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蟠扶革命斗争概况

苏 卫 黄巧云 陈文怡

蟠扶乡位于阳春县城的东面,距阳春城旧城区约15公里。解放前,蟠扶乡行政区下辖蟠龙(含金坪)、林田、扶民共三大片区。早期共有九个保,蟠龙有一、二、三、四、五保(一保在解放后被划归阳江,四、五保解放后称为金坪村),林田有六、七保,扶民有八、九保(临近解放时林田更改为六保,扶民为七保)。蟠扶乡被群山环抱,西边山势较平缓,可达头堡村民委员会下辖的桥头村,并可通往春城城北。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蟠扶乡是粤中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游击队)革命根据地之一,曾经被誉为“粤中小延安”。

解放前夕,以蟠扶乡为中心形成了连片的游击区,人民解放军(游击队或称武工队)的解放区已覆盖阳春的先农(七星)、马水、石菉、崆峒、陂面、轮溪(轮水)、岗尾(岗美)、潭簕、金旦(金堡)、龙门、龙湖(头堡、黎湖、三湖)、南在(茶河)、留垌、九仔坑、茶园、马狮田、松柏、圭岗、三垌、罗阳、河㙟、石望,恩平的岑垌、清湾、蓢(㙟)底,阳江的太洞(垌)、珠环、大八、程村等乡村。

一、黄云两次进蟠龙

1939年秋,黄云(黄昌熺)同志带领战工团成员从三甲等地回到春城后,即向阳春特支汇报,提出流动式发展农村党员并不符合实际,必须调整工作思路,深入农村搞建党工作。

1940年3月,阳春特支贯彻两阳工委第二次扩大会议精神,将黄云、梁文坚调离战工团,黄云到蟠扶乡中心小学任教师,梁文坚到先农中心小学任教师,发展农民党员。

黄云首次进蟠龙主要是以探访同学严仕铭的名义,并以找个“安身”的职位作掩护。时任蟠扶乡中心小学(地点在蟠龙响石村)校长的严仕铭见到同学黄云,立即表示欢迎他来校当教师。黄云就这样留在蟠扶乡中心小学任教。

中心小学与蟠扶乡公所同一个大门进出,当中一面墙将院落分为两半,南边是学校,北边是乡公所。黄云认为住在学校活动不方便,就向严仕铭提出到他家附近找地方住。严仕铭家里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只好把自家牛栏旁边的杂物间改为房间让黄云居住。为方便交流和开展工作,不久严仕铭也住了进来。严仕铭家所在的新寨村离学校不足500米。黄云很快就以学校为中心,利用下午放学后的时间,把附近村子的学生和家长访问了一遍。在家访过程中,黄云毫无知识分子架子,善于和农民谈家常,探讨抗日宣传教育,与农民骨干(学生家长)逐步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晚上,黄云会向严仕铭通报有关情况,提示他对某些学生要特别关注。黄云利用休息日叫上严仕铭一起到各分校走走,畅谈天下事,提高大家对抗日救亡的认识。时间长了,严仕铭觉得黄云对新思想很敏锐,尤其是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很有一套方法,便诚心向黄云多靠拢,逐渐与乡长减少接触,戒除陋习。

由于严仕铭与乡长陈国福的关系疏远了,陈国福便采取排挤手段,半年之后严仕铭被迫辞职,只能到别的学校任职谋生。黄云此时也只好离开蟠扶乡中心小学,由党组织安排到先农乡中心小学任教师,并担任中共先农乡党支部书记。

此后,黄云利用暑假返回春城的机会,继续加强对严仕铭的培养教育。1942年,黄云根据严仕铭的表现,亲自向组织打报告,要求特批严仕铭入党,得到两阳特派员周天行的认同。考虑到今后要在蟠扶乡发展抗日根据地,组织决定让严仕铭赶紧回蟠扶乡继续按党组织的要求做好工作。严仕铭回乡后当上了校长,并凭借他的威望很快当上了副乡长。从此,严仕铭更加亲近村民。

1942年秋,为了巩固蟠扶乡革命老区的群众基础,党组织又安排黄云再次进入蟠扶乡中心小学任教,还抽调阳江县陈树森(陈树德)、阳春中学毕业的党员陈明(陈兆生)分别到蟠扶乡中心小学和沉冲分校任教,协助开展党的工作。

