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二章
航标

航标,指供船舶定位、导航或者用于其他专用目的助航设施标志,包括视觉航标、无线电导航设施和音响航标。

至2020年底,舟山海域现仍使用有16座灯塔和248个灯桩、122座灯浮及各式立标。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的花鸟山灯塔,系中国最早的近代灯塔之一,有“远东第一灯塔”之称。在现有16座灯塔中,有百年历史的灯塔共10座,分别为白节山灯塔、太平山(曾名裂表嘴、大鹏山)灯塔、洛迦山灯塔、东亭山(外洋鞍岛)灯塔、鱼腥脑岛灯塔、小龟山(小板山)灯塔、下三星灯塔、半洋屿(半洋山、半洋礁)灯塔、唐脑山灯塔、花鸟山灯塔。此外,大菜花山灯塔也有近百年的历史。

大戢山灯塔 位于嵊泗大戢山顶部,北纬30°48′37″,东经120°10′16″。清同治八年(1869)由英国把持的上海海关总税务司海务科建造。灯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白色圆形,塔身高12.9米,灯高海拔84米,白光,连闪2次,周期10秒,射程20海里。有无线电指向标作远距离导航,使用频率300.5千周/秒,波长998.3米,调幅音频900周/秒,有效射程100海里,呼号PP2次30秒。有雾笛,雾天每70秒钟鸣笛1次,笛声长3秒。

凡南来船舶经白节峡或唐脑山后,东来船舶经花鸟山后,皆取道大戢山灯塔入长江口至上海港或上行各港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大戢山灯塔被毁,1958年重建,1994年又在原址上重建,现属宁波航标处管理。

西鹤嘴灯塔 位于岱山县长涂港的北口西鹤嘴上,西鹤嘴灯塔附近水域是船只进出长涂港的必经水域,如遇大风或雨、雾、黑夜,常有船在此触礁。清同治十年(1871),邑人金品山曾在西鹤嘴建灯塔,后慈领法师重建西鹤嘴灯塔。后人为纪念慈领,在其搭茅篷处建传灯庵。西鹤嘴灯塔1957年改为灯桩,称天灯山灯桩。1967年8月,增设太阳能装置,白色多角形砖砌屋顶三角铁架,高9.1米。灯质闪白2秒,灯高44米,射程8海里。

太平山灯塔 位于金塘岛大鹏山西北角,与蟹浦、伏龙山隔海遥对。北纬30°04′59.5″,东经121°49′16.1″。为沪甬航线船舶进入甬江导航。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大鹏岛商人杨希栋禀报定海官厅立案,并择购大鹏山西北角建造灯塔,所需经费向南北号木船捐募。该塔砖垒结构,外饰石灰,呈圆柱形,高约10米,直径1.7米,顶端四周围有玻璃,中间为固定亮台,以煤油灯作为光源。晴天时,3~4海里过往船舶均能望见。1933年,杨希栋之子杨圣波秉父亲遗志,斥资万余元重建。由方氏设计监建,当年5月竣工。塔身用水泥改筑,圆柱形,高8.9米,塔底直径3.18米,内设铸铁旋梯迂回可达顶端。灯塔高出海拔87米,光源改为汽油灯,光线增强。同时新建西式洋房3间,为管塔人居留之所。是宁波港至上海诸港的链路标之一。

太平山灯塔图

1927年10月,改装成无人看守的电石气闪光灯,置白塔之上,全塔高出高潮水面以上280尺。每 秒闪放白光1次,即明时历 秒,灭时历 秒。晴天10海里内可见。1956年增装雾笛。雾天,每90秒鸣笛3次,70年代废。80年代初,以氙光灯为光源。1985年10月,通岸电,接通三相380V岸电作光源。1986年11月1日,100瓦氙灯改为美国进口灯器FA-251,12V/3A,光白色,三闪,周期9秒3闪(0.3+1.2+0.3+1.2+0.3+5.7),射程10海里。1990年8月,灯源为美国进口PRB-46灯器,射程16海里。

