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黄昌熺)
黄云(黄昌熺),祖籍广东阳春河西塘基头村,1921年3月出生于广州市,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1997年2月离休。
黄云青年时代在阳春参加革命。1938年8月(高二)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5月调入“珠江纵队”之后,曾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团长、中共阳春县委书记。1946年6月,北撤
山东编入新四军(改名为黄云)。1949年底南下入桂,先后担任中共梧州地委宣传部部长、桂林市委第一书记、柳州市委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等职。1985年6月至1993年任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黄云关爱老百姓和战友,热爱书法及诗文,出版个人书法集多本,并著有诗词集《桂海桑野》和故事书《岁月如斯》等作品。
黄云的父亲黄其桢是同盟会会员,1925年因公殉职。1927年,黄云的生母杨卓生带着6岁的黄云及其小弟从广州回到阳春塘基头村,敬拜祖先入族(写入族谱)。黄云改口称大母亲罗才儒为“妈”,称生母为“阿姑”。此后,黄云便跟随着大妈罗才儒和生母在春城西门街一起生活。因小弟病故,生母买了一个三岁小女孩,取名叫黄佩霞,黄云对小妹深爱有加。1930年,生母杨卓生带黄云重回广州生活,黄云进入广州第41小学读书。据黄佩霞老人(今年已100岁)回忆:“黄云每年放假都会回阳春,与小妹佩霞跟着生母回到老家领取黄氏祖尝(学费)。”据村里老人相传,每逢春节酬福祭祀、舞狮游龙等庆典活动,村里的孩子都欢天喜地地跟着凑热闹,但是黄云却在塘基头家中看课外书,村里的乡亲教育自家小孩要以黄云为榜样。黄云在广州刚读完四年级,因经济拮据,又随生母回到了阳春城西门街居住,随后参加阳春中学办的补习班,因考试获得第一名,被特批连跳两级,直读阳春中学的初一课程。三年之后,黄云考入省立两阳中学。
位于春城河西街道塘基头村的黄云故居,黄云读初中期间在寒暑假经常约同学回老家小住,在屋前自家的鱼塘里捉鱼
(杨瑞安提供照片 摄于2023年5月)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黄云正在读高一,他开始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关注时事政治,接受进步思想,组织和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暑假期间,他与同学们从阳江步行回到阳春,一路宣传抗日主张,正好遇到中共广州市外县工委派出的广州“青年群社”成员章沛、叶镜澄、刘文昭(阳春县潭水人,广州大学学生)三人来到阳春,他们不久便成立了党小组。黄云与章沛接触时用广州话沟通很顺畅,后来一直保持联系。10月,阳春党小组和“青年群社”阳春分社实质掌握了《阳春日报》宣传抗日的舆论阵地。林举铨、李华、曾昭常、郑宏璋、黄云、郑英昌等骨干,积极参加“青年群社”阳春分社控制下的《阳春日报》编辑工作,黄云被列为入党重点培养对象。
1938年8月,高二学年结束时,在章沛、刘文昭的推荐下黄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党组织在阳春县吸收的第一个党员。9月份,黄云又回到两阳中学读高三。开学军训期间,日军已入侵广州,飞机进犯阳江、阳春,并进行轰炸,学校被迫停课。此时,黄云决定停止学业,和刘文昭一起开展“青年群社”阳春分社工作,全心投入革命事业。
1938年11月,刘文昭、黄云在阳春抓紧从事建党工作。发展林举铨、李华(李丽华)入党。1939年1月,黄云先后发展阳春中学学生林启荣、罗杰入党,刘文昭发展柯世梯入党。4月,因日寇飞机轰炸,两阳中学迁到春城,后再迁到阳春松柏大间村严氏宗祠。这时学校决定:因受战乱停课影响,高三学生需要再补课半年,才能发给毕业证书。这时黄云下定决心不再回校,放弃文凭跟党走。