二、蟠扶抗日游击区初步形成

自从黄云重回蟠扶乡中心小学任教后,学校校风焕然一新。黄云经常与学生们一起唱抗日救亡歌曲,特别关注高年级学生中那些品德好、聪明能干、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成立“少年学习小组”,让他们阅读一些进步的课外刊物,给予特别的关爱和培养,如严仕郁(严仕铭的胞弟)和欧圣聪、钟景宏、陈义珘、张志(致)钿等学生积极分子(两年后,在阳春成立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的时候,他们都是第六团直属队的骨干力量)。

1943年,严仕铭依靠党组织派入蟠龙的党员,发挥严仕光、欧阳念钦、罗光、梁传德、陈道和等农民骨干分子的作用,开展党的群众工作。

1944年,严仕铭在蟠扶乡秘密成立了农会和民兵组织,全面公开地发动群众开展“二五”减租斗争,坚决抵制地主(权贵)收谷大斗入小斗出的做法,且拒绝将谷租送到地主家里,得到蟠扶乡群众的热烈拥护。春城的地主非常害怕去蟠龙收租,用重金收买乡长陈国福出面处理,但陈国福在蟠龙已经威信尽失,而且当地乡丁的家庭也在斗争中得到实惠,所以根本不会听他的安排,他更不敢得罪以严仕铭为代表的农民群众。陈国福难堪地躲到城里不露面了。

地主梁荣勋曾带领两名保警到蟠扶乡公所坐镇催租,却遭到群众抵制,他就派保警把佃户梁昌培抓了起来,企图将其押到春城,交由官方处理。当他坐着轿子押着梁昌培走到墟仔寨对面河坡地时,发现百余名农民聚集在塘薄垌桥头严阵以待,坚决抵制梁荣勋抓佃农梁昌培回春城。梁荣勋顿时威风扫地,和两位保警灰溜溜地沿着河边的崎岖小道,经过龙湖乡(现改为头堡村)僚背村、桥头村步行回了春城。从此以后,蟠扶乡彻底废除了地主收租“大头小尾”和农民送租的规例,同时增强了群众依靠党组织的团结意识。中共阳春分委负责人郑宏璋利用国民党省参政会通过的“二五”减租的条文和蟠扶乡“二五”减租的成果,在有党员的山区各村广泛发动党员骨干,组织群众开展“二五”减租斗争。

1944年底,严仕铭接到党组织通知,配合谢鸿照筹备抗日武装起义队伍,由黄选盛(田寮村人)担任军事负责人,多次召开筹备会议,成立人民抗日武装队伍。严仕铭积极联系各村群众,以新寨严仕光、严仕浓,大寨梁运镰、梁庆炽,龙颈村陈道剑,鹊垌村梁传队,军屯村李胜光等积极分子为骨干,准备参加武装起义,抗击入侵的日军。1945年2月21日,由于抗击日军的计划被人泄密,黄选盛被阳春县政府的保警逮捕,英勇牺牲。蟠扶乡当时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抗日游击区。

三、成立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

1945年2月25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派连队司务长李宗望带信给蟠龙严仕铭和在春城的黄云母亲。当李宗望行经新寨村时,不巧遇见之前在春城青年书店认识的蟠扶乡乡长陈国福,引起了陈国福的怀疑。陈国福立即电话报告了阳春县县长陈启钊。陈启钊命令龙湖乡乡长严文郁在乡公所前严守主要道路,又在北寅(泷)河与漠阳江交汇口处等候,把李宗望抓住,在其身上搜查出两封信和一支左轮手枪、一个连队伙食本子。严文郁立即派乡丁把李宗望押送到县政府。严文郁看见其中一封信是给严仕铭的,马上打电话到蟠扶乡公所,对严仕铭说:“龙湖乡抓到一个可疑的人,有两封信,其中一封信是黄云写给你的,这人要马上押送县政府处理。”严仕铭估计一小时后自己就有被抓捕的危险,于是立即找到严仕浓、梁传队一起离家走到二区区署(合水)的留垌(与阳春蟠扶乡和阳江珠环乡交界)。当日下午1点钟,国民党阳春县政府命令陈国福逮捕严仕铭,陈国福立即集合乡丁亲自带队伍到严仕铭家,扑了空。严仕铭数天之后在阳江县珠环找到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见到了离别两年多的黄云。