1933年灯塔改建,经费由杨圣波独立负担。至1947年10月,无力维修,国民政府海关机务科机师史瑞昌随“流星”号航标船实地调查,接管该塔,归浙海关管辖。1950年5月,由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上海区海务办事处管理。1953年7月,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有关部门管理。1956年增设气雾号,1976年雾号终止使用。1983年元月1日,由上海航道局航标测量处接管,上海航道局镇海航标区管理。1990年改用英国PRB-46灯器。1977年,守塔人员抢救江苏省启东县失火机帆船,救出船员9人。直属政治处为倪忠贤等3人各荣记三等功1次。2005年,太平山灯塔进行自动化改造,由于老灯塔无法安装新型灯器,在附近新建一座钢结构灯塔,老灯塔完成使命,新灯塔采用太阳能电源。翌年1月,改为无人看守灯塔,装有人主备自动转换系统,并通过七里峙灯塔对其瞭望观察。2007年改用美国TRB-400灯器。9月因无人看守,灯塔设施被盗,影响助航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2008年夏,又重新配设灯塔管理员3人。2010年,灯塔归属宁波航标处镇海航标站管理。太平山灯塔是沪甬航线上的重要助航标志。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菜花山灯塔 定海册子乡册北社区西堠门北口,大菜花山东北坡上。北纬30°07′0.5″,东经121°51′48.0″。昼夜识别西堠门的重要导标,为驶经灰鳖洋的船舶导航。始建于1927年。灯塔建在水泥平顶屋上,无塔身,屋顶式灯塔。砖砌,玻璃窗内置煤油灯为光源,长夜不灭。1948年前后,煤油灯为乙炔灯头,光线增强。1979年改建为独立塔身,白色定形石垒筑,圆锥形,内置螺旋形石阶梯。塔高10.65米。灯笼系虎蹲山灯塔之旧物(该灯塔建北仑港时拆除)。四等镜机,灯高海拔33米,射程13海里。1986年11月20日,220V直流白炽灯改为美国进口灯器FA-251,12V/3A。置有备用灯,射程3海里。1988年,灯质仍为白色,周期3秒(0.3+2.7)。置有备用灯,白色定光,射程3海里。2000年后,灯源由220V直流白炽灯易为美国进口APRB-288旋转灯器,射程增至16海里。2004年6月,改为无人看守,平时按规范巡检。后因无人看守,灯塔设施屡次被盗,影响助航设施的正常工作。2008年夏,恢复为有人值守灯塔。

原塔象山县东门岛人任筱和、任筱甫(孚)兄弟俩募建。修建、管理由兄任筱和主持,向上海港海关争取灯油给养及劝募资金,由其弟为之。任筱和过世后,任筱甫独力难支,灯塔捐献国家,1936年,由上海港海关接管。1951年,由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上海区海务办事处管理。1953年7月,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有关部门管理。20世纪70年代末,海军舟山基地航保处改建屋顶式灯塔为独立塔身并改善灯器。自1983年元月1日起,由上海航道局航标测量处接管。上海航道局镇海航标区管理。2010年,改归宁波航标处镇海航标站管理。

菜花山灯塔系舟山海域国际航道西航路的重要助航标志,是船舶昼夜识别西堠门特征的目标。历年为引导船舶安全通过激流汹涌的西堠门航道起到重要作用。

洛迦山灯塔 位于舟山市普陀区境内的洛迦山上(北纬29°58′28.5″,东经122°26′52.6″),与其西北向的佛教圣地普陀山隔海相望。洛迦山岛面积0.36平方千米,侧视洛迦山,似一大佛仰卧洋面。岛上有庵堂数处,相传为观世音菩萨修行之地,佛教徒有“不到洛伽就不算朝完普陀”之说。每年登洛迦山的香游客超过20余万人次。庵堂与灯塔之间仅有5分钟路程,常有香游客到灯塔处观海赏景。灯塔用地面积1198平方米,塔身为石砌圆形,最大底径2.7米,外涂红白相间横纹,上置八角形灯笼。灯塔塔基高海拔40米,塔身高6.7米,建筑面积290平方米,灯质为“闪(3)红、白9秒”,射程为红光7.5海里,白光1.5海里。指示东岩及西北两危礁避险,白色孤光指示西南方向危礁。