1939年5月,两阳党组织根据中共广东中区特委决定,筹组“两阳赴新鹤前线慰问团”,到新会圭峰山等地慰问国民党抗日部队。中共阳春特别支部接到这一指示后,指派黄云牵头,通过“青年群社”组织发动青年群众,利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之际,搭“义卖献金台”,义卖纸花筹款慰问抗日前线将士。此次前线慰问团由国民党徐永恒任团长,黄云担任副团长,慰问团秘密成立党支部,黄云任书记。
此次行动圆满结束,中共阳春特支希望战时工作团(以下简称“战工团”)的党小组能借这个机会在农村中发展党员。中共两阳工委还派出阳江女党员梁文坚、庞瑞芳到阳春“战工团”工作。此时已在两阳中学读书的林启荣和春中女学生鲁焕英(鲁焰)也坚决停学留在“战工团”,由黄云带团下乡。虽然说“战工团”是国民党县政府下辖的群众组织,但配给经费极少,团员没有工资领,每人每月只有伙食费7元。大家不计较待遇,背起几件衣服,穿上自编的草鞋,意气风发地奔向山区,深入潭水、三甲、八甲、双滘等地方宣传抗日。然而,当时要在山区发展农村党员难度很大,加上当时国民党阳春当局对这些放弃学业搞抗日宣传的学生有所警惕,规定他们所到之处只准停留几天,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当地农民做深入调查和了解。几个月后,黄云向支部书记刘文昭建议:“战工团”在宣传抗日方面能起一些作用,但这种跑面不驻点的活动方式难以实现发展农村党组织的设想,应当改变策略,另想办法,把根扎到农村去。
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又一次掀起反共高潮。黄云主动向党组织提出:为防日军入侵,应该未雨绸缪,在离春城不远的山区,选择有潜力成为抗日根据地的地方发展党组织,为下一步开展武装抗日做准备。他提出,到阳春蟠扶乡创建抗日根据地。
1940年3月,阳春特支贯彻两阳工委第二次扩大会议精神,将黄云、梁文坚调离“战工团”,派黄云(时任阳春特支支委)到蟠扶乡中心小学教书,梁文坚到先农乡中心小学任教。
蟠扶乡属穷困山区,四面环山,东接恩平县山区,是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好地方。黄云第一次到蟠扶乡是以找“春中”时期相熟的校友严仕铭为名。之前严仕铭任蟠扶乡中心小学校长时,曾在春城与黄云见面,表示欢迎黄云到蟠扶乡任教。这次黄云的到来使得蟠扶乡突然得到了一个高才生,令严仕铭这个“蟠龙王”喜出望外。
黄云在蟠龙开展革命活动时居住地旧址
(杨瑞安提供照片 摄于2023年5月)
黄云为了尽快打开局面,需要避开乡长陈国福的监视,他借助严仕铭的关系,将严仕铭家牛栏旁的一间杂物房作为卧室。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严仕铭完全明白了黄云的远大志向。由于严仕铭在工作和其他方面对乡长陈国福疏远了,半年后,陈国福便排挤严仕铭,不再让他当校长。严仕铭只好离开蟠扶乡到阳春某小学任教,后又到春中任图书管理员等职,黄云则由组织安排到阳春先农中心小学任教,并担任中共先农乡党支部书记。此后,黄云利用假期回春城的机会,继续加强对严仕铭的培养引导。
1940年8月,中共两阳特派员调陈奇略到阳春先农乡屯堡小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负责中共阳春党组织的领导工作。根据上级决定,中共阳春特支改为中共阳春分委(相当于县委,以下简称阳春分委),陈奇略任书记,与组织委员郑宏璋、宣传委员陈国璋在先农乡屯堡小学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开展中共地下工作,屯堡小学成为中共阳春分委机关所在地。
1940年8月,中共阳春分委任命黄云为中共先农乡支部书记,邓泰升、邓水生、周道庄为支部委员。中共阳春分委为了更好地密切联系群众,掩护党的地下工作,宣传抗日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和团结广大群众,决定由郑宏璋在屯堡小学内开办大众药物供应所,出售药物,并无偿给群众看病,深受群众欢迎。中共先农乡支部书记黄云与邓泰升等支委,平时以下村家访为名,利用与学生家长接触的机会,积极与家长们倾谈抗日思想,物色抗日骨干,培养入党对象。
