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三军的成立,标志着浙江地区的武装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红一团攻打平阳失利后,人员锐减,士气低落,但中共浙南特委积极发动贫困群众参加红军,很快红一团又发展到3000余人。在浙南特委及各地党组织的推动、配合下,红一团在温州、台州、处州(今丽水)以及金华地区的20多个县开展了革命斗争。
1930年7月起,红十三军根据上级指示,分别在各地连续举行武装暴动。
为扩大红军声势,8月下旬,红一团决定向西攻打缙云县城。这是个山城,要攻入县城,必须通过横跨一道叫“好溪”的溪流上的铁索桥。为迷惑缙云的国民党守军,红军佯装再攻处州城。30日,陈文杰、雷高升、郑秾等率900余人从永嘉与缙云交界的上董出发,第二天拂晓到达缙云县城南郊,在当地赤卫队的配合下突然发起进攻,敌人急忙用机枪封锁铁索桥拦阻红军。为了打开进城通道,20多名红军战士组成敢死队,由雷高升指挥,在红军火力掩护下冲过铁索桥,击毙敌机枪手,然后绕到铁索桥守敌背后,前后夹攻,击溃守敌省保安队机枪连,缴获机枪2挺,长短枪70余支,子弹9担。红军队伍迅速冲进县城,国民党县长弃城而逃。红军占领县城后,烧毁了国民党县政府的档案,打开监狱释放了200多名中共地下党员、红军战士和百姓,在城内四处张贴标语,开展宣传活动,将没收的盐、布匹、铜圆分给穷人,并开始筹建苏维埃政权。由于周边大批敌人多路逼近,4天后红军撤离缙云县城。
同时,红二团也在温岭、玉环、乐清、天台等县边境进行了大小30多次战斗。9月5日,红十三军三团1600多人从永康新楼出发,胜利攻克缙云壶镇。
9月9日,陈文杰、雷高升、郑秾率领红一团乘胜袭击永嘉瓯渠。瓯渠距温州城30公里,驻有国民党省保安部队一个连和地主武装,并筑有碉堡。西溪的土豪劣绅认为此地安全有保障,带着细软家财前来寻求保护。不料,国民党守军慑于红军攻克缙云的声威,不战而逃。红军兵不血刃占领瓯渠,没收了地主豪绅的大量浮财,然后回到永嘉表山。红一团连克缙云、瓯渠,声势大振。温州城内国民党当局实行全城戒严,无论日夜禁止演剧、燃放爆竹。对浙南红军这两次大捷,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都及时作了报道。
9月,红十三军根据上级要求在永嘉举行武装暴动,攻打永嘉县城取得了胜利。至此,红十三军经历了大大小小战斗百余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中共中央《红旗日报》及《上海报》等纷纷报道了浙南红军攻打处州及平阳、缙云等县城的消息。
红十三军和浙南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领导民众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反动势力,威震浙南地区。1930年夏秋季,浙南十几个县的国民党政府接连向省乃至中央发出“共匪猖獗”“情势严重”“城防空虚”“县城危急”“速派大军围剿”等告急电文。
红十三军的崛起严重威胁国民党的统治,国民党当局惊恐万分。1930年6月底,蒋介石任命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兼任苏浙皖三省“剿匪”总指挥,朱世明为浙江省“剿匪”指挥官, 同时派教导师一营到温州“督剿”;9月,调集一三五旅和浙保三、四、五、七团,会同温、台、处地方民团共万余人,对红十三军、共产党组织、赤卫队实行“清剿”。国民党“剿匪”部队步步紧逼,红军回旋余地日益缩小,处境渐趋困难,而红十三军、浙南特委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不顾红军部队缺乏武器装备和必要的军事训练、实战经验不足等情况,以及浙南处于国民党统治心腹地带、反动势力较强、敌人又调集重兵“清剿”等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连续攻打县城和集镇,导致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大批被杀,仅乐清、温岭交界的隘门岭事件,红一团的损失就十分惨重。
红一团与黄岩农民武装600多人在中队长徐定魁率领下,准备夺取海门国民党驻军的枪械,但在塘岭附近遭遇国民党军拦截,战斗不利,于是决定返回永嘉。部队在途经大荆隘门岭时,遭到反动民团的伏击。红军和农民武装浴血奋战,然而敌众我寡,惨遭失败,只有少数战士突围,大部在战斗中牺牲或被俘。连续三天,民团头目蒋叔南在大荆小山头设立“公堂”,对被捕的红军指战员和穷苦农民逐一进行审问,然后拉往大荆炭场(今大荆小学操场),采用剖腹、剜心、砍头、剁脚等手段虐杀,并把所有尸体抬往百岗岭船山掩埋,人称“千人坑”。隘门岭一战,仅红一团牺牲的战士即达471人。在胜少败多的情况下,红十三军仍然连续作战,至9月下旬已大伤元气,而此时国民党当局已在浙南地区调集军警、民团数万人。