灯塔始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民国2年(1913)、民国20年(1931)和抗日战争时期三次对灯光进行改造。光源始为煤油灯,后改用乙炔灯。舟山解放后灯塔实行军管。1980年移交上海航道局。自1985年起采用柴油发电机组提供电源。灯器原为牛眼透镜,1986年引进英国产PRB-46灯器,2007年4月12日,更换为美国产TRB-400灯器。现由上海海事局宁波航标处定海航标站管理。洛迦山灯塔与东亭山灯塔(外洋鞍岛灯塔)成链,与船礁灯桩呼应,是船舶进出白沙水道(伊斯兰水道)、普沈水道、莲花洋、普陀山和沈家门港区的重要助航标志。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外洋鞍岛灯塔 又名东亭山灯塔,位于舟山岛沈家门东偏南15.6海里的东亭山顶端(东经122°35′33.4″,北纬29°51′53.2″)。外洋鞍岛又名东亭山,岛呈圆形,面积0.033平方千米,海拔49米,岛岩崎岖,居洋鞍渔场中心。灯塔为白色钢制圆塔,塔高9米,灯高55米,灯质为闪白10秒,射程约20海里。灯塔始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落成前一年,便有一盏临时灯点亮,借利航行,1937年改建。建塔初期,灯器使用英国造四等镜机。光源始为煤油灯,后改用乙炔灯,续改用柴油发电机组提供电光源。舟山解放后,由交通部管理。1953年实行军管。1982年底,由海军长涂水警区移交镇海航标区。1988年改装英国产PRB-24灯器,灯质为“闪白10秒”。1997年,实施无人化改造,采用太阳能电源,塔身防腐处理,安装主副灯转换系统,建有直升机停机坪。1999年,安装遥测子站,实行遥测管理。现由上海海事局宁波航标处定海航标站管理。

2017年,灯塔区内附属设施、设备进行一次大的维修更新,如对电瓶间及生活区和南北200米道路进行维修更新,电瓶间还新安装避雷设施;灯塔区内整体线路进行更新,灯塔南北两扇外门更换,新做太阳能架子900瓦10块。

外洋鞍岛灯塔是舟山海域国际航道东航路上的干线航标,地理位置显要,也是南北及外洋大、中型船舶进入虾峙门航道,进出宁波—舟山港的重要助航标志。2013年3月5日,外洋鞍岛灯塔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鱼腥脑岛灯塔 位于舟山群岛西部火山列岛西端的鱼腥脑岛之巅(东经121°51′35.4″,北纬30°20′49.3″),东距岱山县鱼山岛约6海里。鱼腥脑岛呈等边三角形。塔身为成型块石砌筑成圆锥形,外涂黑色漆料。灯笼为钢质圆形,塔径2.2米,灯塔10.10米,灯高27米,灯质“闪(2)白20秒”,射程15海里。备用灯:定向白色,射程8海里。雾笛:雾天每90秒鸣两次(鸣2秒,停5秒,鸣2秒,停81秒,已停用)。

灯塔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英国驻上海海务科赫特建造。光源始为煤油灯。1903年改双芯灯头,1910年改35厘米白炽纱灯头。民国4年(1915)交华人管理。民国34年(1945)重修。解放后,1953年,海军长涂水警区司令部航保科接管。1973年10月,改交流500瓦220伏聚光灯泡。1983年,移交镇海航标区岱山航标站,有人值守。1994年11月,改1000瓦220伏金属卤化物灯泡。2003年2月,安装灯塔避雷设施。2004年,改无人值守灯塔,塔高10米,灯高27米,射程15海里,灯器能源为太阳能(TRB-400型灯器),实行遥测监控,安装有雷达应答装器。备有灯定向白色,射程8海里,遇雾天,雾笛每90秒鸣两次。光源设备系旋转牛眼透镜,500瓦排丝白炽灯泡,直径500毫米。导航区:火山列岛。灯塔东、南各自1登陆点,有1条1.8米宽块石水泥路。建有机房、生活用房,现仍无人值守。上海海事局宁波航标处岱山航标站管理。

