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是全国首个集群岛设置的地级城市,称千岛之城,也是我国第四个国家级新区、中国(浙江)自贸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以东,钱塘江、甬江入海交汇处的东海海域。介于东经121°30′~123°25′,北纬29°32′~31°04′。境域东西长182千米,南北宽169千米,舟山陆域面积少,海域面积大,总面积2.22万平方米,其中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千米,陆地总面积1440平方千米(内潮间带183.19平方千米)。全市共有海岛2085个,其中定海区140.5个,普陀区743.5个,岱山县571个,嵊泗县630个。有居民海岛141个,其中定海区38.5个,普陀区45.5个,岱山县29个,嵊泗县28个。无居民海岛1944个,其中,定海区102个,普陀区698个,岱山县542个,嵊泗县602个。截至2020年底,全市设两区(普陀、定海)、两县(岱山、嵊泗),两功能区管委会(金塘、六横),下辖14个街道、17个镇、5个乡。是年底,舟山市常住人口117.3万人,户籍人口96.2万人。
舟山岛屿岸线曲折绵长,深水岸线多,背靠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等辽阔腹地,面向太平洋,据中国南北沿海航线与长江水道交汇枢纽,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与亚太新兴港口城市呈扇形辐射之势,也是对外贸易物流岛和海上中转集散地。舟山海域宽阔,航道少淤,大型船舶畅行无阻,通多条国际航线。港口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南北海运、江海联运的枢纽,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宁波舟山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600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国内航线向北直通宁波、上海、南京、大连,向南直达厦门、广州、香港、澳门、台北等港口。
交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重要服务性行业,也是强国之基,是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提高城市竞争力、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更需要交通运输业强劲驱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舟山交通运输业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顺势而上,主动作为,风雨兼程,迎来沧桑巨变。至20世纪末,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运输功能逐步增强,交通长期滞后的“瓶颈”状况彻底扭转。提前实现了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先缓解,后适应”的工作目标。
跨入21世纪后,全市交通系统广大干部员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围绕服务经济,坚持民生为先,惠民利民,团结务实,强化担当作为,砥砺奋进新征程,大手笔、大投入,大力发展“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交通运输业,畅通路网通道,提高通达能力,着力构建立体交通框架,高水平绘制现代综合交通海岛画卷。21世纪头十年,一大批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完成。各小岛交通基础设施“旧貌换新颜”,取得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2009年12月25日,全长48千米,投资约130亿元的世界级大桥——舟山跨海大桥全线通车,“踏平坎坷成大道,连接天堑变通途”,结束了千百年来舟山与大陆舟楫相渡、隔海相望的历史,实现舟山与大陆无缝接轨,直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迎来了大桥经济时代。此后,舟山交通进入一个崭新的半岛时代,实现了几代人的跨越梦想,改变了舟山对外交通运输格局,开创了“水陆并举,外快内畅”的交通新局面,海岛交通从此迈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1世纪后十年,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惠民工程,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大路网建设,更使舟山交通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与大陆现代道路交通网全面接轨。2017年开工建设、2019年9月底建成通车的329国道东西快速路,实现与宁波舟山港主通道的无缝对接,是进出舟山本岛的交通主动脉。329国道东西快速路建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快速路,实现本岛“半小时交通圈”,对撬动新区经济发展,实现更高效的交通出行和转换具有标志性意义。