严仕铭等人进入部队不久,家乡有消息传开说:“黄云带领抗日部队回到阳江、阳春。”蟠龙保人民群众非常振奋,认为报仇雪恨的机会到来了。1945年3月13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到达阳春先农乡,3月18日下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先农乡(七星)沙塘岗村宣布成立第六团。3月下旬,谢立全代司令员、罗范群政委带领一团和黄云的六团部分指战员挺进蟠扶乡。在黄云和严仕铭的号召下,先进青年学生严仕郁、欧圣聪、钟景宏等人和欧阳念钦、严仕光、李佐、梁传谋等一批农民积极分子加入了部队。严仕铭在部队任警卫连连长。不久,部队攻打阳春三区区署(春湾圩)和广东省银行春湾办事处等机构取得胜利,消息轰动了整个阳春和阳江。

四、建立拥军村和交通联络站

1945年4月,自从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进驻蟠龙保以后,各村拥军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住在春城的地主都不敢随便进蟠龙保,住在各村的部队战士公开互相联系,阳春蟠龙革命根据地得到扩大发展。当年山区根据地各村人口很少,在农户粮食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村民想方设法为抗日解放军提供食宿,为了买到猪肉、咸鱼、咸菜等食物,村里人隔日轮番派人假装办红白事出城购买肉菜,他们天刚亮就出发,途经多个路口关卡,有时深夜才能回到村里。子弟兵得到当地群众亲人般的照顾,观音山村、大滑村、下塘坪村医疗站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伤员很快康复归队。

当年的拥军村主要有新寨、黄京社、刘屋咀、大滑、观音山、鹊垌、白坟、龙颈、沉冲、旱坪、大坪、大寨(包括门楼坡、川巷、军屯)、黄塘、朗仔、岗坳、新村、田寮(黄选盛烈士家乡),还有上洒、下塘坪、发王坪、大朗、牛角垌、矛垌、木头垌等村(现许多村已划归阳东县大八镇管辖)。由于有解放军的支持,各村农户相互联络,建立了“帮扶队”,积极开展减租斗争。不久,部队派严仕铭胞弟严仕郁回新寨秘密建立交通站,黄云出资银圆100元(当时值2000斤稻谷)作为支持严仕郁建站的经费,安排黄京社农民黄金水到下塘坪搭建茅寮,又从阳江县边境招来了两户农民共同居住,建立交通站,一直坚持到阳春解放。党组织又安排白坟村农民李传彬在蟠龙南山白鸠冲(大果坑附近)垦荒种田,李传彬居住的山寮屋成为部队交通员从蟠龙通往扶民、轮溪(水)、先农的交通联络点。黄京社村钟廷钧家,新寨村严仕郁家(后转接为严仕光家),刘屋咀村欧念昭家、欧阳念钦家、欧基圣家,大滑村顾德才家,观音山村梁运全家,鹊垌村梁二姆家,发王坪村梁浓家,上洒村岑伙生家,大朗村李宗茂家,黄塘村吕绍恩家,稔垌村陈逢昌家,都是坚强可靠的堡垒户或交通联络点。

五、阳春县委组织群众反“清剿”

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国民党顽固派为了抢占胜利果实,独占一方,大肆镇压共产党人,狂叫“宁可错杀一千,不放走一个”的反动口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面对白色恐怖,广东的党组织由公开转为秘密开展工作,以保存实力。

1945年12月,中区临时特委决定:为统一领导部队与地方党组织,加强阳江、阳春两县党组织的领导力量,撤销中共两阳工委,分别成立中共阳江县委和中共阳春县委。中共阳春县委筹备组领导根据中区临时特委的指示精神,在蟠龙观音山农民梁金生家召开中共阳春县委第一次会议,会上宣读了中区临时特委的决定:黄云任县委书记,李重民任委员兼组织部部长,伍伯坚任委员、宣传部部长,并负责联系原来的中共地下党员。