鱼腥脑岛灯塔处于舟山海域国际航道西航路上,是中国南方诸港往来长江口常用航线上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周边约15海里内无其他航标导航,更凸显其在舟山海域国际航道西航路上的作用和地位。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龟山灯塔 也称小板灯塔。位于岱山境内大长涂岛东小板岛附近小龟山岛上(东经122°35′29.9″,北纬30°12′42″)。小龟山因形似海龟得名。灯塔为黑色铸铁圆锥形塔身,钢质灯笼。塔高11米,底径3.4米,灯高75米。现用美国产APRB-252灯器。灯质“闪(2)白10秒”,射程18海里。灯塔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英国驻上海海务科建造,有机房等附属建筑8幢,500余平方米,初置三等旋转明灭灯。光绪十九年(1893)至二十一年(1895)曾试用棉花火药雾炮,因效果不佳终止。宣统三年(1911)设置气压雾笛。民国11年(1922)8月受飓风袭击,雾笛、灯器纱罩被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灯塔曾被日军炸毁。民国36年(1947)重建复用。1953年,海军长涂水警区航保科接管。1983年,移交镇海航标区岱山航标站。1984年6月,修灯笼。1986年2月,安装PRB-46灯器。1988年2月,改灯质。1995年6月,安装卫星接收天线。1996年7月,安装集群无线电话。2000年12月19日,安装雷达应答器,对围墙、房屋进行改建。2001年4月,改为无人值守灯塔。灯塔能源改用太阳能电源。2002年11月,改装APRB-252灯器。灯塔东引小板门航线,北与下三星灯塔、南与东亭山灯塔相接成链,是舟山海域国际航道东航路和中航路中段的交汇指示与口门显著标识,对引导船舶进出长江口和洋山港区的助航作用明显。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三星灯塔 位于岱山鼠浪湖岛以东约3.2海里的下三星岛圆上(东经122°31′36″,北纬30°25′42″),是太平洋西岸第二大灯塔。塔身为白色钢板铸钉圆柱形塔,钢板旋梯。塔高7.9米,灯高63米,灯质为“闪(3)白20秒”,射程20里。同址建有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雷达站。灯塔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英国驻上海海务科建造设标,翌年竣工。塔身原为钢质圆形结构,外涂白色,上置四等联闪灯,烛力初为2万支,后增为4万支。民国16年(1927)1月,灯塔曾遭海盗洗劫,管理员被打伤。1952年,海军长涂水警区航保科接管。1983年,移交镇海航标处岱山航标站。1984年,修建宿舍水池等辅助建筑设施。1989年,灯塔改由电子旋转机驱动灯器旋转,安装295型柴油发电机组3台。1993年,交通部拨专款165万元对灯塔全面改建,新建钢筋混凝土塔身,外贴白色劈离砖,塔高26.7米,灯高83.7米,及新建机房、输电系统和修建道路、码头等项目。翌年4月竣工。改建工程完成。1995年,安装使用1000瓦金属卤化学物,代替原220伏/500瓦白炽灯泡。1996年,安装电动旋转机,代替原电子旋转机。2005年,建造AIS台,是年投入使用。下三星岛陆域面积0.07平方千米,灯塔南北各有一个登岛点,北面有一条石路,南面有1.6米宽水泥路。下三星灯塔向南、向西北与小龟山灯塔和白节山灯塔呼应成链,引导船舶安全出入小板门航线,是舟山海域国际航道东航路和中航路中段的重要助航标志之一。下三星灯塔现由上海海事局宁波航标处岱山航标站管理。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节山灯塔 位于嵊泗马关白节山岛南端(东经122°25′13.2″,北纬30°36′54.8″)。灯塔四周围墙均涂白色,塔身涂一截白一截红。灯塔总建筑面积180.98平方米,其中灯塔占地面积9.07平方米,塔身为铁架混凝土结构,塔身高14.3米,灯高海拔75米。光源原以煤油为燃料后改为柴油机发电灯光,灯器为牛眼式透镜,灯质为红白两色,每60秒交换发光一次,亮度500瓦,射程22海里。清光绪九年(1883),英国人把持的上海海关总税务司海务科建造。灯塔建成初使用三等红白二色替光灯,光源为煤油灯。烛力8000支。宣统二年(1910)烛力增至3.2万支。民国5年(1916)光源改为纱罩500只白炽灯,用“宁波老八匹”供电(110伏30安培5000瓦)。民国16年(1927)灯塔交华籍职员管理。民国18年(1929)换成水银浮槽和轴承盘镜机。镜机每隔一小时人力摇动上弦。塔房原安装雾炮2门,雾天每隔2分钟发炮1次,以声导航。民国26年(1937)被侵华日军占领,拆除雾炮。民国34年(1945)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接管。民国35年(1946)重建。1950年,嵊泗解放,灯塔由交通部管理。1969年,移交海军航保部。1974年8月,改用两缸柴油发电机组(285型柴油机组)各2台供电,改直流为交流电源,灯器为220伏/500瓦白炽灯泡。1980年,海军航保部移交上海航道局管理。1989年,灯塔上弦镜机改为马达驱动的电子旋转机。1994年11月,改装英国产二头换泡机和1000瓦卤素灯1套,原电子旋转机更换为FCEOD-40型机械式旋转机。2006年,采用太阳能电源。灯塔现由上海海事局宁波航标处嵊泗航标站管理。1987年,白节山灯塔班被交通部评为双文明先进班组,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七五”模范集体。原灯塔主任叶中央先后被授予全国最佳灯塔工、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受到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褒奖接见。白节山灯塔是船舶自上海或长江口经白节峡往来南方港口及东南亚各国港口的主要导航设施,是舟山海域国际航道中航路的重要助航标志之一。