舟山港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1987年4月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舟山港对外开放》,此后,舟山致力开发得天独厚的港口、深水岸线、航道资源,建设新港,改造老港,全力推进大港口建设,优化和调整港口布局。港口大开发带来临港产业的跨越式井喷式发展,一个个大型临港工业项目竞相落户,快速崛起。中国最大商业原油储运基地、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民营绿色石化基地和舟山国际粮油集散中心先后建成运营。舟山已成为投资者竞相驻足的开发热土。舟山港已经从单一的装卸运输功能港口,发展成国家重要战略物资石油、粮食、化工品等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贸易的现代化港口。物流岛功能凸显,国家战略性资源的综合保障能力快速提升。
1991年至2020年,溯古究今,舟山交通短短几十年,从海上孤岛到海上节点再走向海上枢纽,已由从最初的舟楫之便、港口之利,至当下的空航之通,跨海大桥之畅,这些突飞猛进的变化发展,无一不见证着舟山交通模式日新月异的进程。目前,舟山交通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立体交通四通八达,形成“通达、便捷、经济、安全”的现代运输体系。同时,舟山综合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既全力推动舟山产业提质升效,助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彻底改善岛城交通面貌和城市形象,舟山交通建设事业辉煌成果也为广大百姓所共享、所称颂,人民群众在交通运输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跨海大桥 浙江舟山群岛虽与大陆隔海相望,却又长期孤悬海上。1999年5月31日,华东地区第一座特大型跨海大桥——朱家尖海峡大桥正式通车。该桥总投资2.63亿元,设计车速80千米/小时,桥长2907米。此后,拉开了舟山大桥经济时代的序幕,也预告着舟山从此向大陆迈进。
2009年12月25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全线通车,结束了非舟楫不能往来的历史,舟山正式迈入大桥时代,也标志着与大陆一水之隔的舟山,从海岛时代进入“半岛时代”,结束了千百年隔海相望、孤悬海上的历史,从此,舟山公路正式进入国家高速公路网格。同时,跨海大桥开通将舟山至上海的时空距离从6个半小时缩短为4个半小时。连岛大桥贯通,不仅是一条交通大动脉,更是舟山拥抱海洋经济时代不可或缺的引擎。舟山千年未有的发展机遇随之而来: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我国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之后批准设立的第四个新区,也是唯一设在省会城市之外特别是海岛的新区,在浙江更是开创了首个列入国家战略区域的先例,新区功能定位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此之后,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也挂牌成立,从海岛时代到大桥时代再到新区时代,短短几年,舟山实现了“三级跳”。
2016年,超级工程——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开建,工程全长37千米,总投资约163亿元。主要由富翅门、舟岱、鱼山3座跨海大桥及其接线组成,由南向北连起富翅岛、舟山本岛、长白岛、岱山岛、鱼山岛等5座海岛,并经富翅门互通与舟山跨海大桥相连,按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行车速度100千米,全线设置5个互通和5个收费站。项目分三期建设,富翅门大桥及接线(一期)2016年4月28日开建,2019年9月28日建成通车,也是舟山港主通道工程的起始段;鱼山大桥(二期)2016年9月26日开工,2018年12月31日建成;舟岱大桥(三期)2017年9月29日正式开工建设,2021年1月24日主线贯通,2月24日全线贯通,11月15日附属工程基本完工,12月29日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含舟岱大桥)正式通车。同时,随着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建成,舟山连岛高速公路总建设里程达到74千米,跨越8个岛屿,拥有8座大桥,成为中国最长的连岛高速公路和最长的跨海桥梁群,也成为世界规模领先的连岛高速公路。将为中国(浙江)自贸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等国家战略实施提供重要的交通支撑和保障,也为舟山的发展架起另一条通江达海的“海上丝路”。项目远期通过北向大通道与上海连接,形成杭州湾大湾区、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交通大通道。
开路架桥,陆岛相连,从朱家尖大桥开通始,二十余年时间,大大小小20余座跨海大桥,像一条条闪着银光的丝线,把散落在东海的小岛如珍珠般串联在一起,形成耀眼的“蓝色岛链”。跨海大桥群崛起,将更加彰显舟山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
舟山本岛快速路 步入“十三五”,舟山再出发,在舟山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329国道舟山段改建项目铺开新的画卷。
2017年3月,329国道舟山段改建工程(东西快速路)正式开工建设,2019年9月28日,全线正式通车。东西快速路工程是舟山本岛自西向东的一条交通大动脉。项目起点位于鸭蛋山码头,路线向西沿鸭岑线顺接北向大通道——富翅门大桥,经过涨次村,穿越本岛中部山脉,在白泉镇沿“白沈线”直达普陀东港。线路总长50千米,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千米/小时(2020年3月,速度提升至90千米/小时),总投资74亿元。