1946年3月,中共阳春县委在二区区署(合水)河塘村举行第二次会议。4月,根据中区临时特委“集结武装队伍,进行自卫斗争”的指示,黄云派陈庚到阳江织篢通知分散隐蔽的部队人员30多人集合于鸡笃村,把收藏的枪支挖出来,进行自卫斗争。随后,安排姚立尹返回部队,组建成立以陈庚任书记,姚立尹、冯锦、梁福生、冯超任委员的中共两阳武装支部,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清乡”“扫荡”,人民武装部队运筹帷幄,计划向国民党县政府发起全民性反击行动。

据林田(解放前称蟠扶乡第六保)新屋村李洪泮在世时对儿子李生图讲述,解放前李信常与几个人住在他家(1946年9月,中区特委从粤北调李信任中共阳春特派员,指导中共阳春党组织建设和发展)。李信当时很快熟悉了阳春党的工作情况,为组织群众抵制国民党在蟠扶乡的“清乡”“扫荡”,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其中包括把在阳春师范入党且刚毕业的陈运福派往松柏小学工作。1947年春,陈运福被派往蟠扶乡扶民小学任教师,不久,又被派到蟠扶乡积崇小学任校长,负责开展党支部组织建设工作。9月,李信支持陈运福代表地方党组织吸收严仕郁入党,并安排他与在沉冲小学任教的党员薛贻亨一起开展党的工作。1948年春节之前,还先后发展梁楷、罗光、陈义珩、欧阳念钦、梁传焜、张志钿、薛贻绅、薛贻铎等人入党,组织建立蟠龙党支部,每位党员都由陈运福单线联系和领导。1948年春,发展民主青年同盟,吸收薛贻谱、陈义琼(陈占)为盟员。在武工委陈枫的积极支持下,成立农救会,利用民枪(打猎用的火药枪)组成民兵“更伕队”,组建小兵训练队,坚决反击国民党对游击区的“清剿”行动,开展锄奸活动,开展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

六、建立春中区委迎接东征队伍

1948年初,国民党保警联防队奔袭蟠龙保“扫荡”,扑了个空,在杀害罗光同志后,还留下一个排的保警驻守乡公所。马平、陈庚、曹广、陈枫等在敌人的主力退出后,从恩平返回蟠龙保,立即组织在春中地区的游击队和民兵,决定以夜袭的办法“吃掉”留下的一排保警。当时参加突击组走在最前面的是陈来(尹炳根)同志,他们摸到乡公所的碉楼下,被敌人的流动哨发觉,敌哨兵大叫一声就跑回乡公所,陈来追着哨兵冲进乡公所大门,向里面打了一轮快掣驳壳,打伤了两个保警,由于后面的人员在黑夜中未能跟上冲入大门,陈来孤身一人不适宜再往第二道门里冲,随即也撤离了。经此袭击,第二天下午,驻扎在蟠扶乡公所的县保警抬着伤员溜回春城去了。

1948年春,根据中共阳春县委指示,在蟠扶乡成立了春中区委,管辖地区除蟠扶乡、龙湖乡外,还包括阳江县的珠环、大八等地方。县委任命陈枫为区委书记,委员有黎光、陈运福。这时,南路东征部队500余人经过长途跋涉,于农历五月初五(新历6月11日)到达蟠龙与冯燊、吴有恒等首长胜利会师(黄东明带领的300余人尚未到达)。当时在蟠龙有两阳总队(包括漠东、漠南、西山等大队)200余人,加上地方区中队、武工队等,队伍合计达1000余人,共同会集在蟠龙根据地。春中区委承担起军需供应的艰巨任务。当时正是春荒,根据地的积极分子连家里的谷种都拿出来给部队做饭吃了。当时春中区委的首要任务是筹粮,由陈运福总负责。陈运福带领区武工组的部分同志到龙湖(头堡、黎湖、三湖)等地方筹集军粮,在这一带活动的武工组组长严仕郁积极配合。武工组所到之处都宣布陈运福是“红军”(部队)的稽征员,筹粮队向龙湖乡乡长张松辉、保长何大英以及一些地主、富农派征军粮100多担运入蟠龙。陈运福还通过严仕郁的姐夫梁贤交的关系,带领张志钿、梁传焜到三湖联系上林芬,由林芬带领直入副乡长谭宏新家,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军身份,要求他捐献粮食和金钱,在三湖征收到一批白银送给部队。