2013年3月5日,白节山灯塔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洋礁灯塔 原称半洋山灯塔。位于嵊泗马关白节峡西北口中央半洋礁(原称半洋山)岛顶部(东经122°22′28.5″,北纬30°38′14″)。灯塔占地14.2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1平方米。白节峡西北口半洋韭附近潮流急,并有涡流,因而塔为白节峡水道的重要导航标志。半洋山灯塔属定型块石砌圆形石塔。塔身为黑色石砌圆塔(圆柱形),钢质灯笼直径2.5米。塔高9.8米,灯高19米,有白色防护墙,日间目标明显。光源原为煤油灯,1932年改用电石灯,后又改用柴油发电机组提供电光源。自1979年始,采用太阳能电源。灯器为西班牙产BBA-500旋转灯器。灯质为“闪自3秒”,射程14海里。备用灯白色定光,射程8海里。灯塔由英国人赫特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原系将大沽口外曹妃甸灯塔拆卸改建于此。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侵占。民国36年(1947)国民政府修建为混凝土结构。1950年,嵊泗解放,由交通部管理。1969年,海军航保部接管,1975年重建为石塔。1980年,移交上海航道局。1996年,改为无人值守灯塔,安装雷达应答器,信号为莫尔斯“M”二长划“——”,作用距离5~6海里。灯塔现由上海海事局宁波航标处嵊泗航标站管理。2013年3月5日,半洋礁灯塔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脑山灯塔 位于崎岖列岛西端,嵊泗大洋山以西约6海里的唐脑山岛上(东经121°58′03″,北纬30°35′46″)。灯塔坐东朝西,灯塔基座占地25平方米,塔身为白色圆形混凝土,瓷砖贴面。塔高22.35米,灯高40.6米。灯器为FA-251,灯质为“闪(3)白10秒”,射程15海里。灯笼为圆形钢质,直径3米,装雷达应答器。光源原为煤油灯,后改为柴油发电机组提供电光源。自1979年始,采用太阳能电源,另备柴油发电机一台。灯塔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英国把持的上海海关总税务司海务科建造。唐脑山岛呈狭长形西北至东南走向,面积约0.032平方千米。据史料载,唐脑山灯塔曾称“有灯无塔”。早年,灯器架在平房顶上。1990年,建起半圆形碉堡式二层楼房一幢,灯器仍安装在屋顶上。1996年灯塔实施无人值守改造,在原址重建,方有现灯塔。唐脑山灯塔北距大戢山灯塔17海里,南距鱼腥脑灯塔16海里,是沪甬航线上船舶重要导航标志,是舟山海域国际航道西航路的重要助航标志之一。2013年3月5日,唐脑山灯塔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鸟山灯塔 位于长江口外,舟山群岛最北部之马鞍列岛北端的花鸟山岛西北角山嘴上(东经122°40′20.5″,北纬30°51′39.70″)。灯塔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塔身为白色砖砌圆柱形。塔高16.47米,灯高海拔89米,下部为白色,混凝土砖石结构;上部为黑色,材料主要是铁板。灯塔内部分四层楼面。塔顶铜铸圆顶,装有风向标。顶层巨大玻璃为墙体,内装光源。聚光灯安装在灯塔顶层中央,采用2千瓦卤素灯,周围置四面透镜和旋转机组,透镜直径1.84米,每分钟旋转一圈,使聚光灯同时射出四道光线,射程24海里。1927年,增添WB-2型无线电指向标,灯塔周边建有2座无线电铁塔,装有E形天线,提供的无线电远距导航方式每15分钟向船舶呼号一次,报告船舶所在经纬度。雾天时灯塔还提供近距离声波导航,每80秒连续鸣笛2次,每次声长1.5秒,声音传播范围4海里以内,是中国传音最远的气雾喇叭,当地俗称“老黄牛”叫。灯塔是集视觉航标、音响航标、无线电航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基站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助航设施,史称“远东第一灯塔”。灯塔下一层有外置廊台,可凭栏远眺。灯塔周围有无线电铁塔、发电房、机房、仓库、宿舍、码头等附属设施,建筑总面积850平方米,建筑和装饰均属欧式风格。