从富翅门大桥下高速,穿越隧道群,驰骋高架桥,通过东西快速路大约半小时即可抵达普陀东港。本岛自西向东行车时间比过去缩短一半以上,舟山本岛从此步入“半小时交通圈”新时代。东西快速路也是舟山市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城市快速路。项目的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了本岛鱼骨状的主干路网架构,提升了城市中轴线的交通能级和通行品质,实现了本岛半小时交通圈,具有标志性、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全省国道提标、提速、提质的样板工程、“全省最美入城路”示范工程,东西快速路运行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扬,成了继舟山跨海大桥以后又一个关注度高、影响力大、好评感强的交通项目。也是舟山市第一个由舟山市自主投资、自主管理的本地大型路桥项目,工程顺利建成为舟山市自主建设大型交通项目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提振了信心。
港口开发 舟山深水条件、战略区位、航线通道、港城锚地等得天独厚的优越建港自然环境条件,是最具优势的潜在资源和未来振兴舟山经济的推进力和新的增长极。1987年4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将沈家门、定海、老塘山三个港区合并为一港,统称“舟山港”。1987年4月,老塘山一期1.5万吨级公用码头建设工程竣工,舟山港从此拥有第一座万吨级公用深水码头。此后数年间,老塘山二期、三期、五期等工程的1.5万~15万吨级码头相继建成投产,开启舟山港大宗货物水水中转、江海联运的港口物流新进程。随后数年,万吨级、10万吨级和20万吨级码头泊位逐年增多,千吨级码头泊位星罗棋布。至1990年底,舟山港已建成主要港区8个、作业区21个,拥有码头泊位15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码头2座;万吨级锚泊浮筒3座;3000吨级码头9座;1000吨级码头13座;500吨级以上码头56座。各港区年货物吞吐量,200万吨以上有定海港区;50万~100万吨的有六横港区;20万~50万吨有金塘港区、高亭港区及桃花岛和朱家尖港埠;10万~20万吨的有泗礁港区、岑港和大洋港埠;1万~10万吨有西码头、枸杞、虾峙、长峙、秀山、衢山、佛渡、蚂蚁岛和东沙等港埠。1997年10月6日,省人民政府、交通部批复同意《舟山港总体布局规划》,舟山港成为拥有定海、沈家门、老塘山、高亭、衢山、泗礁、绿华山、洋山共8个港区的中国沿海主要港口。
随后,一批重大业主港口项目纷纷落户舟山港。1988年7月,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选址岙山港建设石油中转和储运基地。1998年11月,嵊泗宝钢马迹山矿砂中转基地开工建设。2002年,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在舟山港洋山港区开工建设。2003年11月,册子岛原油中转基地一期项目开工建设。2005年6月23日,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舟山六横煤炭中转码头工程项目和浙江六横发电厂工程动工建设。2010年6月,舟山武港矿石码头工程正式动工,2012年11月,正式投入运营。其间,舟山世纪太平洋化工有限公司浙江舟山液体化工品中转基地项目、中海油(和邦)化工品码头与储运项目、浙江天禄能源有限公司8万吨/年丙烯工程配套码头工程等重大业主港口项目,均相继建成运营。
1999年,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从1990年281万吨猛增至2082万吨,跃居全国沿海港口第9位,跻身中国沿海十大港口行列。
2004年,交通部规划研究院编制的《舟山港总体规划》。2006年1月,启用“宁波—舟山港”名称,境内港口岸线等战略性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开发。2009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7亿吨,超过上海港(5亿吨)。2005年5月,定海金塘大浦口集装箱港区开工建设,2010年7月25日投产运行。该港区拥有5个现代化集装箱泊位,年吞吐能力达到250万标箱,成为撬动或进一步提高宁波—舟山港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舟甬地区,乃至整个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点。
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批复舟山港口岸5个港区扩大开放,新增开放面积109平方千米,包括高亭、定海、老塘山、沈家门和泗礁港区,直接涉及长白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中远船务、世纪太平洋化工、长宏国际、马迹山二期等17个重大项目。
2014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浙江调研时指出,建立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并将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定位为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发展的一个战略支点。中共舟山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把抓好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列为新区“一号工程”。同年10月,南京军区批复同意舟山港口岸沈家门、六横、泗礁港区扩大开放水陆域范围及进出港航道,宁波—舟山港第二条大型船舶进出港航道条帚门航道正式对外开放。
