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古称“处州”,东南接壤温州市,西北毗邻衢州市,东北与台州市相连,北部与金华市交界,而西南则连接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丽水市区域内丘陵起伏,群山连绵。
丽水市青田县有个村庄叫罗溪村。这是个郑氏族人集聚的村庄,一道山溪绕村而过。与丽水山区众多村庄相比,罗溪村拥有较多的田地,村民们的生活无疑有着更大的保障。按说,群山环抱之中的罗溪村俨然是个“桃花源”。然而,清朝末年,朝政愈加腐败,官吏层层盘剥,更兼列强欺凌,国将不国。在此时局动荡的多事之秋,中国底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地处深山的罗溪村也未能幸免。
丽水市青田县仁庄镇罗溪村(2023年摄)
1894年暮春的一天,罗溪村郑爱福家突然传出响亮的婴儿啼哭声。“生了!生了!快把你爸爸找回来!”接生婆兴奋地吩咐郑爱福的女儿银杏。郑爱福正在田里播撒稻种,得到女儿的报讯,他急忙上了田埂,连洗一洗脚的工夫也不耽搁,拔腿就往家跑,银杏在他身后追得气喘吁吁。
添丁加口,自古以来搁谁家都是喜事。郑爱福一到家,就连忙去看刚出世的孩子。是个男孩,胖乎乎的,双眼清澈。“难怪做娘的那么瘦,那点肉都被你小子占了!”郑爱福心里笑骂,认定这刚出世的儿子是有“福气”的。
郑氏宗谱(家谱供)
郑爱福和妻子林氏已生育了二子一女三个孩子,这个新生儿,郑爱福为他取了个乳名“木星”。
在贫寒人家,人丁兴旺也就意味着吃口重。木星的出世,给家里增加了一份负担。郑爱福勤劳,家里田地的产出总能比别的人家高出一成半成,在侍弄好自家的田地之后还能抽空帮别人一把,多赚几个铜钿或几斤稻米,农闲时节就外出打零工;妻子林氏贤惠,不但将家务操持得井井有条,用度开销安排得妥妥帖帖,还经常起早摸黑跟着丈夫上山下田耕种和料理庄稼。
清朝末年,郑爱福家的日子过得愈加艰难了:一则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种田种地的产出大多被官府搜刮去了;二则战事频繁,社会动荡,郑爱福外出打工赚钱养家之路举步维艰乃至断绝。孩子一个个降生、一个个长大,郑爱福夫妻俩没日没夜地劳作,却仍然喂不饱孩子们。看着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整日喊饿,夫妻俩很揪心,可能有什么办法呢?
得有人出人头地!在木星6岁那年,受苦受难大半生的郑爱福被逼得开了窍。他决定让一个孩子读书,学点文化知识,希望将来能求得一官半职,改变家庭的命运。他把目光投向木星:这娃从小机灵,让他读书没准将来能有出息!于是根据字辈排行,父亲为木星取了个学名:桂山。
得知自己能够去念书,小桂山高兴坏了,一天到晚蹦蹦跳跳,嘴里叽叽喳喳念叨个没完:“我要上学啰!我要读书啰!”两个哥哥很羡慕弟弟,却没有抱怨父母。他们知道家境贫寒,不能供每个孩子读书,再说当哥哥的应当让着点弟弟。
“小弟,你要好好读书哦!”大哥慈爱地看着这个小弟弟。虽然大哥也才10多岁,但他早早就开始帮父母分担家里的生活重担了。
“哥哥,我把先生教我的都学会,回家来再教你们!”小桂山认真地说。
“好,我在家等着你来当我的‘小先生’!”二哥桂南笑着打趣道。
“别高兴得太早,学堂里的先生可厉害了,到时候可别哭鼻子啊!”母亲泼冷水道。
“怎么可能?”小桂山挺起了胸膛,“别瞧不起人!”