花鸟山灯塔

花鸟山灯塔始建于同治九年(1870),时系由英国把持的上海海关总税务司海务科筹设灯塔计划中首批建造的灯塔之一。初建工程由英国出资,从上海招来劳工建造。始建灯器为“旋转镜机,每一分钟旋转一周,且用四芯灯头,燃以植物油,燃力三万八千枝”,英国人管理。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灯器改燃煤油,设置“十二加仑压油灯,并配以六芯灯头,烛力增为四万五千枝”。宣统二年(1910)设置试验海底电雾钟,“将电钟置于岛旁海底,而以海底电线策动使之发声”,后因实际效果不佳,于民国2年(1913)撤除。

民国5年(1916)灯塔扩建,“复改置头等镜机,旋转于水银浮槽之上,并装置煤气灯头,配以五十五公厘白炽纱罩,每十五秒钟闪光一次,烛力增至五十万枝”。民国12年(1923),灯塔设置头等地雅风低音雾笛一具,听程5~10海里。民国18年(1929年),动工增设英国产无线电指向标,民国19年(1930),建成投入使用,信号为电码“XNS”,接收距离100海里,时为中国沿海第一座无线电指向标。民国32年(1943),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期间,灯塔被日军侵占,时国民政府曾派飞机轰炸,灯塔损伤轻微。民国34年(1945),日本投降后,由民国政府接管。

解放后,灯塔自1950年起由中国海军航保部接收管理。20世纪60年代初,灯塔设高音雾笛,听程2~5海里。1980年,移交上海航道局,灯塔光源更新为3000瓦长弧氙灯。1988年8月,安装新航机1台,新老航机配组。是年9月25日,无线电指向标恢复工作。是年12月安装电旋机。1989年12月,灯塔输油工程完成,结束人工挑油上灯塔的历史。1993年,无线电指向标新安装22米高铁塔2座。现由上海海事局宁波航标处管理。

花鸟山灯塔地处中国沿海航线和长江航线交汇点,东临公海,是上海港、洋山港区、宁波、舟山等港口往来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其他远洋国际航线上不可或缺的导航设施,地位显著。花鸟山灯塔集中体现19世纪末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标科技水平,是中国沿海数百座灯塔中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设备最先进、历史最悠久的一座灯塔,在世界航标界位居前列。1997年,花鸟山灯塔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被国际航标协会(IALA)列为世界历史文物灯塔。2001年6月,花鸟山灯塔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被国家邮政局列入《中国历史文物灯塔》特种邮票发行。2013年3月5日,该灯塔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舟山海域的10座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灯塔,分别为白节山灯塔、鱼腥脑岛灯塔、洛迦山灯塔、花鸟山灯塔、东亭山(外洋鞍)灯塔、下三星灯塔、小龟山(小板山)灯塔、太平山(大鹏山)灯塔、唐脑山灯塔及半洋礁灯塔。

