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三军在浙南地区惨遭挫折后,中共中央多次派人到浙江进行部队重建工作,意图帮助恢复红十三军的活动,但由于国民党当局采取“移民”“并村”“连保”“封山”及“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等残酷打击手段,恢复红十三军的行动未获成功。
郑秾突围潜回青田老家,打听到了红十三军的战况和军部作出的决定。他没有被失败和白色恐怖吓倒,在老家一带山村积极地秘密开展革命活动。有的潜伏下来的同志忧心忡忡,提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能恢复起来吗?”“红十三军什么时候才能恢复起来呢?”等疑问。郑秾给同志们鼓劲打气,铿锵有力地说:“失败是暂时的,只要把穷苦民众组织起来,不断进行斗争,革命一定会胜利!苏联革命也遭遇多次失败,苏联革命领袖列宁还被拘捕流放过,最后仍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朱德、毛泽东领导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方志敏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创建了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革命的火种一定会燃烧成熊熊大火!只要我们不泄气,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坚持不懈进行斗争,红十三军的旗帜一定会再次高高飘扬!”
郑秾有时头戴礼帽,身穿粗布长衫,手提藤篮,打扮成专治跌打损伤、无名毒肿的“江湖郎中”;有时装扮成武师,教练武术,广泛接触穷苦百姓,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宣传国内革命形势。
20世纪30年代,金衢盆地广大农村天灾肆虐,而苛捐杂税又多如牛毛,贫苦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以致哀鸿遍野。1931年初,兰溪县孟湖乡林云熙、郑炳根按照农村习俗,结伴挑着花生、番薯片、玉米花、芝麻糖和几只公鸡等年货回青田老家探亲。他们是在清朝同治年间分别从青田县八源村(今仁庄镇八源村)、罗溪村(今仁庄镇罗溪村)迁居至兰溪的,郑秾与林云熙还有姑表亲关系,年龄只相差一两岁。有一天下午,郑秾与林云熙、郑炳根在路上相遇,便热情地打招呼:“云熙、炳根,什么风把你们吹回来了?”林云熙说:“桂山,你在家呀?我平时要忙农活,好长时间没回来看望长辈了。就要过年了,我俩结伴回来探望长辈,顺便带点土货给长辈尝尝。”
郑秾听了高兴地说:“真有孝心!来,来,到我家喝口水,歇一歇。我也好长时间没有见到你们了,一起聊聊。”郑炳根摆摆手,说:“我就不歇了,云熙你到桂山家跟他聊聊天吧。”郑秾看了一眼郑炳根,笑着对他说:“我们难得见面,等下来我家吃晚饭。”郑炳根知道郑秾热情好客,也好久没有会面了,就答应了。郑秾转过头,拉着林云熙的手说:“表哥,你就不要客气了,就在我家吃晚饭,等会儿炳根也一定会来的。”林云熙推辞不得,就和郑秾一起来到郑秾家。
郑秾推开家门就喊:“娘,看谁来了!”林氏走过来一看是林云熙,高兴地说:“是云熙侄子!稀客、稀客,快进屋坐。”郑秾又对母亲说:“娘,兰溪的炳根跟云熙表哥一起回来的,我们几个好长时间没有会面了,我叫他一起来家里吃晚饭。”林氏连忙说:“应该的,应该的,我这就去做饭。”
林云熙坐下后,就直截了当地问郑秾:“兄弟,你参加红军了,是吗?现在到处抓红军,你怎么还敢待在家里呢?”
郑秾坐在林云熙对面,把自己的经历细说了一遍,也讲了自己参加红军的事:“我们红军攻占过县政府、乡政府,还开仓放粮分给穷苦百姓,很解气呢!”林云熙点头:“那是真的解气!”
郑秾接着说:“不起来反抗,得苦死,起来闹革命就有希望。我参加的红军失败了,回到家里,但我不怕被抓,想要抓住我也难,再说就是被抓住了最多也只是个死,18年后还是一个后生!”
郑秾和林云熙聊着聊着,不觉就到吃晚饭的时候了。正当这时,郑炳根拎着从兰溪带来的几包年货过来了,郑爱福也拎着一篮野果、野菜回到家。林氏把饭菜端上桌,心怀歉意地说:“云熙、炳根,你们难得到我家来,也没有好东西招待,只有粗菜淡饭了。”“已经很好了,谢谢!”云熙、炳根异口同声地说。
郑爱福、林氏各盛了半碗米饭坐在桌旁陪着客人,不一会儿两位老人都称有事离开了饭桌。郑秾问云熙、炳根:“你们在兰溪那边过得好吗?”林云熙回答说:“天下哪有穷人过好日子的地方?”郑炳根插话说:“兰溪那里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我们都过着‘家住茅草房,稀粥照月亮’的日子。青田、永嘉迁居兰溪、汤溪、龙游一带的人很多,有些人迁居后还形成村落。为了少受欺负,从青田、永嘉迁居到兰溪、汤溪、龙游一带的移民还建立起了‘青田帮’‘永嘉帮’,有的还练武强身保身。”
郑秾听了,又问:“受到欺负了,有没有人起来闹革命?”林云熙马上回答:“有啊!兰溪有个村庄叫‘后屋’,在与汤溪交界那地方,4年前就有共产党在那里成立党支部,叫包塘殿党支部。这个包塘殿党支部就是鼓动穷苦人闹革命的。”原来,兰溪特支书记姜寿庭(又名姜挺、后改任县委书记)受省委特派员兼中共浙西特委书记,后改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卓兰芳委派,到兰溪县贯彻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实行‘二五’减租
,并在兰溪西乡的水亭区范围内先后建立了5个中共党支部,其中就包括后屋村的包塘殿党支部。各党支部明里是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起来革命,主张“一切权力归农会”,与土豪劣绅、地主、族长进行斗争。
1931年初,郑秾在后屋村包塘殿设拳堂,以传授武术为掩护,发展红军组织,该房屋于2011年重建
郑秾听了十分兴奋。他想,龙游、兰溪、汤溪居住着很多青田、永嘉移民,他们团结讲情义,利于开展思想工作,三县交界又山广林密比较隐蔽,国民党当局难以管理到位,利于开展活动,而且已有党组织在秘密开展活动,有基础,适宜发展红军队伍。
夜已深,郑秾、林云熙、郑炳根仍在推心置腹地交谈。郑秾深思熟虑后诚恳地对林云熙、郑炳根说:“我也不瞒两位好兄弟,红十三军暂时失败了,我潜伏在老家一带活动,一直想重新拉起一支红军队伍。国民党在这一带防范很严,想尽办法要缉捕我,我想跟你们到兰溪去发展红军,你们能不能帮帮我?”林云熙、郑炳根满口答应:“兄弟的事就是我们的事,我们一定出力!”
送走了林云熙、郑炳根,郑秾到隐藏在后山的小茅棚里休息,这一夜他想了很多,一个发展红军队伍的计划在他脑海里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