
我相信MCP一定会成为AI应用生态中的关键基础设施。我希望通过一本书,把自己的理解、经验与思考系统地整理出来,与读者共享。
在着手写作本书时,我设定了一个颇为“宏大”的目标,希望本书能够成为:
    
    最通俗易懂的MCP原理科普
   
    
    最深入浅出的MCP架构解析
   
    
    最干货十足的MCP开发案例
   
    
    最高频实用的MCP场景用例
   
    
    最具前瞻性的MCP创业指南
   
然而随着写作的深入,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个目标的挑战性——写得越多,越发现这件事“太难了”。最终,我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至于是否能达到最初设想的目标,就要交给时间和读者来检验了。
受限于个人认知,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当之处。也正因如此,我尤其期待读者的反馈,无论是认可还是批评,都是我继续前行、不断改进的动力。
本书的出发点,是帮助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MCP,包括MCP的诞生背景、运作原理、协议架构、应用场景、生态系统。书中通过实际案例,讲解MCP服务器的使用与开发,同时介绍如何基于MCP开发常见的AI应用(对话助手、智能体)。本书分为6章,每一部分的核心内容如下所示。
    第1章 什么是MCP
   本章首先从软件行业的一个经典问题谈起,探讨AI应用与外部扩展集成的痛点及解决方案,旨在帮助读者系统了解MCP的诞生背景和运作原理,以及MCP如何应对行业难题。接着,梳理了MCP从发布到爆火的历程,阐明其快速形成行业共识的原因。最后,介绍MCP的典型应用场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实际价值。
    第2章 MCP架构解析
   本章从协议层面对MCP进行系统性解析,让读者了解MCP核心的主机-客户端-服务器架构、JSON-RPC通信原理、客户端与服务器的连接生命周期,学习MCP的设计哲学。
本章重点介绍MCP的三种传输机制,并通过源代码解读的方式让读者了解传输机制的实现原理和各自的适用场景。另外,本章还会介绍MCP服务器与MCP客户端分别支持的丰富能力与交互示例,让读者知道基于MCP实现AI应用的扩展功能,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简单。
     
     第2章的核心内容和图片来自MCP官方文档(以MIT许可证开源,版权声明:Copyright © 2024-2025 Anthropic, PBC and contributors)。本章内容也遵循开源精神,提供免费PDF,请前往图灵社区本书页面(http://ituring.cn/book/3508)下载阅读。
    
    第3章 MCP服务器开发
   本章通过两个实际的案例,介绍MCP服务器开发的完整流程,包括MCP服务器的项目创建、功能开发、调试、发布等方面,让有一定开发经验的读者能够快速上手开发MCP服务器。
第一个案例主要讲MCP服务器的开发步骤、调试技巧和发布流程,第二个案例综合讲解MCP服务器提示词、资源、工具三大能力的实现逻辑。
    第4章 MCP客户端开发
   本章通过两个实际的案例,介绍MCP客户端开发的核心流程,包括MCP客户端SDK的使用、读取MCP服务器工具列表、请求大模型挑选工具的提示词设计、调用工具的实现逻辑等。
本章涵盖两类AI应用的接口逻辑开发,一类是基于MCP的对话助手,一类是基于MCP的智能体,旨在让读者了解如何通过MCP服务器集成丰富的工具,并通过大模型的调度,借助外挂工具完成任务,加速AI应用的开发。
    第5章 MCP经典应用案例
   本章主要介绍如何在常用的大模型客户端使用MCP服务器,并通过两个实际的案例,介绍如何组合多个MCP服务器,完成常见任务。本章旨在为读者推荐经典场景下的优质MCP服务器及工具,并让读者了解MCP服务器的组合使用技巧。
第一个案例讲解如何实现AI播客生成器,用到了MCP服务器提供的联网检索、读取网页内容、文本转音频等工具;第二个案例讲解如何实现AI网页生成器,用到了MCP服务器提供的联网检索、代码部署、获取设计稿内容等工具。
    第6章 MCP生态系统
   本章从全局视角介绍MCP的生态系统,包括官方资源、社区资源、开发工具等,旨在让读者了解MCP生态的现状,以及如何参与MCP生态的建设。
同时,本章展望MCP的未来发展方向,分析生态系统中潜在的新机会与价值点,为希望深耕MCP的开发者提供启发与路径参考。
我将本书定位为一本全面、系统介绍MCP的图书,内容涵盖MCP的原理科普、架构解析、使用、开发、生态等方方面面。本书适用范围较广,欢迎所有对MCP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为了让不同角色的读者都能更好地阅读本书,结合本书各章节的内容,我给出以下阅读建议。
第1章为MCP科普篇,适合所有读者,建议优先阅读。本章为你打开MCP的大门,也能让你了解AI行业发展与演进的过程。
第2章、第3章和第4章分别聚焦架构解析、MCP服务器开发与MCP客户端开发。深入理解这些内容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与编程经验,建议有开发背景的读者逐章阅读,其他读者可选择性阅读。
第5章主要讲解如何在典型应用场景下使用MCP服务器满足特定的需求,涉及MCP服务器的配置、组合、提示词设计与调试等内容。这一章不要求读者具备编程基础,任何对AI感兴趣,喜欢研究AI产品和工具的读者均可阅读,比如产品经理、设计师等。
第6章主要讲解MCP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各个子系统的价值,辅以MCP全景图,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自身的定位以及发力点。推荐认可MCP发展前景,想要加入MCP生态共建的读者阅读这一章,比如创业者、投资人等。
    本书专属学习交流群
   为了帮助大家深入理解并灵活应用MCP,我们为购书用户建立了 专属学习交流群 。
在群内,你可以随时提交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我将作为核心答疑讲师为大家提供技术支持;策划编辑英子老师和营销编辑梦鸽老师将协助整理问题、协调答疑安排,确保你学得更有效。
扫描以下二维码(没有关注“图灵社区”服务号的读者需要先关注),在你收到的推送资料中,点击链接即可领取本书附赠的源代码资料,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加入本书专属学习交流群。
    扫描二维码
我于201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核工程专业。大二时开始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学编程并转行IT,毕业后进入互联网行业。因受Adobe系列软件影响较大,取网名“艾逗笔(@idoubi)”以示致敬,该ID一直沿用至今。
2018年,我加入腾讯,担任后台开发工程师。在腾讯工作五年,前两年半在TEG(技术工程事业群)负责电子卡支付系统的开发,服务支撑百万级日活;后两年半在WXG(微信事业群)负责境外收单系统的架构设计,从零搭建云原生开发体系。
在腾讯的工作经历极大拓展了我的技术视野,使我从一名非科班出身的程序员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在此期间,我连续三次获得腾讯优秀员工绩效,通过连续两次晋升成为高级工程师(T10),并曾以面试官身份参与校招与社招工作。
2023年11月,我从腾讯辞职,成为自由职业者,正式进入独立开发者的行列。
在做独立开发的一年半的时间内,我陆续开发了多款产品,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知了阅读,AI摘要工具,获得阿里云第二届创客松冠军;
   