海礁灯塔 位于嵊泗岛正东方向约36海里,中国领海最东端的一个基点(东经123°08′35.4″,北纬30°44′06.7″)。混凝土浇筑,圆柱形状,灯身高12.5米,白色,顶标红色(闪白6秒),塔身镶嵌中国海事标徽及中国海事局海礁灯塔红色文字。海礁灯塔名称的由来是那里有一座礁石,名称“海礁”,海礁由3座礁群组成,面积4000平方米,海拔高度50米。1977年1月1日,航标部门在海礁主礁顶架设为航海服务的航标灯桩,灯光射程仅4海里。1991年,对灯桩进行改建,灯光射程达到10海里,首次安装雷达应答器,无人值守。属宁波航标处嵊泗航标站管理。1996年5月15日,我国政府发布领海基点声明,其中公布首批东海区域5个领海基点。2007年,交通部海事部门下达项目,要求完成主要领海基点的航标改造,使领海基点的航标灯光射程达到15海里以上,航标的助航设施功能完备。2007年4月11日,上海海事局镇海航标处在完成了两兄弟屿领海基点灯塔改造基础上,历经两个多月努力,于7月8日又一次完成领海基点海礁灯塔的改建,是日20时30分,正式对外重新发光,射程16海里。

七里峙灯塔 亦称七里屿灯塔,位于甬江口外约2海里半的七里屿山顶。北纬30°0′2.1″,东经121°45′34.3″。为进出甬江口的船舶导航。清同治四年(1865),浙海关税务司与宁绍道台协同建造。初用普通油灯为光源,置于玻璃窗内,另置铜锣发雾警信号。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建成高17英尺砖木结构白色塔楼,装置由外国购入的五等镜机,灯质白色,烛力130瓦。照射海平面以上123英尺(37.5米),无云天气能见度9海里。翌年,铜锣改置五[百重]船用雾钟。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置明灭相间镜机,烛力增至200瓦。民国9年(1920),雾钟改用雾炮。民国14年重新建造,所有屋宇均砖砌造,基础用混凝土浇制,砖砌塔身,白色,八角锥形,边缘阶梯及回廊门户均石料砌成,内置铸钢旋梯。塔高27.4英尺(8.35米),灯高海拔123英尺。民国21年(1932),易为电石瓦斯灯头,每5秒钟自动闪光一次,烛力增至600瓦,射程12海里。20世纪60年代初,人民海军设置TBW型美国中波发射台作为船舶无线电侧向仪校差台,“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灯塔光源为长江日月牌JQ1000U,285型直流发电机2台,约每周充电一次,供管塔人生活用电。1988年11月12日,100瓦氙灯改为美国进口灯器FA-251,12V/3A,灯质白色,周期5秒(0.8+4.2)。置有备用灯,白色定光,射程3海里。

灯塔初由英人管理,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后,由国人管理。抗日战争前由浙海关管理,战后归上海港海关管理。1950年9月后,由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上海区海务办事处管理。1953年7月,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有关部门管理。自1983年元月1日起,由上海航道局航标测量处接管,上海航道局镇海航标区管理。1995年底拆旧建新,新灯塔于1997年1月建成并交付使用,塔高25.5米,灯高51.7米,闪白5秒,射程18海里。塔底八角形,每边边长2.1米,从塔底层到灯笼有内旋水泥楼梯,灯笼直径3.0米,使用西班牙产FGA-300旋转灯器,并改气雾号为电雾号,90秒发4声,听程约3.5海里。2010年,归属宁波航标处镇海航标站管理。

洋小猫灯塔 又名小洋猫灯塔,位于峙头东面洋小猫岛山上,地理坐标:北纬29°53′4.1″,东经122°09′01.4″,1952年人民海军建造莜洋梅灯桩,为南来北往船舶助航。1995年6~8月,改建成洋小猫灯塔,白色六角柱形混凝土瓷砖贴面,采用美国进口ML-300灯器,灯高(距海平面)49.8米,塔身高10.9米,灯质为白色闪(2)10秒,射程15海里。 x9libz4SWttISZGTzh8mC2pAUyoWOuvtlwJuX74ln161Xj+HvF4xTDLbA4l77/r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