通过中共阳春分委和中共先农乡支部所有党员的共同努力,在各村发展了一批农民党员,加上第五保、第六保、第七保(三位保长都是中共党员)保丁的密切配合,先农乡农民群众抗日情绪高涨,当地已打造成了可靠的抗日根据地。
1941年,国民党当局为防备日军利用公路向阳春进犯,动员民众破坏阳春春(湾)新(兴)、春(城)三(甲)、春(城)岗(尾)、春(城)合(水)公路,在路面挖掘梅花坑,拆毁桥梁,拆毁阳春县城古城墙和圩镇、农村的城墙碉堡共240座。原来驻守在两阳、恩平、新兴一带的国民党正规军一五八师、一五四师怕正面对抗,撤到了罗定、新兴等地。
1941年3月3日,日军入侵阳江城。中共两阳特派员计划组建两阳武装队伍。同日,阳春分委召开会议决定:(1)集中先农乡公所的第五保、第六保、第七保掌握的30人枪,成立抗日人民武装队伍;(2)在日军侵入阳春时,黄云负责到东山蟠龙建立抗日根据地,郑宏璋负责在西山建立抗日根据地;(3)通知在春湾小学的黄云紧急部署两阳中学党支部注意局势发展,在日军沿漠阳江入侵时率领学生、群众在北部山区开展游击斗争。
黄云向两阳中学(临时校址在松柏)支部书记林启荣布置任务后,立即赶回先农乡屯堡小学听候中共阳春分委安排工作。阳春中学(临时校址在三甲)党支部的党员和学生积极分子从三甲步行回春城,等候组织分配战斗任务。南边两阳边境的横山小学党支部负责人林元熙、廖绍琏等已组织了80人的人民抗日自卫队和20余人的政治宣传队,计划在横山、金堡山区开展抗日游击斗争。
后来因日军没有进入阳春,阳春分委撤销了之前的部署,黄云仍返春湾小学。9月,黄云被调到三甲乡中心小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负责春西党组织的工作,并联系阳春中学(临时校址在三甲乡)的在校党员刘传发和庞洞乡念七小学教师邓学辉、范林,加强党的领导。
1941年9月,为加强中共阳春分委对青年、妇女工作的领导,中共两阳特派员决定,增加黄云为中共阳春分委青年委员、梁文坚为妇女委员。
1942年7月,中区特委派周天行任中共恩(平)阳(阳江、阳春)特派员。为加强中共阳江党组织的领导,调陈奇略回阳江协助周天行工作,中共阳春分委由郑宏璋任代理书记,陈国璋为组织委员,黄云为宣传委员。
9月,为了在阳春东山蟠龙建立抗日根据地,周天行派黄云重返蟠扶乡中心小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党的工作。这是黄云第二次进入蟠扶乡中心小学任教,当地群众称“秀才”又回来了。周天行又抽调阳江县党员陈华森(化名陈树德)和阳春中学毕业的党员陈明到蟠龙沉冲小学当教师,加强蟠龙党组织工作。
1943年2月,黄云认为严仕铭入党条件已经成熟(这个时期上级指示暂停发展党员),给中共阳春分委写了一份介绍严仕铭入党的报告,中共阳春分委把报告呈送周天行。中共中区特委经研究特批严仕铭加入中国共产党。陈华森和严仕铭都是农民出身,教学之余,共同参加各种农活,和农民打成一片。黄云、陈华森、陈明等在蟠龙结交了一批农民积极分子,在高小学生中建立“少年学习小组”,培养了严仕铭的胞弟严仕郁和欧圣聪、钟景宏、陈义珘等一批进步学生,使他们成为后来六团的骨干力量,也把学生家长培养成为“二五”减租的积极分子。
1943年5月,中共中区特委为了培养抗日骨干,为开展两阳武装抗日斗争做准备,从两阳党组织中分批抽调党员参加武装抗日游击部队,在阳春抽调党员黄云,在阳江抽调党员陈奇略到珠江三角洲参加敌后抗日武装斗争。从此,黄云结束了长达六年的中共地下党工作,转入武装斗争的新阶段。黄云先到阳江与陈奇略会合,再前往开平,在中共粤中地区机关与来自其他县的同志会合后,一起向顺德县出发,到达中山县五桂山(“珠纵”司令部)。在五桂山,他当过“群工团”团长,负责抗日宣传演出并在多个中队当过政委。1944年10月,黄云随中区纵队领导机关和主力大队500余人组成挺进部队,从中山县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出发,开始挺进粤中。