2015年5月13日,省政府宣布成立宁波舟山港管委会工作组,10月29日,宁波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标志着宁波舟山港实现了以资产为纽带的实质性一体化,宁波、舟山两港从此合二为一。2014年,宁波港和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达到87346万吨,在全球所有港口中,名列第一,世界第一大港梦想成真。下一步,宁波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目标是将宁波港、舟山港、嘉兴港、台州港和温州港五大港口公司进行大整合,统一运营,朝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更大规模’的东方大港”的目标迈进,发展前景灿烂辉煌。
2016年11月23日,舟山港域口岸扩大开放范围,通过了国家验收组验收。彼时,舟山港域口岸马岙、六横两个港区扩大开放水陆域面积约42.85平方千米。验收组由海关总署、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会同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质检总局、军委联合参谋部等部委组成。
至2020年底,舟山港域已建成一批超大型、专业化、开放式、高效率的深水泊位和物流园区。目前,舟山市拥有包括鼠浪湖40万吨铁矿石、实华45万吨原油、外钓30万吨级油品、新奥15万总吨LNG码头等在内的万吨级以上泊位84个,码头总通过能力4.96亿吨。至今已建成了一批全球最高等级专业化码头集群,港口枢纽功能全面增强。同时,建成了蛇移门40万吨进港航道、黄泽山30万吨级进港航道、条帚门15万吨级航道等一批高等级航道,进出港公共航道通航里程1476千米。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1990年底,舟山境内有329国道舟山境内段27.54千米;省道2条,计36.79千米;县道48条,计446.02千米;乡道68条,计182.46千米;专用道46条,计150.19千米。公路密度62.49千米/百平方千米,名列全省前茅。唯公路大多属等外线,线型较差的占公路总数77.84%,高级、次高级路面占22.16%。通车里程796.66千米。
1991年至2020年,舟山境内公路建设实施“八五”至“十三五”建设规划。1991年12月,境内329国道线二级公路(二车道)全线竣工通车。1995年12月,329国道境内段鸭蛋山至晓峰岭隧道西“兴舟大道”改建为一级公路四车道。1996年12月开工新建普陀平阳浦至东港段,1999年2月通车,全线建成。2004年12月,329国道舟山段改道,新建定海白泉至沈家门一级公路,2006年1月完工。
2007年5月,岱山—舟山疏港公路江南大桥开工建设,2008年4月30日,舟山北向疏港公路开工建设。
2009年12月25日,舟山跨海大桥通车,连接舟山—宁波镇海段跨海线路,列入国家高速公路网杭州湾地区环线高速公路联络线甬舟高速,首次突破并改写舟山公路史上没有高速公路里程的历史。
2003年,舟山正式启动乡村康庄工程,境内乡村低等级公路提升改造由此起步。工程一启动,舟山市政府多次召开动员大会,专门成立“康庄工程”领导小组,组织了以交通局局长为领导的“康庄办”,设专职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舟山公路部门把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确立为加快渔农村群众致富步伐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带领全市人民吹响公路建设向渔农村进军号角。2005年,舟山市成为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公路等级公路通村率、路面硬化率均达100%的“双百”目标的城市之一。
自2017年始,舟山交通在建设“四好农村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把当地文化和民风民俗原生态移植到路边,融沿线的美丽乡村、民居民宿、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集通达安全、舒适美化、健身休闲于一体,打造具有海岛地域特色的“美丽公路”,催生海岛“美丽经济”发展。2017年定海长南公路通车。
自2018年始,舟山市实施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三年(2018—2020)计划。8月15日,舟山市人民政府召开建设“四好农村路”专题会议,贯彻落实全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的具体行动,按照“一条示范线就是一条旅游线”的农村公路的建设思路,把美丽港湾、美丽田园、美丽村庄、美丽城镇串点成线,面上泼墨、线上细描、点上绣花,勾画出全域海岛大花园的壮丽图景。2019年,展茅至东港美丽公路通车。以及普陀以生态、环保、观光为理念打造了桃花岛环岛公路、大青山环岛公路、香莲至乌石塘公路、虾峙镇等“最美”海岛公路。岱山建造全市首条生态旅游彩色公路——黄嘴山至燕窝山公路。2020年2月,定海开工建设五山生态旅游带——东海云廊,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
舟山市还依托山海资源,坚持“水陆并举、彰显特色”的基本原则,多措并举,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建好“四好海岛公路”和“四好海岛水路”两个体系,为加快海岛渔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切实保障。三年来,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投资75亿元以上,创建15个“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91千米(含建设通自然村公路、断头路30千米,提升改造准四级及以上的低等级公路70千米,新改建通乡镇、景区等公路91千米),实施路面维修238千米,安防工程111千米,改造危桥病隧7座,创建“美丽航线”7条,改成普通公路服务站16个,港湾式停靠站150个,更新农村客运车辆92辆,建设改造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200个,全面推进“蓝色岛链”体系建设,建设改造陆岛交通码头泊位81个,提升改造渡口16个,新建(更新)客渡船舶33艘。新船舶、新场站提升岛际出行再添幸福感。至2020年底,舟山市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684.0324千米,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87%。除偏远小岛外,通乡(镇)公路均已达三级以上公路、3A级景区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较大自然村均已通等级公路,省级特色小镇均已通一级公路,建制村农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全市有条件的建制村已实现村村通客车。
