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要农业上去了,其他事情就比较好办了”“要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更多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并且全面发展林、牧、副、渔各业,以满足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要求。”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阐述了农业的重要性。
始兴农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很大,是决定全县经济形势发展的关键。县委高度重视,在认真贯彻198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抓紧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着重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积极、稳妥、有领导、有步骤地继续推进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切合当地实际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展多种经营,使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向多元化发展。三是放宽农村的经济政策,鼓励农民劳动致富,在许多方面扶持各种专业户和新的经济联合体,鼓励开发性承包,鼓励发展商品生产。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田水利设施。
经过调整农作物布局,全县商品经济得到全面发展。虽然1984年粮食因调减种植面积和遭受水旱灾害而减产10万吨,但经济作物在全县共同努力下全面增产,林牧副渔也全面增收。与1983年相比,全县花生增长8.5%,黄烟增长21%,红瓜子增长1倍,西瓜增长2.3倍,橘橙增长1.4倍,茶叶增长22%,蚕茧增长72%,猪肉增长19%,塘鱼增长34%。林业人工造林首次突破3333.33公顷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木材生产与1983年基本持平。农村工副业产值集体部分增长2.3%,家庭个体部分增长较快,达687万元。农业的调整,使农村经济单一的状况有较明显的改变。1984年全县农业产值8143.2万元,比1983年增长4.25%,其中林、牧、副、渔产值4285.3万元,超过粮食生产产值。农村生产商品率也从1983年的38%提高到55%。农村人均分配也比1983年增长3.3%,达到435元
。
1990年,县委根据省委于7月批转省委农村工作部《关于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意见》,结合推动农村奔小康的目标、措施和要求,继续落实农村各项政策,在反复宣传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长期不变稳定民心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村把第二步改革引向深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动员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改善生产条件。1991年,全县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89.4万个工日,资金180.48万元,完成土石方55.8万立方米,改造中低产田1533.33公顷。是年,全县早造调减水稻种植面积544.4公顷,用于发展经济作物,其中黄烟种植面积比1990年增加396.93公顷,蚕桑种植面积比1990年增加276.8公顷。全县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达3.64亿元,比1990年增长6.2%。粮食总产量11.13万吨,比1990年增长0.08%,单产超历史最好水平。黄烟总产量5324吨,比1990年增长20.7%;蚕茧总产量达432吨,比1990年增长1.26%;松脂总产量2053吨;水果总产量9127吨,比1990年增长35.3%;西瓜总产量1.9万吨,比1990年增长61.6%;茶叶总产量98吨,比1990年下降3.9%;红黄麻总产量2163吨,比1990年增长138.7%;香菇总产量340吨,比1990年增长14.48%;花生总产量4779吨,比1990年增长4.1%;生猪饲养量17.4万口,比1990年下降2.1%;三鸟出栏量93万只,比1990年增长21.7%;水产总产量2641吨,比1990年增长16.4%
。
经过1983-1992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县农、林、牧、副、渔各业呈现出稳定发展的态势。1992年作为“八五”计划实施的第2年,县委确定此后全县农业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方向,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健全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相结合的投资体系,特别是依靠农民的劳动积累,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