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政府开出包吃、包住、包穿,工钱比中国国内翻倍等诱人条件到上海招募华工,帮办们鼓吹:“带着五年的合同去法兰西吧!你的年收入将达到2000法郎,回来时你将成为大富翁!”渴望改变命运的郑桂山相信了洋办的宣传,对工友们说:“到法国去,能看看外面世界,还能多挣钱,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啊!”他毅然决然报名应征了。帮办看郑桂山身材魁梧,体格健壮,当即拿出劳工合同与郑桂山签约。劳工合同全是法文,郑桂山看不懂,听了帮办如簧巧舌的鼓动与哄骗,怀着对改变命运的渴望,他毫不迟疑就在劳工合同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还画了押。
“呜——呜——”几声长长的汽笛声响起,一艘轮船缓缓驶离十六铺码头,郑桂山和近百名怀着改变穷苦生活梦想的青年,离开祖国,漂洋过海分赴遥远的不同国度:郑桂山和一批工友到达欧洲的法国。他们到了各自的目的地,有的做苦工,有的经商做生意……然而,郑桂山他们到了法国后,发现受骗上当了!法国人根本不把招募来的华工当人看,派他们去挖战壕,并实行军事化管理。华工们过着奴隶般的生活,白天在法国士兵的严密监管下不停地挖战壕,每天至少要干12小时,而且动辄得咎,经常受到拳打脚踢,被皮鞭抽、枪托砸,还会被扣工钱、受罚不准吃饭;夜晚住的是破烂漏水的帐篷,十几、二十来个华工关在一个帐篷里,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臭气熏天。据更早被招募来的华工说,夏天帐篷里热得像蒸笼,蚊蝇飞舞;冬天寒风灌进工棚,一个个冻得浑身发抖。华工因劳累和恶劣的生活条件致残、致病,法国人不闻不问,有的华工为此还丢了性命……郑桂山等新来的华工得知这一切,不由得心里打战,懊悔不已。
郑桂山年轻力壮,头脑又灵活,挖战壕这力气活对他来说算不得什么,他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监管的法国官兵对此很满意,经常对他竖起大拇指:“Bien(好)!”但干活的时间长,休息的时间少,又吃不饱饿得慌,郑桂山觉得度日如年。他想:这样下去,迟早会把命留在法国,得想办法应对才是。于是,他尽量与监管的官兵套近乎,对他们装笑脸,装作亲热地跟他们打招呼、行礼;挖战壕时,经常比画着手势,询问法国佬:为什么战壕要挖在高的地方?为什么主战壕要挖得又宽又深、支战壕挖得窄一些浅一些?为什么壁面都要挖得陡直些?为什么掩体有的挖得大些,有的只要能容下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在战壕外挖些掩体……郑桂山的“十万个为什么”使得法国官兵很受用,他们成了“师父”,受到了“尊重”,对郑桂山的态度明显好了很多,而郑桂山也学到了不少军事知识,懂得了占领高处就能居高临下,就占有了战斗的有利地形,这是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因素;战斗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阵地战、运动战、伏击战、攻击战……
郑秾在法国挖战壕
监管的法国官兵对郑桂山相当友好,得知他吃不饱,就叫分餐的人多给他打一点食物,冬天还把破棉衣、旧军鞋送给他,有的还教他学简单的法语对话。每当得到法国佬给的衣物时,郑桂山就会分给更需要的华工。每当看到华工被罚不给饭吃时,他就半开玩笑地对法国佬说:“不给他吃,他就更没有力气干活、更干不好了。”他还试探着给华工添饭。郑桂山经常安慰别的华工:“悲伤、流泪有什么用呢?大家得想办法保护好自己,熬到合同期满就能回国了。”他跟大伙讲历史讲故事:“穷人总有一天会有出头之日的,我们中国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事吗?既然来了,有事大家相互帮助,熬过这段苦难的日子。”华工们听了他的话,纷纷点头说:“你说得也是,苦难的日子总会过去的。”
欧洲的冬天特别漫长,冰天雪地的,挖战壕的事只得搁下。工友们不用出工了,都躲在被窝里不起床,郑桂山却想:应当多赚点钱,争取有点积蓄,这样才对得起父母。他悄悄叫醒两个会石雕的华工,带着他们来到帐篷外,说:“法国贵族很喜欢石雕,你俩做石雕,我来卖,赚到钱你们分七成我三成。”两个工友高兴地说:“好!你为人好,头脑又灵活,我们相信你。”说干就干,郑桂山挑选石块,工友雕刻,没过几天就加工成了几件石雕作品。夜晚,郑桂山用麻袋装上这几块石雕,扛在肩上溜出门去。
