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册苏曼殊写给“刘三”的书信集,信中内容为我们呈现了苏曼殊与这位革命挚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刘三,即刘季平,原名刘钟,因喜爱龚自珍诗句“刘三今义士,愧杀读书人”而自署“江南刘三”。是苏曼殊一生诸多信件中,频繁出现于笔下的一位密友。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苏曼殊对刘三的信任、依赖。无论是身处困境时的求助,病痛缠身时的倾诉,还是创作心得的交流,苏曼殊都毫无保留地向刘三敞开心扉。刘三不仅是苏曼殊的经济支柱,更是其精神慰藉,在苏漂泊不定、心绪不宁的日子里,这位挚友的关怀支持无疑给予了他极大的温暖与力量。
民国多奇人,苏曼殊奇,这位刘三的生平也不寻常。
1903年初,刘三远赴日本留学,在东京成城学校的骑兵科学习,期间结识了陈独秀、苏曼殊、邹容、陈去病等人,并与邹容成为挚友,共同加入了兴中会。1904年初春回国后,他在上海华泾创办丽泽学院,培养反清志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邹容因“《苏报》案”被捕,次年病死于狱中,刘三不畏株连,将邹容秘密安葬在自家的黄叶楼旁,成就了辛亥革命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
刘三仗义,且才情过人,可以说文武双全——不仅善作诗词,还精于书法和篆刻,枪法也极精准,能骑快马射中飞禽,南社盟主陈去病盛赞他为“侠客”(刘三在《南社点将录》中位列第七,又被称为“天雄星豹子头林冲”)。
本集中收录的这些书信,时间跨度从丙午(1906年)至甲寅(1914年),涵盖了苏曼殊和刘三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彼时的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新旧思想交织碰撞,西方文化思潮涌入,社会动荡不安。苏曼殊作为一位敏感而早慧的知识分子,置身于这样的洪流之中,其内心的挣扎、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友谊的格外珍视,都透过这些信件得以真切展现。同时,刘三作为一位投身革命的侠义之士,其坚韧与情义也与苏曼殊的细腻情感形成对比,共同勾勒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群像。
简言之,透过这些充满真挚情感的私人书简,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苏曼殊作为个体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命轨迹,更能体会到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一份纯粹而深厚的友谊所散发出的独特微光,它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成为支撑生命前行的力量,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