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尚书》记载,舜帝曾巡行至四岳,唯东巡称“至于岱宗”,其他三岳皆不称名,由此可知泰山成名最早。西汉神爵年间首次制作“五岳四渎”祭礼时,特意将泰山定为一岁五祠,礼秩上高于其他四岳的“一祷三祠”,这一做法确立了泰山五岳独尊的地位(据牛敬飞《古代五岳祭祀演变考论》)。自秦始皇起,泰山成为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永延帝祚的祭祀圣地。唐开元十三年(725 年),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宋真宗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大中祥符三年(1010 年),宋真宗降敕“从民所欲,任建祠祀”。此后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东岳行宫奉祀东岳大帝,东岳信仰逐渐成为全国性的信仰。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 年)进封东岳为“天齐仁圣帝”。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春,封泰山神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明清两朝将原来的封禅改为祭祀。伏羌天门山东岳庙明代已见于《巩昌府志》,始建于何时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按《蠡海集》载:东岳生于三月二十八日。故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士女游眺瞻拜以祝东岳之诞日,此伏羌天门山东岳庙庙会之源。由于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诞辰,又是一年中邑内最大的庙会之一的举办日,故天门山又被邑人俗称为“三月八山”。时值暮春,芳草萋芊,山花绚烂,游人陟中峰登眺览胜,更有秦腔演出助兴,其盛况为一邑之冠。康乾时期翰林院侍读学士巩介亭先生所撰《东岳祝辞》亦可见清代邑士绅祭祀东岳之虔诚隆重。
据《甘谷县志稿》载:“三月二十八日,天门山上举行赛会礼,演剧四日,自二十七日开始,月底始罢。”民国时期(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甘谷境内主要有四大戏曲班子。甘谷本地土产班子一个——三盛社;外地班子三个——新秦社、化民社、敬忠社。春夏秋冬百姓常年有戏看,演出形式有庙会公演,有售票演出。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天门山举行东岳庙公演。庙会公演时每日有早、中、晚三场戏。早戏为早上 10 点至中午 1 点左右;午戏为下午 2 点至下午 6点左右;晚戏为晚上 8 点至凌晨 1 点半左右。当时没有话筒、扩音器,没有电灯、彩灯,晚上唱戏照明一般用的是清油灯,民国三十四年左右出现了汽灯,但很少。现在的戏投机取巧的多,过去的戏皆可称为“善本”“足本”,炉火纯青,一丝不苟,词精唱腔精、摆扎(架口)精。像刘毓中的白须生,至今全国少有赶上者;王振国的黑须生亦少有超过者;耿乐民的花脸独领秦腔艺坛;张新康的花旦,如《三击掌》中的王宝钏等,惟妙惟肖;杜干秦的媒旦更是令人叫绝,不一而足。秦腔好,往事知多少?名腔名调应犹在,只是时代改。问君能有几回闻,荡气回肠风雨沧桑勾人魂。
天门山东岳庙原山门门庭上为戏楼,具体创建年代不可考。清代伏羌知县时从夏撰戏楼联:“歌管播佳音,响答四山照瑞应;楼台雄绝顶,势高百尺现奇观。”此联犹存,亦可证当时庙会演剧之盛况。20 世纪 80 年代后,邑南关村村民在天门山下修建了戏台,每年“三月八”庙会演出活动为期四天,已经成为本县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其时天门山下人潮似海,商贾聚集,昼夜相接,繁盛空前。山上报恩寺念佛堂同时举行为期七天的诵经祈福法会,东岳庙内上香祈福者、游览观光者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有本地小曲演唱、道情演唱、书画公益结缘等传统文化活动,人头攒动,海会云集,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