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 漆子扬

和梓林、效琦等诸君相识于甘谷王权学术研究会已经十年多了,友谊之所以能保持长久,而且始终新鲜纯粹,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拥有相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就是对现象予以批判的人类共知。和当下许多以利益立场评判现象、事件、言论,良知昏厥的投机主义者不同,我们一以贯之站在是非观念的角度,分辨文明与野蛮的行为和主张及其言论。这归因于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癖好,就是大量阅读品鉴学人著作,挖掘其中的思想精髓,并能摈弃情感梦幻的控制予以思考,因此也就具有自我否定、自我反省的独立意识。之所以我们大家能够团结一心,共同谋划王权研究会和开展地方文化的研究,完全在于以相同的情趣、相同的追求作为联络的稳固纽带。

梓林是北宋理学开山祖师之一张横渠先生的后裔。横渠先生尽管在世有五十八个春秋,今天看来人生何其短促。但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穿越历史时空,传诵千年而不衰。他绝非常人眼中的理学家,从不空谈学问,而是注重道济天下,经世致用,笃行践履,利济众生。他特别反感秦汉以来的统治者披着儒家外衣,推行法家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他在《送苏修撰赴阙》诗中说“秦弊于今未肩息,高萧从此法相延”。继往圣之学,反对君主专制,梓林和先祖可谓一脉相承。

在我最初印象中,梓林温文尔雅,让人误以为是教书的白面书生或文化官员。他善吟咏,善制联,尤善朗诵经典文学作品,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格魅力。熟悉后才知道他是一位公务员。按时上班是他安命的依托,诗词创作是他立言的追求,而研究文史才是他立身的理想。梓林喜欢读书,潜心地方文史研究,在学术领域、诗词楹联创作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作品曾荣获省内外各类别一等奖、优秀奖数十项。2023 年被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旅厅授予全省“阅读之星”称号。著有《双扇堂诗集》《双扇堂联集》《双扇堂文集》,曾发表上百篇文史研究的论文论札。

《伏羌报恩寺东岳庙志略》是梓林去年集中精力编著的一部地方文献专书。我们多次相约去报恩寺、天门山游览考察,由于我去年忙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陇右文学编年史》结项和山东大学的课题《右台仙馆笔记校注》结项,还有省委宣传部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甘肃历史文化名人研究系列》中期考核,始终未能成行,只能通过电话了解报恩寺珍藏的近三十部明清及民国写本、刻本佛经。这批文献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书法审美价值。梓林表示他受天门山普融法师委托准备整理出版。今天终于看到了梓林传来的初稿。这是一部关于报恩寺珍藏的佛教古籍文献、造像、金石、诗词、匾联、题词、人物,以及研究东岳庙壁画、辞、序、颂、诗词、匾联、题词、记、考论的成果汇编。最有价值的是每部经书的提要,对后人阅读研究这批文献都具有一定的导读意义,应该予以肯定。

说起来我和甘谷结缘已经三十年了。1994 年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期间,甘谷县政协在兰州举办甘谷县书画展,其间认识了潘志强主席。潘主席 20 世纪 50 年代在武山工作,他一听包海珍县长是我外爷,惊讶之余,给我讲述了很多赞扬外爷的故事。因为潘主席对甘谷地方文化,尤其对王权学术研究会的工作比较支持,我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后来县政协李宏基主席主编刊印《甘谷古今名人书画》,序言是我发表在《甘肃日报》(1994 年 9 月 24 日)的《伏羲生于今甘谷考》,虽然没有署名,但我还是感到十分欣慰,毕竟那时候我刚刚步入学界,是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文章能得到县上专书的引用,感到极为自豪。1998 年,甘肃省文史馆正式出版《甘肃历代名人书画传》,其中《王权传》是我写的。由于这两件事,甘谷文化界的朋友对我赞赏有加,非常友好,坊间多有令辞,大像山麓《羲皇故里》碑阴也镌了我的真名。这更加激励了我热爱甘谷、热爱甘谷文化的淳朴情思。