如今,舟山市定海区、普陀区、嵊泗县已经成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021年,定海区又成功获“全省万里美丽经济走廊示范县”荣誉。全市农村路建设成果凸显。
铺下的是路,连接的是心,通达的是富。“四好农村路”建设是见效最快,获得感最直观的一项民生工程,让曾经的偏僻山村小道为通途,缩短了舟山乡镇海岛村与外界的时空距离,生动诠释了“修一条路、活一处景、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创新实践。当下不断延伸的“四好农村路”,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自然山海画,一张张宏伟的乡村振兴图。“一路风景,一路画”,现在一条条美丽的“四好农村路”犹如一道特色鲜明的“经济走廊”,一举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让舟山的农村更强、农民更富、乡村更美。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境内公路建设围绕构建立体交通框架,畅通路网通道,提高通达能力,超前谋划,公路发展进入大手笔、大投入、大发展时期。
至2020年,舟山境内公路,“一环一横六纵”的骨干道路网络成型。其中,“一环”为环岛快速路,主要服务城市对外客货运交通;“一横”为中部快速通道,主要服务对外客运交通;“六纵”分别为双小线、定马线、231省道、临长路—临北线、临螺线,承担本岛南北向交通联系。全市公路网已基本形成内畅外达、互联互通的新格局。
回顾1991—2020年短短三十年间,舟山交通部门通过“树标杆”,以支撑舟山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导向,制定符合舟山发展要求和特色的公路网络发展目标策略。“补短板”,围绕国家战略,剖析现状及趋势,合理规划布局公路设施,对外、对内补齐公路发展短板。“走前列”,学习借鉴外地先进发达地区建设美丽公路品牌,构建符合舟山的公路路网,全面提升千岛城市综合竞争力。
城乡公交一体化 舟山境内本岛公交始于1988年9月26日,此时,定海道头至沈家门半升洞区间客运班线改建成1路公交线。始发定海金海饭店,经三官堂至沈家门半升洞,沿线设25个站点。1991年2月5日,又开通公交线2条,一条为鸭蛋山轮渡码头至沈家门天丰楼,沿线设21个站点。另一条为原地委党校(城北水库下)至环南新村公交线,沿线设9个站点。1993年4月8日,成立定海公交公司。是年,先后开通1路、2路、3路、4路、5路、6路公交线。1996年8月,调整公交线8条。2002年3月,1路、2路、5路公交线更名为31路、32路、35路。2005年2月21日,为方便市民去市行政中心办事,新开通37路公交线,始发点舟山港务码头,终点舟山第一小学。2007年1月,34路、36路更名为“游2”“游3”,成为定海城区环城游公交线。
2005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通知精神,结合舟山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定海、普陀城区范围扩大,现代化公交车投运,舟山原有的陆上客运企业架构已不适应,2007年6月,经市政府同意,在舟山市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基础上筹建成立舟山市港城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并试运营。自翌年1月始,舟山市港城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正式运作。公司为一级法人,下设舟山港城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定海城区区域)、第二分公司(三组团区域及定海农村区域)、第三分公司(普陀区域)。公司成立始有公交车辆329辆,其中一分公司92辆,二分公司134辆,三分公司103辆。2008年3月13日,舟山港城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公交第二分公司析分为第二、第五分公司。第二分公司,经营定海—新城—沈家门“三组团区域”(市政府城市规划确定)客运线路。第五分公司,经营定海至各乡镇公交线。同时,新开辟69路(以白泉为中心辐射周边村镇)、旅游6号(鸭蛋山至蜈蚣峙快速公交)、68路(檀东颐景园至册子)3条公交线路。定海28路、26路、31路、37路夜间末班车调整为21时至21时30分。2008年4月30日,普陀城区营运的最后一条有人售票9路公交车线(全线计16辆公交车)改为无人售票。
2009年,舟山市人民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进舟山本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实施意见的通知》,加快了舟山本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步伐,打造方便、快捷、联动、高效的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着手整合城乡公共交通资源,形成连接城乡、连通城区、布局合理、经营规范、安全便捷、服务优质、方便出行的公共客运网络,提出2010年前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100%的目标。
