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附一
伏羌报恩寺古木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和祖先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在生物自然演替进化的漫长进程中,它们客观记录并生动反映了自然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痕迹,是历史的见证、活着的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和文化遗产。人类在世代繁衍生息、生产生活中,与古树名木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古树名木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心灵深处最温馨美好的记忆、最割舍不下的乡愁。

生长在大像山镇北关村(县粮食局家属院内)的槐树,俗名为蝴蝶槐、国槐、金药树、豆槐、槐花树、槐花木、紫花槐,豆科,槐属,古树编号为 62052310025100366,地理位置为经度105.3°,纬度 34.7°,树龄约 1000 年,树高 8 米,胸(地)围 4.36米,冠幅 17 米,为一级古树。树干虬劲,气势雄伟,整个树冠像一把巨大的伞,遮天蔽日。四月槐花如雪,九月荚果成串,阵阵幽香让小院陶醉。

二○二○年七月在一次大风中槐树东侧主枝劈裂,靠扶在一房屋之上,树干出现大面积空洞,属于濒危株,急需修复。据考证,北宋宋仁宗嘉祐年间创建伏羌县报恩寺所植槐树四株,其中三株已不存在,现仅存此株,见证了甘谷历代世事的变迁,已成为甘谷历史文化古城的“绿色古董”。

浩瀚苍穹,物竞天择。保护一棵古树名木,就是维护一个优良稳定的生态环境,就是存续一部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史书,就是贮藏一份优良的种质遗传资源,就是保存一件珍贵古老的历史文物。千年古槐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躲过无数天灾人祸,看惯了朝代兴替,世态炎凉。一旦再被毁坏就可能意味着甘谷一段历史的沉沦,因此,加强对古槐的保护复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资料由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王晓春教授提供

报恩寺旧址上之古槐树 tnEfefjmDr9ljZPJ3QIc7foGucAi0KZSetcJve9jOs088UcKjiAIdAywnwShmSj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