战争好像对法国贵族的生活并无影响,街道上那些达官贵人、富豪士绅穿着皮袍,坐着小车和黄包车,到那富丽堂皇的酒店、餐馆去用餐饮酒,过着奢华的夜生活。郑桂山大着胆子推开一家酒店的玻璃门走了进去。
酒店里温暖如春,贵族围着餐桌谈笑风生,桌上碗盆里的美味佳肴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他们一见突然闯进来一个叫花子般的华工,有的发出尖叫声,有的掩着鼻子作呕吐状。酒店的服务生忙赶过来,向郑桂山挥挥手,示意他快出去。郑桂山还想碰碰运气,凑近一个法国佬问:“先生,你要买点货吗?”那法国佬不理会,脸上露出鄙夷的神色。
酒店老板见郑桂山还不走,勃然大怒,上前一步抓住他的衣领,骂道:“猪猡!滚!”边骂边把郑桂山推出门外,还重重地踢了他一脚,关上了门。
郑桂山受到了侮辱,这位倔强的年轻汉子伤心得流下了眼泪。他冒着漫天大雪回到工棚,将麻袋重重丢到屋角,蹲在地上抽泣起来。两位工友问他怎么回事,他满腔悲愤地诉说刚刚经历的一切,痛心地说:“现在我真正尝到被‘皮鞋踢’的滋味了!弱国之民,什么样的欺凌都会遭遇到。他们敢踢美国人吗?敢踢英国人吗?……要生存,要不受欺侮,国家必须得强大起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要结束了,在法国的华工终于熬到头了。经过长达近4年的战争洗劫,法国生产力严重倒退,到处是失业者,因而法国人将华工视为累赘,急于甩掉这个“包袱”。法国政府下令遣返华工,而且只发给华工一半薪水。中国驻法使馆不敢出面调解,华工只能任人宰割。在法国有十几万华工,这十几万人遣返回中国,需要一笔巨款,钱从何来?法国政府要求中国驻法使馆自行筹钱。中国驻法使馆无奈,只得用向旅法华人推销“临时赈灾旅法失业华侨奖券”、发起水灾募捐等办法筹钱,同时联系欧洲开往中国的运兵船捎带部分华工到越南西贡,再让他们自行转道回国。在筹集遣返经费期间,法国政府放任华工流浪街头风餐露宿,不管不顾。华工们回到家乡,早已囊中空空,许多华工还落下疾病甚至残疾。华工赴法国赚钱之旅竟然成了受苦受难之旅,郑桂山感同身受、恨在心里。在法国挖战壕的苦难日子,磨炼了他的意志,回到家乡后不久,他又重新回到上海打工谋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还主导成立共产国际,大力支持弱小国家的解放斗争,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被压迫的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了希望,让穷苦人民看到翻身求解放的曙光。
列宁在从事革命活动过程中,与中国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对中国的情况比较了解。他关心中国人民的疾苦,为中国旅居苏联的侨民提供尽可能的方便与帮助。郑桂山的二哥郑桂南在苏联算是交上好运了:他先是鞋革工人,后来逐步积累了资金,自己开了鞋革工场,招募了工人。桂南非常关心自己的同胞弟弟桂山和乡亲们,当得知桂山遭受“皮鞋踢”时,十分愤怒。他写信向亲朋介绍自己在苏联创业的经过,介绍亲眼看到的苏联社会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告诉亲朋好友苏联现在是一片崭新的天地,劝导他们到苏联谋发展。
郑桂山读了二哥的信,高兴得跳了起来:“穷人翻身有希望了!穷人翻身有希望了!”他将这一大快人心的喜讯告诉亲人、工友,大伙听后个个欣喜若狂,有的还去小饭馆欢聚一餐,满怀希望地畅谈着:“俄国穷人翻身解放了,中国穷人也会翻身的!”他们要到苏联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那里的穷人翻身做主人的幸福。
1922年,郑桂山和几个乡亲在族叔郑连美的带领下,与去苏联留学的彭南贤、杨介莊等人结伴去了苏联。
他们到达苏联,到了郑桂南的工场,恍如到了另一个世界。桂山与桂南两兄弟相见,相拥而泣。桂南抚摸着小弟的脸庞,心疼地说:“阿弟啊,你怎么这么瘦呀!”郑秾流着泪说:“二哥啊,我在法国做了多年的‘皮鞋踢',回国后又做苦力,怎么能不瘦呢?看到二哥的工场这么有气派,看到你穿着西装、皮鞋,到苏联真是交上好运了,我好羡慕啊!”桂山又说:“什么时候我们的国家也这样,大家日子都过得好好的,那该有多好呀!”