1945年1月2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成立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梁鸿钧(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任司令员,罗范群任政治委员,谢立全(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刘田夫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黄云在一团一连任指导员。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后,于当月首战高明县城,战斗中,黄云主要负责率领一批战士打掉敌人设在山上的一个警戒班。攻下高明县城后,解放军扩编为四个团。
2月21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攻打新兴县城计划取消后(因情报有误,放弃攻打计划),于22日下午行军至蕉山村做饭休息,被尾追而来的国民党第一五八师四七三团包围,部队仓促反击,黄云率领的一团一连由断后变前锋,顽强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撤退。因准备不足,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遭到较大的损失。当部队撤退到达安全地带后,领导将政治部、警卫连所剩的人,加上黄云的一团一连及部分走散的干部、战士共有100多人,编成一个连队,由黄云负责。
蕉山战斗失利后,部队转到恩平,随之成立了第五团。黄云调到该团政治部当主任(后调回一团任副政委),政委是郑锦波,团长是吴超炯(恩平人)。吴后来因叛变革命被开除,司令部迅速调派四团的陈中坚任五团团长。
2月下旬,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进入阳春县东北边缘的茶园乡,击退国民党茶园乡联防队,部队进行短暂休息,司令部决定筹建第六团,任命霍文为团长,黄云为政委,并以司令部警卫连“雄狮队”为基础,在阳春发展队伍。因霍文在蕉山战斗中负伤未归队,筹建工作由黄云负责。因当时进入阳春的抗日解放军只有司令部和一团,六团尚在组建,司令部机关与一团不便公开,故以六团名义发布第一份安民布告,布告落款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团长霍文、政委黄云”。
1945年3月13日,部队经阳江大八乡转到阳春轮溪乡(现为轮水村)再挺进到阳春先农乡(现为七星村)。回到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并且这次还带着数百人的抗日武装队伍一同回“家”,黄云十分高兴。
国民党阳春县县长陈启钊阻挠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活动,纠集县自卫大队与二区区署(合水)、三区区署(春湾)、五区区署(潭水)的中队及一部分乡自卫队,共300余人,于3月18日清晨由东向南进发,抢占七星岭制高点,企图袭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陈启钊又派人到阳江县请兵,会合联防队由南而北夹击抗日解放军。抗日解放军随即发起抵抗,与国民党阳春保警发生交战(史称七星岭战斗),最终击退国民党阳春保警联防队的进攻。
当天下午,司令部在沙塘岗村(现沙岗村)正式宣布成立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黄云任团长(时年24岁),郑宏璋任政委,陈国璋任政治处主任。19日、20日司令部从雄狮队及一团抽调一批军政干部和一个机枪班、一个步兵班的老战士作骨干,加上来自两阳的新战士,在先农乡沙塘岗、龙塘等村集结,编成第六团两个连。第一连连长陈超,副连长冯锦,政治指导员邓启祥,文化教员陈枫,政治服务员陈明、邓泰威;另一个连称为团直属队(代号称金星队,后改为警卫连),连长严仕铭,指导员邓学辉。司令部参谋室代主任郭大同为六团军事指挥,梁文坚任六团政工队队长。