东征部队由于长途行军,连续作战,十分疲劳,许多同志患上夜盲、痢疾、肝炎等病症,伤病员多达200余人,由区委负责先后分别安置在暗冧、上洒、大滑、上塘坪、观音山等处隐蔽治疗和歇息。在此期间,堡垒户欧念昭、欧基圣等家庭为伤病员筹粮、买药,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伤病员很快恢复健康陆续返回原部队。

七、严惩黑恶势力得民心

1948年夏秋,国民党省保警再次进入两阳“剿匪”,调动地方反动武装,企图大规模追击包围我东征部队和两阳总队。我部队曾三次挺进平原,打破敌人“围剿”计划。

在反“围剿”期间,春中区蟠龙武工队薛贻铎、黄孔彪、梁传可、薛津谋四人迫于当时的反共形势,向国民党军自首,造成地方群众的反“围剿”斗争出现不利局面。国民党县政府曾一度严守进入蟠扶乡的各主要路口,每个哨(关)卡都增加保警,对过卡群众携带的物品一律检查,甚至搜身。大寨梁庆炽(堡垒户)早年讲述:武工队安排庆炽大女儿梁世英(当年14岁)跟随几位村民以趁圩为名,到春城联络站取盐及其他物品,出城返回到治龙庙(现人民桥头接龙寺)哨卡处,准备接受检查,通常情况下哨兵是不会检查小女孩的,但如果发现梁世英身上有疑点(身上有许多包盐),她同样会被搜身,甚至因“通共”被抓住审问。在这危急时刻,同行执行任务的村民叫她镇定,当轮到检查世英时,后面的同行村民一手推开世英,口里说“世英你在前面等等我”,世英当即会意机灵地离开队列避开了检查,完成了党组织交给她的光荣任务。

阳春市漠阳江红色文化研究会人员到春城街道蟠龙大寨村采访群众

(程辉提供照片 摄于2024年4月)

为了巩固发展蟠扶革命根据地,春中区委坚决发动群众积极开展锄奸大行动。当时,大寨村保长梁奕敬、刘屋咀村保长欧阳圣文、黄沙村保长黎某某在群众中散布流言蜚语,说解放军(游击队)在蟠龙地区活动会连累群众家庭等。这些反动分子被群众检举揭发出来后,解放军(游击队)采取拘留教育措施,并处罚款。乡中心小学校长梁世珩是敌人安插在蟠龙的情报员,曾长期搜集我游击区情报向国民党县府报告,学校教师薛贻谱发觉后即向游击队揭发,经陈庚等同志同意,武工队将梁拘捕起来,监押在堡垒户欧阳念钦(党员)的柴间里。经过审讯,他承认是直接与县长邓飞鹏联系的密报员,表示以后洗手不干,乞求宽大处理,最后罚他1800斤谷物作军粮,由欧阳念钦(念钦与梁是亲戚)担保后释放。1948年初夏,驻守在蟠扶乡公所的联防队被迫撤走后,陈运福带领民兵四人,突入乡公所缴了全部枪支弹药,并将特务分子(原乡公所户籍干事)蒙高瑞枪决了。不久,群众检举揭发塘薄垌村一个内奸窝藏密探在家住宿,并向敌人提供情报。为平息民愤,民兵将此人枪毙了。此后,有三个保警伪装进入蟠龙,企图探听情报,在途中被群众抓了起来,送交游击队处理。

1948年9月,国民党对蟠扶乡“清乡”“扫荡”期间,参议员薛自谋带着阳春保警一个排进入大寨清查共产党组织,群众知道后迅速转移到屋背山,而保警被我六团解放军(游击队)伏击,保警班长邓月升被打死,敌见势不妙狼狈逃回春城。通过一段时间部队和群众的锄奸活动,广大群众也逐渐大胆地与武工队接触,积极支持部队。

1948年10月底,春中区委成员调整,陈枫不再兼任区委书记,黎光被调到六团团部任情报参谋,区委由陈运福任书记,陈冬、严仕郁为委员,并再次成立区中队。严仕光从六团转回地方,完全接替了严仕郁原来在交通站的工作,区中队由陈运福、陈冬、严仕郁带领武工队进行活动。

八、完全控制蟠扶乡

1948年以后,由于蟠扶乡、龙湖乡的群众已经明显支持中共春中区委,国民党蟠扶、龙湖两乡的管辖权表面上继续存在,但实际上已成为空架子。国民党县政府任命的乡长、保长,均要向春中区委领导报告,经请示得到同意之后,才敢出布告上任。