当天晩上,郑桂山等人不顾旅途的劳累,要到莫斯科街上去溜达溜达。桂南看大家心情这么迫切,欣然允诺:“好吧,走!让大家开开眼界,感受感受莫斯科美丽祥和的夜景。”十几个人漫步街头,见苏联虽然革命成功不久,街面还不怎么繁荣,但是很整洁,街上的行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在内心赞叹:在这样的社会,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压迫,个个扬眉吐气,简直是生活在天堂里!
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前面一片红光照射,把整个城市中心照耀得辉煌灿烂。郑秾忙问:“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光?”
“我们已经离克里姆林宫不远,就要进入红场了。”郑桂南笑着指指前面一幢大楼说:“这是苏共和苏联政府最高领导机关的所在地,列宁同志就在这里指挥全国的革命斗争。那大门上头的那颗大红星,昼夜放出闪闪的红光,照亮世界的革命道路。”郑桂南又说:“红星代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红光、红旗代表无产阶级革命!”郑桂山紧紧握着双拳,坚定地说:“二哥,请你帮助我寻找共产党组织,我要参加共产党,学习革命道理,将来回国闹革命。中国人民要不再受剥削压迫,中国要富强起来,非走俄国的革命道路不可!”大家都竖起大拇指,说:“桂山这小子有理想,有抱负,了不起!”
“小弟,你有这样的觉悟,我很高兴!”郑桂南左手搭在弟弟的肩上,右手指着大红星说:“现在我们中国也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有代表团驻在莫斯科,有好多进步青年来苏联留学。那些年轻的共产党员经常上街演说,向群众宣传社会主义,宣传无产阶级革命。你以后多和这些人交往,向他们表明自己的志向与要求,他们会帮助你找到党组织,会帮助你实现入党的愿望的。”听二哥提起进步青年到苏联留学的事,桂山想起了与自己结伴到苏联的彭南贤、杨介莊等人,说:“二哥,和我们一起来苏联的就有好几个留学生。”“好啊!这些中国留苏学生,大部分是组织派来留学的,他们中间就有中国共产党党员。”郑桂南高兴地说。桂山将二哥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下决心一定要找到党组织。
郑秾在苏联
郑桂山和乡亲们留在桂南的工场做工。一天,工场下班了,郑桂山和几个同事一起回宿舍,路过十字路口时,突然耳边传来响亮的声音:“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真理……”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穿着朴素、长得清秀文雅的青年手持话筒,站在台阶上向群众宣讲马克思主义和列宁的革命理论。郑桂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身不由己地向正在演讲的青年走去,挤进人群中认真聆听起来。他越听越入神,直到那位青年演讲完。他走上前紧紧握住那位演讲青年的手,十分激动地说:“你讲得真好,讲到我的心坎里去了!我是中国到苏联来打工的,心中有很多话想对你诉说,有好多问题想请教你。”那青年仔细打量了面前这位跟自己年龄不相上下的年轻人,连声说:“好的,好的。你也还没有吃晚饭吧?我请你到我们学校食堂吃个晚饭,我们边吃边谈,如何?”郑桂山求之不得,满口答应:“太好了!谢谢你!”