2009 年,省文史馆馆长刘醒初先生主编《陇上文藏》丛书,拟编选陇右文坛有一定成就的诗人别集,整理出版,委托《甘肃文史》编辑部主任尚建荣和我选定第一辑。我们初步拟定了十五位学者,其中《王权卷》由我负责整理。2011 年正月,我去王权故里南坡寺寻访资料,得到甘谷县委温利平书记的支持,她委托文化馆馆长负责与我衔接,馆长找到王效琦校长做向导。之前我读过王老师的《王权评传》,可以说是一部研究王权的代表性论著。今天一见真容,惊喜之余,更多的是对王老师的敬佩。王校长是南坡寺人,王权后裔,此前我一无所知。因为王权的诗文以描写同治年间陕甘回变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为表述主题,谈到王权,势必会谈到对几乎改变中国版图和西北人民命运的陕甘同治花门之变的认知和基本判断,我们居然有高度一致的评判理念。可以说同治花门之变对西北社会的危害不亚于“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主要针对的是官府,同治陕甘民变屠杀的对象主要是老百姓。仅甘肃一省,十年之间人口就减少了九百三十万。

王老师曾当过兵,当过乡长,当过县委党校校长,但从不以高高在上的身份和语气表述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很显然他读过不少有思想深度的经典,才形成了如此深刻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意识,全然是一位具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从此,我们成为不需要心里设防的好朋友。当时我建议王老师组织甘谷朋友成立王权研究会,在场的人都积极表示赞同。

经过效琦、梓林、存录、伟红、建华、宏凯、王虎儿、王琪、毛根好、原田林、张旭瑞、王刚、张国栋等一批朋友悉心谋划,很快成立了王权学术研究会。大家推举我担任会长,说实话真有点惶恐,怕自己精力能力有限,对不起诸位好友的期望。好在有王老师任常务副会长、梓林任秘书长倾力操持,研究会的工作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得到甘谷县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辉煌的背后是研究会各位同仁同心同德、无私奉献所付出的汗水和艰辛。此后,我和梓林之间的往来更为密切。除了商讨学会的事务,更多集中在地方文化研究的话题。随着交往的进一步延伸,我不仅欣赏梓林的才学品貌,欣赏他传统士人的风骨,更钦佩他勤勉的治学精神。他生活工作在基层,在有限的人文空间和学术资源氛围中,创作撰写发表了数百篇(首)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札,其中除了勤奋,还有对家乡文化的一份执着和热情。

自 2004 年我第一次给我父亲天水师范学校的同学萧作荣老师《五味史》一书作序以来,先后给王换成、王效琦、杜永胜等朋友和包海璋、康国祥等长辈二十四人的三十二部书写过序,其中王换成教授有六部著作都是我写的序,梓林的是第三十三部。梓林邀请我给他编著的《伏羌报恩寺东岳庙志略》专书作序,如同当年效琦兄长邀请我给他《莲花石张口石的传说》著作作序一样,其中包含着对我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包含着对研究会的一腔热忱。肥水不流外人田,他们希望把有限的出名机会留给王权研究会的同道,适时宣传研究会的学术力量和成果。有时坐在书桌前,倏忽间回想起研究会的朋友们在一起相聚的欢乐时光,那灿烂明丽的笑容、阳光般透亮的语言,总会潮湿心中对友谊的盈盈思慕。人活着就是一个见证的过程,一路遇到的风风雨雨、喜怒哀乐,一路经历的爱恨情仇、春耕秋收,都是人来到过世界的价值。

春节的脚步声渐行渐远,朱圉山的雪即将消融。金川河两岸将迎来又一年油菜花、桃花、苹果花盛开的季节。我们也跟随着季节的脚步,让希望点亮春天,经济早点复苏,家乡的兄弟们能找到打工养家的活计,也希望温暖充满人间,社会更加宽容。祝福梓林友,一切安好,春暖花开,面朝未来。

2024 年 3 月 8 日夜于师大二澍堂

漆子杨:天水武山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所所长。 vzYroklH/X8t1IM7TQtQ5OPX9o3zq5fXuuA6BVOaWnLLkStAfGOUw794myGC5ur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