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成立后,主力部队主动向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出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及第一团、第六团在两阳地区活动了两个多月,群众对部队的政策已有较多了解,部队与地方党组织有了密切联系,交通站的情报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司令部在恩平岑洞开会研究决定,调集兵力把阳春境内(除县城外)漠阳江沿岸各反动区政府所在圩镇全部攻下,打击国民党顽固派气焰;同时开仓济贫,发动群众,解决部队给养。
夜袭春湾 春湾是阳春境内漠阳江北段最大的圩镇,广州沦陷后,该镇成为海盐沿漠阳江北运西江转往粤北和广西的主要通道,商业比较繁忙。国民党广东省银行在该镇设有办事处。我抗日解放军为做好战前准备,派出侦察参谋马敬荣和侦察员对春湾镇进行侦察,绘制出地形图,并了解其全部武装分布情况。抗日解放军决定采取速战速决办法夜袭春湾镇。司令部调动第一团3个连,黄云领导的第六团派出1个半连,第四团派出2个连,第五团派出1个连(负责运输),共700余人,由代司令员谢立全为总指挥,于1945年4月25日拂晓袭击春湾镇,大获全胜。此仗俘虏国民党顽固派30余人,击毙3人,缴获长短枪50余支及弹药一批;缴获关金券400包,共5700多万元,还有58万港元以及法币和金银首饰一批,包括粮食在内的战利品很多。第五团木星连和根据地农民200多人用担子挑也挑不完。战士们用事先准备好的随身空粮袋,塞满钞票挂在自己身上,带回根据地上缴。
战斗结束后,黄云为扩大我军影响,带领几名战士向留在镇内的广东省国民大学(因抗战迁来)、菁苹中学的师生及居民,宣传了我军的宗旨和政策。
扩大战果 4月28日,黄云领导的六团两个连100多人在郭大同和郑宏璋指挥下,同时发动先农、轮溪两乡根据地群众数百人,攻打岗尾圩第六区区署,打开凉水井谷仓,分粮1000多担给群众度荒,其余部分作为军粮存放在群众家里。
5月4日,代司令员谢立全指挥的一团两个连和黄云团长带领的六团部分战士共200余人,攻打第二区区署所在地合水圩,一面派宣传队向群众宣传抗日解放军的宗旨和政策,一面打开合水圩南面的粮仓,分发1000多担稻谷给当地群众度饥荒,其余稻谷由随军行动的根据地农民迅速挑回本村。5月6日,六团派出小分队10多人,夜袭地处阳春与阳江交界的漠阳江西岸山坡的古良税捐处(站),俘虏全部税警,缴获全部枪支和税款。
伏击日军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以六团第二连、第三连为基础,调入部分人员,扩编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独立团”。独立团计划于1945年7月14日截击日军,因错过战机,独立团留在漠南建立根据地。7月17日,谢立全率领抗日解放军第一团、第六团一连及干训班,在距离恩平县大槐顶公路边50米的小山丛林埋伏待敌。中午,日军约3000人沿公路向江会地区行进。抗日解放军让其先头部队通过,对殿后运输队300余人猛烈开火。抗日解放军居高临下发挥火力优势,狠狠打击日军。黄云事前根据上级布置,已在连中抽出严仕光所带的一个班,负责打击妄想分散逃跑的日军。在战斗中,严仕光发现两名逃跑的日军,他带领两位年轻战士一个箭步快速扑了上去,把两名日军压倒在地上活捉。战斗达40多分钟,击毙日军数十人,伤敌一批,缴获军用物资一批,抗日解放军负伤数人。
黄云在任团长的几个月时间里,在谢立全代司令员亲自指挥下,参加大小战斗近十场,开创了一系列教科书式的战例,使六团战士的战斗能力迅速提高。
1945年5月下旬,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漠阳江沿岸连续攻下春湾、岗尾、合水、古良税站等据点后,国民党顽固派既恐惧又恼怒,派兵进驻春湾镇和阳春城,纠集各区联防中队,到漠阳江东部山区进行“扫荡”,并抓捕了一些参与分仓谷的群众。5月27日,国民党广东省政府电令阳春县长陈启钊,贴出布告悬赏通缉六团的阳春籍共产党员、战士,迫害其家属,封屋抄家,没收田地等。悬出赏格为:黄云10万元,郑宏璋、朱尚绚各5万元……赏金全部由被通缉者家属支付。黄云在春城西门街的房屋被钉封,田地、房产契据被没收,两个母亲被赶出家门,借住亲友家中。黄云已经几年没有见面的生母杨卓生被迫迁居广州,再也没回过阳春。当时,黄云正带领第六团的指战员活跃在阳春、恩平、阳江之间的边界区与当地顽敌作斗争。