1949年春,我党组织为了更好控制乡公所,特别安排堡垒户欧念昭去当副乡长。到后期,乡政权所推行的县政令出不了乡公所碉堡门口,无法征兵、征粮、征税,连伙食也难维持。1949年5月,乡公所断粮了,又无法在乡内筹借,只好去春城买,请农民挑运。游击队获悉后,由陈占同志带了三位战友,在蛇(龙)尾庙背将粮食截获。第二天乡公所又派人去挑运,陈占又去截。押运的乡丁向陈占求情:“我们今晚的确无米下锅了,你们取大多数,留一点给我们做晚餐吧!”

1949年夏收期间,敌人派出一个保警中队,到蟠扶乡强征田粮赋税。他们考虑到无农民肯受雇担谷,就征用了六条小木船入蟠龙保,计划通过水路运谷出城。敌人将强征到的几十担谷装满了六条船,停泊在门楼坡村(现金坪村民委员会附近)前的河中。区委根据上级指示,组织了一次“反抢粮”的行动。这一行动由严仕郁指挥,动员了100多位农民,在深夜时分,将六船谷全部抢了回来。第二天早上保警到船上一看,六船谷已经颗粒无存了,敌人立即跟踪脚印,到迳口村搜屋,捉了农民刘计生。刘计生虽参加了抢粮行动,但他坚决否认,查无实据,被放了出来。敌人这次动用武力到蟠龙保征粮的行动以失败告终,后来县城的保警在没有特殊任务的情况下完全不敢拉小队伍进入蟠扶乡,生怕性命难保。

九、马岭战斗迎接解放

1949年9月,粤中纵队二支队司令员郑锦波同志带领主力钢铁营到两阳地区活动,支队司令部驻在珠环时,春中区委杀了两头猪,组织军属、堡垒户和群众前去劳军。部队转到石梯村,司令部作出决定,制订在蟠龙进行围点打援的作战方案,将驻在响石村蟠扶乡公所内的联防中队包围起来,先打敌人的援兵,再解决据点问题。

支队司令部派副司令员杨子江指挥马岭伏击战斗。参加马岭伏击战的队伍有支队主力钢铁营,六团的一连、二连和春中区部分武工队员,共400余人。指挥部和重机枪阵地设在狮子岭顶,六团二连埋伏在门楼迳山顶,副营长郑祯同志带领主力钢铁营的大部分指战员和武工队埋伏在茅坡北边荒地稔子树丛和料坑中,负责冲锋歼敌。六团政治处主任陈庚同志带陈来、陈永溪、洪铁杰的第一连,陈运福带区中队一部分围困乡公所。当围点的枪声打响之后,我方暂不剪断电话线,让被困的敌人向春城告急求援,国民党县长在春城派出一个连和一个排的保警向蟠龙增援,其中以一个保警排作先行,主力一个连在后,相距约有两公里远。敌保警排怕有伏击,到达茅坡岭前企图先派机枪班占领马岭顶,另派两个班从大路前进。当敌保警进到我埋伏地点前的那一刻,我军为了防止敌人先占领马岭高地果断打响指挥枪,命令埋伏在山上前沿的二连战士向敌方猛烈开火,顿时四面弹雨齐下,趁敌慌乱之际,埋伏在料坑和马岭北坡的战士边喊边冲向敌人,同时迅速抢占马岭高地,缴了敌人的机枪,活捉了敌排长。这场伏击战以闪电般的速度结束了战斗,俘敌保警32人,敌方只逃脱了一个落在后面的伙夫。走在后面压阵的县保警一个连被密集的机枪声吓怕,不敢向前增援,仅在原地打了几枪就仓皇逃回县城。

阳春市漠阳江红色文化研究会人员与春城街道头堡村民委员会干部到僚背村采访群众

(杨瑞安提供照片 摄于2024年4月)

1949年10月22日,解放军大部队进入春城,宣告阳春县解放。当日,春中区委奉命入城之前,在蟠龙集中了全部武工队和部分新参军的青年,使区中队扩大到60余人,张志钿任队长,欧念昭任副队长。南下部队和春中区武工队进城后,在春城太邱祠成立阳春县第一区人民民主政府,春中区委所领导的武装队伍,是解放后在阳春春城一区接收国民党政权机关和建立区、乡人民民主政府的骨干力量,并负责接管工作的安全。