“听你口音,好像是浙江青田那边的人吧?”那青年问。
“对,对!我是青田县仁庄镇罗溪村人。我们家乡太穷苦了,一年到头累死累活,还吃不饱、穿不暖。我二哥在苏联做皮鞋生意,我就投奔二哥来了。”郑桂山说。
“好呀,我是永嘉人,叫谢文锦。永嘉与青田相邻,我俩是同乡呢。”那青年自我介绍道。
在一起吃晚饭时,郑桂山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带领劳苦大众反帝反封建、为劳苦大众求解放谋利益的政党。一番交谈,郑桂山的心里亮堂了。晚饭后两人又畅谈了一会,然后激动地拥抱告别。
此后,郑桂山常常挤时间与谢文锦交往谈心。谢文锦这位老乡是1921年由广东革命政府派遣到苏联留学的,1922年在苏联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随后担任中国共产党留苏学生第一支部的宣传委员。谢文锦通过与郑桂山的交往,了解到郑桂山家境贫穷,不满20岁就外出打工谋生,到法国挖过战壕,吃过不少苦,受过不少欺凌;他憎恨剥削者、压迫者,渴望改造不公平、黑暗的世界。谢文锦随即向郑桂山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方针和政策。随着交往的增多,谢文锦与郑桂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过程中郑桂山对中国共产党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愈发强烈。终于,郑桂山向谢文锦提出入党要求:“你是中国共产党留苏学生的宣传委员,我算是找到党组织了吧?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革命道理,将来回国闹革命。你看我可以吗?”谢文锦十分认真地说:“你的要求很好,看来你是个很有抱负也很勇敢的革命青年,中国共产党欢迎你这样的青年加入。但是,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有一定程序的,我一个人说了不算。你要把你自己的基本情况真实地向党组织说清楚,把自己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向党组织说明白。我愿做你的入党介绍人,把你的情况向党组织汇报。”说着,谢文锦送给郑桂山一本《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一份志愿入党申请书,叮嘱说:“你要自觉学透《党章》。填写好了志愿入党申请书就交给我,我替你上报给党总支。党组织会对你进行教育、调查、考验的,还会派人跟你谈话。批准你入党了就会通知你,那时还要为你举行入党宣誓仪式。明白了吗?希望你不断努力,不断进步!”郑桂山激动地拍着胸脯表示:“我一定认真按照你的要求去做,经受党组织的考验,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谢文锦
回到工场,郑桂山兴奋地直奔二哥的办公室,对着二哥举起手中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志愿入党申请书,说:“二哥,我找到党组织了!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了!”郑桂南显得很高兴,认真地说:“小弟,恭喜你!你要明白,开弓是没有回头箭的!”“为了中国穷苦百姓能过上像苏联人民一样不受剥削压迫的生活,为了中国能强大起来,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也决不回头,永不退缩!”郑桂山掷地有声地表示。
自此,郑桂山在工余时间就找个安静的地方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党的组织、党的纪律、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等,学通学透之后郑重地填写起志愿入党申请书,填好后的入党申请书:“尊敬的中国共产党留苏党组织:中国共产党是像苏联共产党一样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是团结劳苦大众打倒土豪劣绅,带领穷人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党。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把志愿入党申请书交给了谢文锦。
郑桂山与谢文锦、彭南贤、杨介莊等留苏学生及进步人士交往更密切了。
他跟着谢文锦、彭南贤等到街头演讲,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他到彭南贤、杨介莊他们留学的学校参加讨论会,畅谈革命理想、革命途径、革命策略等;他参加革命歌曲演唱会,学唱《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雄壮、激昂的旋律让他热血沸腾。他向谢文锦请教:“‘英特纳雄耐尔’是什么意思?”“‘英特纳雄耐尔’用中国话说就是‘共产主义’。”谢文锦解释道。“‘共产主义’是指什么呢?”郑桂山又问。谢文锦耐心地解释:“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工农、城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三大差别已经消灭,采取‘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听了谢文锦的解释,郑桂山热血沸腾:“那比现在的苏联还要好啊,真是人类的天堂!”他激动地表示:“我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他与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到各地去调查研究,了解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穷苦人民翻身做主人后的生活,了解苏联人民积极投身建设国家大业的情况。在此过程中,郑桂山坚定了团结闹革命、让中国穷苦百姓像苏联人民一样翻身做主人的信念和信心。
他每次参加活动后,回到工场都把听到的、看到的讲给工友们听,鼓励大家投身革命……
经过约半年时间的考察、考验,中共留苏党组织批准了郑桂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郑桂山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从此郑桂山更努力学习了,更积极努力地参加革命活动,并且认真负责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他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不断成长起来。一年后,郑桂山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在莫斯科工人文化宫举行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他在党旗下郑重地举起右手:“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宣誓人:郑桂山。”
成为中共正式党员,是郑桂山走上革命道路的新起点。桂山幼时上过几年村校,大约是小学文化水平,后又经过自己勤学苦练,文化已有提高。他端详着党员表格中的第一栏“姓名”,想:“木星、桂山这名字都显得有点俗气,不够气派响亮,得想办法改一改。”他又想:我家世代种地,是地道的农民,那我就叫“郑农”。但这个“农”字他又觉得普通了一点,还得把它改一改。“农民就是种庄稼,我要终身不忘种地,就改成‘秾’字吧。”于是他郑重地在上面写道:姓名:郑秾,别名:桂山,谱名:木星,籍贯:中国浙江青田罗溪村……表格填好,连同写好的入党志愿书附在里面,交给谢文锦。对此,他解释说:“我是一个种稻谷的农夫,我要为贫苦农民得到土地而奋斗!”“好!”谢文锦竖起大姆指称赞,两人匆匆握手告别。郑秾兴冲冲地跑回到郑银星房间,高声地说:“二哥,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了!”