“好好好,我们都等着你回家来当‘小先生’。”母亲双手不停地在缝一个布袋,这是给小儿子的书包。
这天天还没亮,小桂山起了个大早,催促父亲带他去上学。父子俩“唏哩呼噜”地喝了碗稀饭,就出了门。上学的路不远,离家没几步,但需拐好多个弯。小桂山一路连蹦带跳地跟着父亲走着,虽是在寒气袭人的早春清晨,但他竟浑身发热。
青田县仁庄镇罗溪村郑秾故居(2000 年摄)
青田县仁庄镇罗溪村郑氏宗祠(2023 年摄)
终于到学堂了。这是村里的郑氏祠堂,分前后两进,后进供奉着郑氏列祖列宗的牌位,前进则摆着桌子、椅子,用作学堂。先生姓胡,村里无人知道他是哪里人,只听他自己说他是洋鬼子进京烧杀抢掠那会儿躲到罗溪村来的。有一年过年,这位胡先生一时兴起为乡亲们龙飞凤舞地写起了春联,大家这才知道他有文化,于是族长和村里长辈们一合计,决定请他来教村里的孩子,来念书的孩子拿吃食或其他日常用品抵作薪金,还划了半亩薄田给他耕种。
胡先生为人和善,再说逃难之人有个安身之处也感到心满意足了。一年到头无所事事也不是个事,能受聘担任村学堂的先生,胡先生自然是乐意的,因此他教书格外用心。郑氏族人给他的那半亩薄田,他也尽心侍弄,一畦畦蔬菜瓜果长得满目葱茏。
小桂山由他父亲领着来上学了。胡先生看着扑闪着黑溜溜眼睛的小桂山,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二话不说就收下了他。
就这样,小桂山开始了他的学生时光。学堂离家不很远,但小桂山坚持每天天不亮就穿衣起床,洗了脸后就开始温习头天学过的功课,然后吃过母亲煮好的红薯粥或菜糊糊,就赶紧小跑着去上学了。胡先生对迟到的学生丝毫不讲情面,会施以戒尺惩处。懂事守时的小桂山一次也没有迟到过,为此胡先生特地向其他孩子们提出要求:向郑桂山同学学习。
在讲课的时候,有的孩子不好好听,甚至还打起瞌睡,胡先生就拿着八尺长的木戒尺重重地敲击桌子,直至把孩子的瞌睡虫给赶跑了。胡先生还冷不丁叫学生背书,叫到谁谁就得站到他面前,只说课文的题目,就要学生背下来,背不下来的,手心就会挨几下戒尺。有一回,由于小桂山背书结结巴巴不熟练,挨了先生的戒尺。他忍着疼,不吭一声,暗下决心牢记教训,一定要好好读书,把书读熟。自那以后,小桂山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了,读书很勤奋、很认真,一丝不苟。他体恤父母,尽力为父母分忧,每天放学后就急匆匆赶回家,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晚饭后还把学到的文化知识教给哥哥和姐姐,然后背课文、抄书、练字,直到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才歇下来。
胡先生学识渊博,还关心国家大事,常常给学生们讲中国的历史以及时局。国家大事、风土人情、百姓生活……先生讲的知识一点点渗透到小桂山的心里,为他打开了眼界。
好学的小桂山在学堂汲取知识,他从一个个方块字认起,还在先生的严格监督下练就了一手清秀的毛笔字。
胡先生的教育让他不再像别的同龄孩子一样茫然懵懂,而是显得文雅而成熟。因长期吃不饱穿不暖,小桂山很是消瘦,可生活的磨难没有把他打倒,他对未来充满憧憬。
风雨无阻、从不缺课,而且好学好问勤于思考,胡先生对小桂山十分喜欢,常常为他“开小灶”传授更多的知识,师徒相契,其乐融融。可是好景不长,清王朝内忧外患愈加严重,时局愈加混乱,殃及普通百姓,郑爱福一家再勤俭,生活还是难以为继。在此窘迫境况之下,才上了两年学的小桂山被迫辍学了。
在与胡先生告别的时候,小桂山的心里满是不舍。胡先生也明白,随着时局日益不可收拾,他的学堂也很快就支撑不下去了:越来越多的人家饭都吃不饱,谁还能来读书呢?他仰天喟叹:这天下何时可得太平?贫苦的老百姓何时才会有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