    
    ThinkAny,AI搜索引擎产品,在海外积累了几十万用户;
   
    
    ShipAny,AI应用开发框架,已成为许多独立开发者出海的首选框架;
   
    
    MCP.so,MCP应用市场,广受全球开发者关注,月访问量超过百万次。
   
此外,我还做过十余款AI产品,涵盖聊天总结、虚拟试衣、音乐播放器、播客生成器、辅助编程等方向,探索领域广泛。
从职业后台开发工程师转型成全栈工程师,我通过不断尝试新产品,积累了丰富的独立开发经验。AI技术的发展显著降低了开发门槛,借助各种AI工具,个人开发者能够实现的产品类型愈发多样。这是一个利好独立开发者的时代,我也在持续探索,以求开发出更多实用、有趣的产品。
年初写2024年年终总结的时候,我说2025年的目标之一是出版一本书。非常开心的是,这个目标即将实现——我的第一本书马上要出版了!激动之心难以言表,也借此机会,向所有支持和陪伴我的人致以谢意。
感谢我的编辑英子老师。前面提到,3月底跟英子老师约定好了这本书的写作,因为时间紧急,在开启写书项目之后,我停掉了手里的一些开发工作,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写作之中。然而,因为第一次写书,不懂得把握节奏和控制篇幅,初稿要么内容太浅、表达不到位,要么篇幅冗长、太过啰唆。几次三番,我产生了深刻的自我怀疑,甚至想过放弃。有几次,写作一度停滞,我回到了我的舒适区——写代码,导致交稿进度不达预期。
感谢英子老师认可我的专业度,鼓励我坚持、督促我前进;也强调我们是一个团队,要并肩作战,在作品上“尽人事、听天命”。在交付初稿后,英子老师针对内容提出了一些调整和补充建议,我在此基础上再次打磨,旨在让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更加结构化、有逻辑。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终稿远超我们最初构想的三四万字,在内容的丰富度和专业性方面,也做到了“我们能力范围内的”最好。
感谢我的爱人车小姐,在我写书期间给了我莫大的支持,每天陪我辗转于各个咖啡馆,让我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专心创作,在我焦虑、迷茫的时候,给了我许多鼓励和安慰。
感谢我们家的两个小宝贝招财和跳跳(两只5岁的小橘猫,是亲姐妹),在我写书时常伴我左右,每天“可可爱爱”的,让我觉得生活美好、人间值得。
最后,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在我选择自由职业之后,恰好遇上了AI的大爆发,让我有幸投身时代的浪潮之中,追到了一个又一个“风口”,做出了一些有意思的产品,也让很多人认识了我——幸甚至哉!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家人、朋友以及所有拥抱AI的同行者。
艾逗笔,2025年6月19日于广州南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