参加红军时的郑秾
1924年,苏联在留苏的外国人员中招募红军,郑秾获悉后高兴地对二哥说:“我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学到更多的革命道理和革命本领,我要参加苏联红军,在苏联红军队伍里不断锻炼自己。”郑桂南拍了拍小弟的肩膀,说:“你有远大的抱负,应该到各种环境里去锻炼锻炼。苏联红军队伍是革命的熔炉,是锻炼人的好地方。”郑秾把自己的想法向中共留苏党组织作了汇报,中共留苏党组织批准了他参加苏联红军的要求,希望他在苏联红军队伍里遵守纪律,好好学习,好好锻炼。
郑秾兴高采烈地到苏联红军报名处报了名。红军首长看到郑秾显得高大英武,十分欣赏,用生硬的中文说:“我们欢迎你这位同志报名参加苏联红军!”报名后,通过审查,郑秾获准参加苏联红军。从此,郑秾脱下工人服装,换上苏联红军的军装,戴上嵌有红五星的军帽,成为一名苏联红军战士。
在苏联红军新兵连,郑秾刻苦练习各项军事项目。由于训练强度大,十分劳累,别的新兵在晚饭后就休息了,但郑秾却自我加压,反复练习所学科目,结果无论是站姿、列队、持枪、奔跑,还是负重、枪法、投弹,他样样都最优秀。特别是刺杀、赤手格斗,他把扎实的武功基础融入其中,成了新兵连中的“新秀”,声名鹊起,轰动军营。
一天,苏联红军首长来到新兵连观看新兵的刺杀与赤手格斗演练,发现无论是单打独斗,还是三对一、五对一的“群虎斗龙”,郑秾都独占鳌头。演练结束,首长走到郑秾跟前,把他上下打量一番,竖起大拇指,笑容满面地说:“威武勇猛,好样的!”郑秾一个立正,向首长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大声道:“首长好!谢谢首长夸奖!”声音洪亮,中气十足。首长还了一个军礼,走上一步,用拳头重重地捶了捶郑秾的胸脯,说:“郑秾同志,克里姆林宫需要你这样的战士来保卫,你愿意吗?”
郑秾又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大声回答:“非常愿意!谢谢首长的厚爱!”那位首长很高兴,说:“很好!郑秾同志明天到克里姆林宫近卫军报到!”新兵演练场上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要到克里姆林宫做警卫工作了,郑秾将喜讯告诉二哥:“我明天就成为克里姆林宫近卫军战士了!”“小弟为我们家争光了,真有出息,好好干!”郑桂南由衷地夸赞道。
郑秾向中共留苏党组织汇报了成为克里姆林宫近卫军战士的经过,留苏党组织领导对此表示祝贺,并严肃告诫:“克里姆林宫是苏共中央领导办公的地方,是领导苏联人民革命、建设的神经中枢,你肩上的担子很重呀!你一定要勤于思考,严守纪律,不折不扣地做好每一件事,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郑秾神情庄重,当即表示:“请党组织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守护好克里姆林宫,保护好苏联领导,为中国共产党争光!”
这之后,在克里姆林宫门前多了一位身材魁梧、英俊威武的中国籍红军站岗放哨。他忠于职守,一丝不苟地盘查进出人员。他就是克里姆林宫近卫军战士——郑秾。郑秾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克里姆林宫近卫军战士,既是在保卫一位世界革命领袖,也是在保卫自己心里最亲最爱最敬重的一位亲人。为了更出色地做好保卫工作,郑秾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向苏联战友们学习俄语和军事知识,终于成为克里姆林宫近卫军一名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