2012年11月20日,市港城公交公司成建制从市汽运公司划转分设,独立运作,经营舟山本岛公交线。
2013年4月,舟山首条快速公交(BRT)1号线动工兴建,项目历时6个月,10月1日上午7时半前后,正式开通运营。
2013年7月19日,舟山市港城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更名为“舟山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自同年起,舟山公交坚持发展绿色公交、智慧公交、平安公交、惠民公交。相继引进气电混合公交车和油电混合公交车,投入37路、21路、89路、51路等公交线路。同年,批量引入清洁能源车(主要是LNG天然气公交车),分布于快速公交一号线、1路、2路、3路、8路、33路、34路、37路、51路、53路、55路、58路、68路、游2路、游3路等多条公交线路。自2017年起,纯电动车相继投入使用,该车具有节能、环保、无污染、噪声小、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维修成本低等优点。
自2016年始,舟山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全面推进公交智能化建设。1月20日,公司成立公交智能调度中心,各运营分公司成立智能调度室,实现公交运营调度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
2020年,全市持续推进清洁能源公交车更新投放力度,不断提升公交车辆新度系数,全年完成103辆清洁能源公交车上牌并投入运营,至年底,全市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达到80%以上。
至2020年底,本市先后实现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公交“纯电动化、一票制、移动支付、IC卡”四个全覆盖。
至今,随着本市公共交通供给能力改善,服务品质提升,公交出行的吸引力和魅力值也随之不断提升。绿色公交、智慧公交、平安公交、惠民公交;方便、快捷、联动、高效的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已基本实现。
水上客运 “抬头见海,出门坐船”,是舟山人民世代出行的真实写照和唯一选择。1991年初,舟山境内沿海(省际、市际)有水上客运航线21条,计2526.8海里,旅客运输量556万人次,周转量38331万人公里(不含乡镇渡运量)。常规客轮有“南湖”“浙江815”“海星”“梅岑”轮等9艘,定期往来上海、福建马尾、宁波、温州、镇海、衢山、泗礁、六横、沈家门等港。乡镇渡口(含渡埠)85处,渡船125艘。客滚船渡口航线仅有鸭蛋山—白峰1条渡运线,客滚船为“舟渡1”“舟渡2”轮。1991年1月,舟山市第一海运公司“银洲湖”豪华高速双体客轮开通定海—上海芦潮港航线,首开舟山群岛至大陆水上高速客轮营运先河。1995年3月27日,定海西码头至上海金山客滚船航线开通,由“金龙号”车客渡轮运营。舟山境内担负岛际水上客运任务的乡镇客渡船,于1996—2004年,集中进行3次较大规模的乡镇客渡船钢质化改造。至2004年,老旧钢质和木质渡船全部退出水上客运市场。至1997年底,舟山尚有跨省沿海客运航线9条,客船14艘,8603客位,35车位,外省投入3艘,1254客位,40车位,其中高速客船2艘754客位。2005年12月10日,东海大桥通车后,定海西码头至上海金山客滚船航线转抵小洋山码头,车辆和乘客上岸后经东海大桥至上海南浦大桥处。2007年2月24日,定海—上海(吴淞口)海上客运航线停航。2009年12月26日,舟山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一座座大桥建成通车,旅客纷纷“弃海登陆”,客流锐减,舟山跨省(市)多条沿海客运航线逐步萎缩,相继停航撤销。
同时,舟山境域内随着旅客需求的提高,本着“快速、便捷、舒适、安全”的原则,境内通往主要经济岛屿的水上运力结构提速调整,向高速(准高速)迈进。普通客渡船营运的航线陆续被高速(准高速)客船替代。
与水上客运相配套的陆岛交通码头设施日臻完善。自2018年始,舟山市在原有陆岛交通码头基础上,根据省交通运输厅“十三五”规划要求“万人以上岛屿通车渡,三千人以上岛屿一岛两码头,乡建制岛全部通渡,住人岛屿有交通码头”的目标。结合舟山实际,因地制宜,实施“新区陆岛交通码头专项提升计划”,计划4年内建设,提升40余座陆岛交通码头。在满足码头实用性和安全性要求的同时,突出“一岛一特色”的理念,更加重视码头景观设计和配套设施整体形象,进一步展示海岛特色,提升码头品位,使之成为景中景。至“十三五”末,舟山市率先在全省实现100人以上岛屿陆岛交通码头全覆盖、1000人以上岛屿一岛两码头、3000人以上岛屿滚装码头全覆盖的目标。
至2020年底,舟山境内有客滚船航线8条,客滚船12艘,年渡运量216.5万人次,渡运车辆102.8万辆次。乡镇渡口16处,渡埠3处,乡镇客渡船10艘,年渡运量172.2万人次。舟山境内主要经济岛屿之间水上客运全部实现高速化、客滚化。
水上货运 “靠海吃海”,海上货运业历来是舟山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舟山境内货运船舶吨位小(500吨以下),种类单一(散货船),航线短(沪、甬、温为主)。1990年,国家交通部一度采取“有路大家行车,有水大家行船”的开放政策,吸引社会方方面面买船经营运输业,此后,个体、联户货运船舶陆续涌现,沿海运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1992年,浙江省海运公司舟山分公司(现为舟山第一海运有限公司)购入舟山市首艘二手万吨级杂货轮“浙舟718”轮(6383总吨,3574净吨,10403载重吨),标志着境内船舶结构开始转型,朝大型化方向趋势发展。至1994年,全市万吨级货运船舶已达3艘,全市货运船舶也基本上实现钢质化。货运航线直达国内各大港口,并及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