为了扩大红军在台州地区的影响和解决部队的给养,红十三军军部按照上级指示,决定攻打黄岩县乌岩镇和县城。9月20日,胡公冕、雷高升、郑秾等率700余人从表山出发,次日抵达黄岩宁溪与戴元谱部会合,设指挥部于宁川小学。抵达宁溪当晚,胡公冕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第二天凌晨部队分三路进攻,第一、二路直接攻打黄岩县城,第三路先攻打乌岩镇,得胜后再支援攻打县城。21日,红军部队按计划分头出发,不料第三路在李进士桥附近遭遇从县城出来的敌增援部队,双方投入激战。到达蜈蚣山制高点的红军见李进士桥方向已发生战斗,立即朝山下小沸头敌军发起猛攻。敌军突遭红军进攻,仓皇撤回县城,红军顺利占领乌岩镇。敌军退回县城后进行严密防守,同时向“剿匪”部队呼救,邻近黄岩县城的国民党驻军、警察、民团纷纷聚集。红十三军军部鉴于局势剧变,决定放弃进攻县城的计划,打算撤回永嘉根据地。
红十三军一团攻占乌镇后,敌人迅速调集部队数千人对红一团进行围追堵截。胡公冕、雷高升、郑秾分别率领红军部队仓促撤退,但敌人越来越多,包围圈越缩越小,红军队伍被冲散。敌军对红军实施分割围攻,结果只有胡公冕等少数人突出重围。红军被冲散后,郑秾身边只跟着十几位战士,他们被压制在一堵矮墙下。“我们被敌人三面合围了!”“我只剩两颗子弹了!”战士们纷纷向郑秾汇报情况。郑秾侧头观察了一下,说:“同志们!不要怕,革命总会有人流血牺牲的。子弹打光了,我们就跟敌人肉搏,争取突围出去,继续斗争!”敌军围攻上来了,“哒哒哒!”密集的枪弹扫射过来,土墙上顿时出现了一个个窟窿。郑秾坚定地对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身后是长满荆棘的悬崖,右边是民团,敌人的力量比较薄弱。我们把手榴弹向右边投去,一起向右边突围!”“轰!轰轰……”手榴弹爆炸声响起。“冲啊!杀!”郑秾一手握着短枪,一手举着大刀冲在最前面。战士们端着装上刺刀的枪或举着大刀,高喊着紧跟郑秾英勇出击,奋力突围。红军战士突如其来如猛虎一样的反击使民团惊慌失措,纷纷退却。一个民团头子举着枪,威逼团丁追赶。郑秾飞速奔跑,抓住机会回头扣动扳机,民团头子的脑袋顿时开了花。敌人愈加混乱,一个个蜷缩着趴在地上不敢抬头。郑秾眨眼间就冲出去二三十米,插枪、举刀、下劈,把拦阻的一名团丁的脑袋砍了下来,鲜血直喷,紧接着飞起一脚将一名团丁踹了出去。看到一个团丁正瞄准自己准备开火,郑秾在地上一个翻滚,躲开了子弹,顺势滚到那团丁脚下,挥动大刀砍了过去,那团丁发出了凄厉的惨叫声。郑秾一弹而起,一个箭步冲到另一名团丁跟前,把大刀迅猛地刺进对方的胸膛!看到郑秾砍瓜切菜般杀了一个又一个团丁,其他团丁目瞪口呆,魂飞魄散,纷纷退缩。郑秾终于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躲藏在一棵大树后,接应其他红军战士突围,直至打完最后一粒子弹。民团用机枪封锁了其他红军战士的退路,一阵疯狂扫射,十几个红军战士一个接一个倒下了。郑秾长叹一声,提着刀孤身向深山密林中撤退。
红十三军和浙南特委受“左”倾盲动错误思想的指导,为了“赤化浙江”连续攻打县城和集镇,遭受了巨大的牺牲,浙南地区1700多名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十三军营以上指挥员和浙南特委主要领导成员金贯真(军政委)、陈文杰(军政治部主任)、潘心元(金贯真牺牲后继任军政委)、王国桢(特委书记)、朱绍玉(特委委员)、曹珍(特委委员、王国桢牺牲后代理书记)、杨德芝(特委委员)、金缄三(特委委员兼秘书)、王金姆(特委委员、中共永嘉中心县委书记)等先后阵亡或被捕牺牲。红十三军在频繁的武装斗争中没有开展土地革命,也没有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致使军事活动失去了广大群众的有力支持。
红一团是红十三军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黄岩县乌岩镇的战斗中严重受挫,伤亡惨重,红二团(师)、红三团(师)同样损兵折将,大伤元气。红十三军领导痛定思痛,研究决定采取三条措施:一是以部分精干力量继续分散游击,坚持战斗。二是大多数战士藏好武器,分散转移到兰溪、桐庐等地,潜伏下来进行秘密活动,待机再起。三是组织部分红军战士携带差劣简陋武器,去国民党省防军部队投诚,准备里应外合,发动兵变。郑秾脱离了部队,没有接到任何命令,只能再度潜回老家相机行事。
红十三军的革命斗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农村封建势力,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在浙南乃至浙江全省广大农村宣传了党和红军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为浙江游击根据地建设打下了基础。红十三军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点燃星火 DIANRANXINGHUO
回到青田老家后,郑秾一方面积极联系红十三军失散和转入地下的红军战士,一方面积极在群众中散播革命种子。在偶遇迁居兰溪回故乡探亲的两位老乡后,郑秾详细了解兰溪各方面情况,决定到兰溪发展革命力量。在兰溪,郑秾得到中共包塘殿支部的大力帮助,以开设“拳堂”等形式,为革命培养积蓄力量,同时走村串户以行医为名宣传、动员群众参加革命。郑秾在兰溪的活动取得良好成效,众多群众踊跃加入红军组织,其中还涌现了一批骨干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