十、蟠扶部分革命烈士芳名

罗光 革命烈士罗光(1918—1948),阳春蟠扶乡(现金坪村)大寨村人,为革命英勇牺牲,时年30岁。

1944年,罗光积极参与党组织安排的由副乡长严仕铭发动的“二五”减租斗争,组织农民参加“更伕队”。

1947年秋,在陈枫的支持下,党员骨干分子发动群众成立蟠扶乡农会,李信为农会起草了章程。经过党组织安排,选举罗光为蟠扶乡农会会长,严仕郁为副会长;农会下设三个分会,一分会主席罗光,二分会主席薛贻铎,三分会主席梁运乙。

1948年2月26日,春城国民党军、保警进入蟠龙“清剿”,见到蟠扶乡公所空无一人,枪支也没有了,其指挥官暴跳如雷,下令查封严仕郁、欧圣聪的家,查抄家产,悬赏花红通缉。严仕郁、欧圣聪两家亲属知道消息后迅速撤到阳江大八镇对坎坪村。反动派还扬言要抓捕以罗光为主的所有农会会员、民兵,当晚罗光被迫迅速组织群众分散上山躲避。

1948年2月27日晚,本已带领民兵上山的罗光回大寨村家中取衣物,被埋伏在村中的县保警逮捕,遭受酷刑,英勇就义。罗光被捕后,罗光的妻子(光娘)回到家中,迅速将房间内尿桶底用砖头压住的“蟠扶乡农民生产自救会”的名册取出烧掉。

李佐 革命烈士李佐,阳春蟠扶乡(现金坪村)大寨村人,1890年出生,父亲李浓,母亲早逝,李佐有三兄弟,李佐为大哥。李佐结婚后生下四个子女,李佐牺牲后由夫人抚养遗下的子女。

李佐家庭贫困,对“二五”减租斗争非常支持,并参加了漠东独立大队,成为一名勇敢的革命战士。

1948年李佐在合水犁竹山战斗中被俘,押至阳春县城,被严刑拷打致死,时年58岁。

薛贻普 革命烈士薛贻普,阳春蟠龙沉冲村人,1925年出生,积极参加“二五”减租斗争,是农会积极分子,1946年参加两阳游击队,1947年,担任上洒交通站负责人,1948年7月,在大滑村执行通信任务时遭遇国民党军“清剿”行动,被抓捕后遇害。

杨棉牛 革命烈士杨棉牛,阳春龙湖乡木头湖村人,1932年出生,1949年8月牺牲,是粤中纵队第二支队六团战士。棉牛参军时还随身带有理发工具,为战友理发。他在攻打国民党蟠扶乡公所战斗中牺牲。

杨棉牛烈士证明书复印件

(黄巧云提供照片 摄于2024年6月)

阳春市漠阳江红色文化研究会和春城街道头堡村民委员会干部到杨棉牛胞弟杨亨强家中采访

(黄巧云提供照片 摄于2024年6月)

赖朝业 革命烈士赖朝业,阳春龙湖乡垌塘村人,1924年出生,1949年春参加春中区武工队,担任龙湖乡交通员,8月,因内奸告密被国民党县保警联防队抓捕后杀害于春城烟墩坡。

冯水木 革命烈士冯水木,阳春龙湖乡(现三湖村)芋合田村人,1924年出生,1949年3月参加春中区龙湖武工队,7月执行侦察任务时受伤被捕,被国民党军、保警杀害于龙湖北寅河河滩。就义时,冯水木烈士高呼口号:“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共产党万岁!”村民看见甚为感动。

编后语: 因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较多,本书所收集的资料有限,若要详细了解烈士情况,建议到当地民政部门核实。

2024年6月

部分参加蟠扶革命斗争的同志合影。前排右起:严仕光、梁传谋、欧念昭、欧英、梁传德、陈道和、梁二姆。二排右起:陈庚、黄云、吴孑仁、黄东明、郑秉业

(陈立提供图片 摄于1981年) UBg45hL8ka5Su2aZ34711UsaQgJRppWbZtRBfRT+yTQCuWtefqjMqS41+gK41yl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