1995年,舟山航运业已形成国营、集体、民营(股份制)及个体联户的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形式和基本格局。此后,航运业经历长达5年的萧条期,企业亏损严重。自1999年始,航运企业陆续转制重组,转制后民营经济体成为舟山航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全市首次拥有集装箱船1艘,300标箱,2900千瓦,危险品船达110艘,149852载重吨,76171千瓦。
2002年,舟山实施“水运强市”战略,市人民政府先后连续出台多项扶持航运业发展政策,以及国内水运市场转暖,航运业复苏,呈现迅猛回升势头,涌现出德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舟山中昌海运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优强航运企业。运力结构持续朝“大型化、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船型也从普通散装货轮,逐步升级更新为油轮、化学品船、集装箱船等专业化大吨位船舶,万吨级以上船舶逐年增多。国内航线遍及全国沿海各大港口及长江下游一带。国外航线至日本、巴拿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2005年,全市航运业单船平均载重吨达1559吨。2009年,全市拥有普通货船1146艘,2533952载重吨,782039千瓦;集装箱船达到17艘,7817标箱,53166千瓦;危险品船336艘,701477载重吨,230719千瓦。
2012年底,全市有水路货运企业250家,其中普货企业156家、危险品企业94家,营运船舶1689艘,505.72万载重吨。其中,普通货船1041艘,363.097万载重吨;油船413艘,109.3341万载重吨;化学品船81艘,20.3079万载重吨;集装箱船舶17艘,11.6880万载重吨。港口货物周转量2509485.29万吨公里。彼时舟山航运企业运力规模跃居浙江省第二位,航运业成为舟山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各类水路货运企业280家,包括普货企业178家、成品油企业78家、化学品企业24家。共有各类货运船舶1567艘/790万吨,较上年底增加20万吨。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5.7亿吨,比上年增长6.62%。
综合交通建设 2017年4月1日,中共舟山市委、舟山市人民政府印发《舟山群岛新区交通大会战实施方案(2017—2021)》,舟山市拉开综合交通大会战序幕。建设目标通过一年攻坚打基础、三年行动出成效、五年会战大变样,打造多元、立体、无缝、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补齐短板,拉高标杆,实现从交通末端—交通节点—海上交通枢纽的华丽转身。
此后,舟山市以综合交通大会战为平台,掀起了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在规划体系、项目建设、惠民服务、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2019年“十一”前夕,舟山跨海大桥的“新翼”——富翅门大桥顺利通车,并无缝对接东西快速路,由此改写舟山交通速度和城市空间格局,跨入本岛“半小时交通圈”时代。东西快速路集本岛主干线、城市快速路、旅游交通路、景区景观路、最美入城路、经济带动路等多功能于一体,串联了本岛主要交通道路,形成“鱼骨刺”状路网结构,获评当年“群众最满意民生工程”,极大提升了舟山的交通格局和对外形象,支撑起新区未来的发展。2019年6月,舟山本岛海天大道全面提升改造工程启动,9月底,全线通车。该大道是连接本岛定海、新城、普陀三组团的舟山本岛城市第一大道,是游客进出舟山,展示海上花园城市形象的重要迎宾走廊。动工兴建舟山本岛滨海大道始于2015年,2020年5月28日通车。该大道沿舟山本岛南部海岸线,贯通定海、新城、普陀的一条“城市滨海长廊”,沿线融合海、岛、山、港、路、船、厂、房等特色,打造成为一条生态化、景观化、品牌化大道。
至2020年底交通大会战开展以来,舟山市综合交通建设,已建成了鱼山大桥、富翅门大桥、东西快速路、526国道秀山大桥、新城大桥复线等一大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其中舟岱大桥、海天大道、南部景观公路等项目先后建成。尤其是2016年开工建设的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已于2021年底全线贯通。通车后将与舟山跨海大桥相连,组成世界上最长的连岛高速公路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海桥梁群。未来,还将作为舟山本岛至上海北向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舟山北接上海,融入杭州湾大湾区、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交通圈、经济圈、生活圈奠定坚实基础。
舟山交通人新时代不忘初心,新征程砥砺前行,紧紧抓住并用好战略机遇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总要求,以实干践行人民交通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以担当诠释新时代奋斗精神,持续奋斗、久久为功,努力绘就舟山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