1945年8月,日军投降,抗日战争终于取得彻底胜利,本该让人民休养生息,但国民党当局立即否认广东有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存在,以“剿匪”为名公开向人民武装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形势十分严峻。
1945年10月22日,国民党第六十四军一五六师师长刘镇湘纠集该师第四六七团、第四六八团和省保警第八大队及恩平、阳江、阳春、开平等县的反共团队共3000余人,采取“网形合围”战术,分六路包围了恩平蓢(㙟)底,袭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恩平蓢底战斗打响时,驻扎在恩平蓢底的中共部队有800多人。解放军司令部发现敌军后,立即抢占观音尖山峰,在教子山村指挥作战,打退国民党多次凶猛进攻,战斗持续到天黑以后。10月24日,部队突围成功,司令部任命黄云为一团代政委,把一团(包括原六团合并过来的部分人员)及干部集训队分成两支队伍,并令其返回恩平、阳江、阳春边界山区活动。
黄云、关尤励夫妇合照 (陈立提供照片)
原六团300余人大部分分散回阳春:严仕铭、陈明、钟景宏、欧圣聪等返蟠龙保;邓泰威、邓泰升、黄其邦、郑宏湘、郑雄、周道泽等返先农乡;朱存等返轮溪乡;黄行、黎光等返南在乡;黎宗权、柯圣华等返平坦乡;林方与林举英等返潭簕乡河政朗村。一团的连指导员周扩源、连长黄杰和军医方百里、陈牧丁等由先农乡党员安排到鸭寮岗村隐蔽,配合治疗伤员。11月间,黎明、黄云派李重民到恩平大人山与赵荣联系,让赵荣率领小分队回蟠龙保后,再转移到阳江县西部的织篢、冲口一带山区隐蔽。12月,国民党潘立强率部队进驻阳春城,对东山山区蟠扶乡等地进行“清乡”“扫荡”。黄云、黎明带领陈庚、严仕铭、陈明、邓泰威等70多人经先农过渡到马水、石菉、三丰,在崆峒乡塘基头村过夜时被居住在邻村的乡长察觉且告密,国民党县警大队到村围寨封屋,但黄云率领部队人员在村里乡亲的掩护下早已安全地转经崆峒进入西山那柳、茅田,黄云通过同学罗开炎,把部队人员安置到林场山寮,伐木、烧炭,隐蔽将近一个月。
其间,黄云因身份完全暴露被通缉,被迫和严仕铭、陈明带领短枪组回到先农联络隐蔽的战士,然后往来于蟠龙、西山、崆峒之间进行游击活动,对敌进行“小搞”
,抵抗国民党的“清乡”,既积累了经验,又解决了部队的供给等问题,且为后来各地形成武工组力量布下了“火种”。在蟠龙时,他们以六团的名义向阳春的统战对象寄发了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建国的信件,宣传共产党的主张。12月下旬,黄云又带领队伍从西山回到崆峒、塘基头、石菉、马水辗转过渡到先乡农、蟠扶乡根据地。国民党军重点“搜剿”时,马平、曹广与李培、郑国强、周胜等人组成的两支短枪队时分时合,与国民党军周旋于边界地(云浮西山飞地与阳春县交界)的深山密林之中,有效地消耗了国民党军的武装力量。
1946年4月,经过国共双方几十天的谈判,国民党广东当局终于承认华南有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双方同意我军北撤2400人,不撤退的复员,发给复员证,国民党政府保证中共党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以下简称东江纵队)撤到山东陇海路以北。5月,为顾全大局,确保北撤人员顺利抵达目的地,廖承志代表中共发表声明,表示除广东境内的海南岛,其他地区将不主动开展武装斗争。中共中区临时特委在开平三埠召开了干部会议,传达广东区委关于北撤的指示精神。5月初,黄云等同志在蟠龙接到上级通知参加东江纵队北撤,由陈庚带领李培及其手枪队的部分战士护送到恩平圣堂交通站,后转台山广海赴香港参加北撤。
