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午,包塘殿拳堂举行开堂仪式,人们从四面八方向包塘殿汇聚而来。
身材魁梧的郑秾一身拳师装束,一个虎跃跳上平台,抱拳行礼。顿时,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郑秾亮起洪钟般的声音宣布:“包塘殿拳堂,在今天这个黄道吉日,开堂了!”台下响起一片欢呼声。郑秾接着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感谢父老乡亲前来捧场!我叫郑秾,来自青田县,自幼随高僧习武,今来包塘殿开设拳堂,收徒教武功!”台下又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郑秾停了一下,接着说:“我们老百姓为什么会穷,是好吃懒做吗?不是的!老百姓起早贪黑、累死累活地干活,收获的粮食少吗?不是的,可以说很多!但是,我们老百姓为什么还吃不饱穿不暖?种出来的粮食、瓜果、蔬菜,养出来的鸡鸭鹅、猪牛羊都到哪里去了?大家都清楚,是被恶人拿去了!那些整天游手好闲、手指不沾泥的人,住的是高楼大厦,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他们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就是靠剥削我们老百姓得到的!”
郑秾继续说:“这世道太黑暗、太不公平了!恶人总是拣软柿子捏,我真诚地欢迎各位父老乡亲,特别是青壮年来包塘殿拳堂学武。有一身功夫,就会少受一些欺负。”台下民众听得群情激奋,都认为郑秾武师说得在理。
“功夫好不好,亲眼见分晓!”郑秾拿起两条九节鞭甩了起来。那九节鞭时而如两条飞龙,时而像两团盘蛇,收放自如,快捷如电,劲道十足,“好功夫!好身手!”台下喝彩声不断。
练完九节鞭,郑秾执长剑在手,突然喊一声:“万紫千红!”“嗤”的一声,长剑向前直刺过去,剑尖刺出去时不住颤动,令人难料攻向何处。又喊一声:“大绅倒悬!”剑锋回转,自下而上倒刺,令人防不胜防。“恶犬拦路!”剑身横切,晃了几晃,白光闪动,令人莫测剑锋所指,使的竟是“打狗棒法”中的一招。“小园艺菊!”长剑轻扬,飘飘若仙,剑锋向下盘连点数点,看似脱俗娴雅,实则凌厉非常。“四通八达!”剑招突变,东趋西走,连削数剑……郑秾使出的一套剑术让人看得惊心动魄。
郑秾再次向乡亲们抱拳行礼,说:“我再练一套拳术。”话音刚落,郑秾跨前一步:“双贯耳”,上身左转,双拳虎口相对,划成弧形,交相撞击;“黄莺落架”,左掌圈花扬起,屈肘当胸,虎口朝上,看似平淡无奇,实是威力无穷;“丹凤朝阳”,双手大开大合,宽打高举,劲力到处,“嚯嚯”起风;“偏花七星”,双掌划弧如电;“苦海回头”,左手一扬,右手伸出,如同左手按住敌人头顶,右手托住敌手下颚,将敌手头颈一扭扭断;“挟山超海”,斜身踏步,左手横过身前,一翻手,双手一提又轻轻一送,恰如扣住敌手右肩,又闪电般伸手到敌手颈后,将敌手身子提起横抛出去……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台下有不少练家子,他们看了不由得惊叹:“功夫了得!功夫了得!”
后胡村祇恭堂。当年每到晚上,“新聚会十响班”在祇恭堂进行坐唱,开展秘密活动(2012年摄)
从此,郑秾在包塘殿传授武术,有时也走乡串村为百姓治疗跌打损伤、无名肿毒。郑秾的名声迅即传开了。
中共包塘殿党支部委员许起尧,乳名奶美,小时候跟随父亲学道,练就一套绝技——“翻九楼”,即把九张八仙桌一层层往上叠,四角用杉木固定,然后通过“后跪翻”的形式从下至上往上翻,翻到最高第九张八仙桌后,又在桌面上翻36个筋斗,再翻筋斗下来。许起尧七八岁时就到一个戏班子学演戏,由于天赋好又勤奋,几年后这个戏班子就没有什么招式可教他了。于是他投师名声响亮的龙游周春聚婺剧班,学习婺剧表演和婺剧导演,到十五六岁时就样样精通,既能演前台,又能坐后台当乐器主角。他还会琴棋书画,被人称为“土才子”。许起尧先后到金华铁木山、白龙桥、长山,建德大雁山,龙游的新王、灵山、溪口等地教过婺剧。得知郑秾在后屋办拳堂发展红军,他就报名参加了赤卫队,成为骨干成员。许起尧利用自己会演婺剧的特长,在后胡村(今属兰溪永昌街道)发展了10多名红军,组建“新聚会十响班”,自任导演兼演唱主角。新聚会十响班以演唱婺剧为名,行走于各个村庄,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积极发展红军。他在《百寿图》《火烧红梅寺》《卢俊义上梁山》《牛头山》《张松献图》《薛刚反唐》《王小二磨豆腐》《雪里梅》《十八姥姥背娇娇》等剧目中巧妙地加入鼓动革命的唱词,比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欺压百姓,百姓就会起来造反,将你覆灭!”“你不要轻视穷苦百姓,穷苦百姓一旦团结起来,力量胜过洪水猛兽,势不可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等,以此来动员穷苦百姓参加红军。很快,仅后胡村就有约20人参加了红军组织。
包塘殿明面是拳堂,暗地里是发展红军的据点,到处散播革命的火种,成为红十三军第二师的发源地。
暗潮涌动 ANCHAOYONGDONG
随着地下红军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郑秾开展革命活动的思路愈发清晰,他决定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向兰溪周边地区,龙游东乡湖镇一带成为革命重心,并形成以隔塘为中心的活动据点。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二五’减租等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红军在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期间,张自强等加入革命队伍,但也混进了青帮分子江天吉投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