2020年12月22日,作为一条承载百万舟山人的新梦想的世界级工程——甬舟铁路宣布开工建设。“忆昔日长龙跨海,看今朝逐梦高铁”,舟山开始了历史上第二次交通革命。甬舟铁路建成后,舟山到宁波的通行时间,从原来的1.5小时缩短至26分钟,舟山到杭州的通行时间将由3.5小时缩短至77分钟。铁路建成通车不仅会成为大陆与舟山间最为便捷的客运通道,还将有力推动沿海地区旅游业发展,实现宁波舟山一体化、同城化,服务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至年末,综合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68.5亿元,投资量进入历史最高位。一座座桥、一条条路见证着海岛发展的巨变,见证着幸福指数的攀升;一个个码头、站场书写着交通为民的情怀,寄托着经济发展的梦想。这些年舟山市的交通建设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提升了幸福感和获得感,更为舟山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交通强市 在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海岛风景线征途中,2020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打好“综合交通大会战”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的实施意见》,7月2日,在新城举行的交通强市建设暨综合交通推进会上,中共舟山市委、市政府发出建设交通强市动员令。此后,舟山市全力推进建设多元交通强市步伐,至2020年底,一个崭新的海岛交通强市正款款而来。
全面实施“美丽公路、美丽站场、美丽码头”等工程,近两年,亮化提升隧道40座,建设提升陆岛交通码头47个泊位,更新改造客渡运船舶66艘。
舟山普陀山机场改扩建项目新建国内航站楼于2018年8月投入运行;国际航站楼2020年全面竣工,迈入国际空港之列。
2018—2020年,舟山市港口枢纽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建成码头泊位72个,总量达到318个。鼠浪湖铁矿石中转码头2个30万吨泊位完成改扩建后,40万吨级世界最大吨位散货船靠泊实现常态化;黄泽山石油中转储运项目一期工程配套码头投入营运,进一步提升了油品吞吐储运能力;鱼山岛,15个大小配套码头为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原料、产品、辅料等进出运输提供有力保障。此外,全国首艘江海直达船投入营运,首条至安徽粮食江海直达航线开通,铁矿石全程物流、粮食江海铁联运等物流新模式加快形成,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升级为国家首批物流信息平台。2019年,舟山港域货物吞吐量达到5.35亿吨,占据宁波舟山港吞吐量近一半。
在交通会战的第四年,舟山市安排77个重点攻坚项目——
进一步稳定交通基础建设投资和规模,全力推进宁波舟山港主通道、526国道改建工程、舟山南部景观公路等29个续建项目;
以新建宁波至舟山铁路为“一号工程”集中资源和力量,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2020年12月22日,市委市政府在定海区册子岛举行甬舟铁路开工仪式;
新开工千岛路、国省道路面、陆岛交通码头提升改造等41个项目;
提前谋划,扎实做好甬舟高速公路复线金塘至大沙段工程、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等7个项目的前期工作。
目前,交通会战重点攻坚项目正稳步推进。
三十年栉风沐雨,三十年砥砺奋进,三十年破蛹化蝶。回眸舟山交通三十年的奋斗路,舟山交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先行官”定位,激情创业,拼搏赶超,肩负“干在实处无止境,走在前列谋新篇”的使命,以实干践行人民交通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以担当诠释新时代奋斗精神,持续奋斗、久久为功,不断提升海岛花园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进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全面完善海岛交通网络,为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海岛花园城市和现代海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努力绘就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
从舟楫、轮渡、大桥、空港到高铁,舟山人心中的“交通梦”已实现和即将实现;舟山充分利用深水条件、战略区位、航线通道、港城锚地等优势,建设一批超大型、专业化、开放式、高效率的深水泊位和物流园区,提升大宗商品储运中转能力目标已取得显著成果,现在舟山港以蓬勃之姿,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回望过去三十年,舟山交通人上下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创新突破,“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高歌猛进三十年。
“奋斗新征程,建功新时代”,2021年,舟山交通“十四五”规划已实施,《舟山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50)》已出台。按照建设舟山交通强市新要求,加快构建布局科学、生态友好、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并以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通达、快捷、经济、安全”的现代化大交通;构建对外交通快速化、城际交通多样化、市内交通便捷化、多维衔接无缝化、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的“内联外畅”海陆空立体综合体系,把舟山打造成“面向全球的海上开放门户、长三角区域的综合交通枢纽、彰显蓝色魅力的海岛花园城市和现代海洋城市”。踔厉奋发正当时,同舟奋楫再扬帆,让交通建设成果更多更好地为广大百姓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