虽然国共两党签署了“双十协定”,但我军在鲨鱼涌编队等候期间,国共两军依然剑拔弩张。那时,我军专门派部队保卫北撤人员的安全,而在我军保护圈的外围,却被几层国民党军队包围着。按照原来的协商,我军北撤人员一律不得携带武器,但为预防不测,我军上级还是挑选了一批英勇善战的“醒目仔”暗藏短枪以应对突发事件。
6月30日上午,美军的1026号、585号、589号登陆舰运载着我军2583名北撤抗日将士向山东烟台驶去。
登陆舰劈波斩浪航行了五个昼夜。战士们第一次上舰,很多人都晕船,呕吐得死去活来。舰上要求每人都要登记在册,一些人不便用真名,填表时,黄昌熺改名为“黄云”,游泳芝改名为“关尤励”。此后,这两个名字就一直沿用着。
1945年7月5日,山东烟台浪坝码头,胶东解放区党政军民万人云集,红旗招展,鼓乐齐鸣,鞭炮声震耳欲聋。“热烈欢迎劳苦功高的东江纵队!”“向东江纵队学习!”等口号声此起彼伏,令处于晕船状态的北撤战士们眼前一亮,精神顿时振奋起来。
这支来自南方的游击队,常年钻山林,衣服又旧又烂,有的脚踏草鞋,有的还打着赤脚,又黑又瘦,老大妈、老大爷看着心疼得直掉眼泪。沿途欢迎的群众争先恐后与战士们握手,还往战士们的口袋里塞花生和鸡蛋。
党中央决定,北撤部队全部划入新四军编制。不久,北撤部队第一次穿上了统一的新四军军服,部队的军容风纪大为改观。
党中央决定,把北撤部队分别安排到华东军政大学和华东党校以及其他专业学校学习,为将来南下做准备。
1946年10月下旬,黄云等170名部队干部在罗范群、刘田夫等领导的带领下,正式进入华东党校学习。
1947年11月,北撤部队学员从华东党校结业,学校挑选黄云、关尤励、莫福枝、庞达和容子青留校,分配在组织科当专职干部。
1948年5月25日,上海解放。华东党校迁入上海,更名为“华东革命大学”,黄云被调到华东革命大学任科长。不久,黄云的妻子关尤励也带着儿子克济从济南调到上海。
1949年12月6日,黄云遵照时任中共华南分局书记、兼任广西省委书记和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张云逸作出的南下广州的指示,从上海乘火车出发,在杭州小住几天后,继续前行。当列车到达江西南昌时,他接到张云逸一封关于“到广西桂林待命”的电报。正是因为这封电报,黄云从此开始了在广西半个多世纪的工作和生活。同行的还有莫福枝、林道行、尹平、谭光、魏凌风、梁正等。黄云先到梧州地区任宣传部部长。
1950年至1954年,黄云已经被调动过四个单位。1954年春节前,省委任命黄云为桂林市委第二书记,不久后担任第一书记。
1956年秋,黄云调任广西省委工业交通部(厅级)副部长。1960年,他再次到桂林任书记,一年搬了三次家。黄云重返桂林工作时,正是我国经济严重困难时期,城乡群众遭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黄云坚决执行党的政策,不管国家有多困难,绝“不能饿死人”。黄云针对面临的饥荒,召开市委会议决定:一是成立生活检查团,检查全市副食品生产和各单位群众生活的安排情况;二是动员全市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想办法、出奇谋进行“自救”。一时间,各种代用营养食品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最终渡过了难关。
1977年6月,黄云任中共柳州市委书记、市革委会主任。1978年5月,黄云在柳州市全面开展“实事求是纠正错案,平反冤案、假案(落实政策)”工作。黄云还宣布:凡参与制造冤假错案的人,只要说清事实,向群众作出深刻检查,如果群众满意通过,一律不予处分。此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85年6月中旬,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届代表大会期间,64岁的黄云退居二线,当选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2011年6月5日,黄云在南宁逝世,享年91岁。
编后语: 此文在《七星红色印记》黄云文章基础上经本书编辑组稍作修改补充。
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