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和杏是我国的本土水果,但长期以来,由于育种技术落后,我国的李、杏市场几乎被国外引进的“黑布林”“金太阳”等品种占据。打破这一被动局面的,是辽宁省果树研究所国家级李杏资源圃培育的新一代李、杏品种。“国丰”“国馨”“国色天香”“国之鲜”……果树研究所自主培育的新一代李、杏系列品种都以“国”字命名,这是“果树人”表达家国情怀的方式。
“国”字头李、杏系列新品种突破重围有一番故事,也是一群“果树人”服务“三农”、科技报国的故事。
种质资源就是种子基因,堪称“农业芯片”,是培育新品种的材料,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李、杏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挖掘和利用,对保障生态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具有战略意义。
辽宁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国家级李杏资源圃位于辽东湾畔的熊岳古镇,在李、杏种质资源研究与育种利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里保存着来自全世界的李、杏种质资源1600余份,是我国唯一保存李、杏资源的专业圃,也是世界上保存李、杏资源份数最多、最具多样性的资源圃,被誉为世界最大的李、杏田间基因库,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李、杏研究创新和品种创制提供了重要材料。
国家级李杏种质资源圃
丰富的李、杏种质资源,是辽宁省果树研究所两代科研人员努力的结果。稀有的基因资源往往分布于乡野山间,这些地方交通不便,人迹罕至。为了考察、收集更多的珍稀、濒危、特异李、杏种质资源,走“最远的路”成了科研人员的必修课。农业有严格的生产周期,收集工作就是与时间赛跑,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天不亮出发,“伸手不见五指”才收工是常态。就是这样,两代人接力奔跑了半个世纪,才有了现在李杏种质资源圃的规模。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刘威生是果树所的第一位硕士。1991年,这位刚刚从黄土高原上走出的“憨哥哥”,怀抱着科技报国、服务“三农”的初心,扎根在熊岳小镇。2000年,刘威生成为辽宁农科院果树所李杏课题组的组长,立志要带领团队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优质李、杏,为我国李、杏园艺化种植、产业规模化发展作出贡献。
当时我国李、杏种植规模超过5000万亩,在西北部地区,种植的都是本土李、杏品种,这些品种味道很好,适应性也强,但成熟后果肉较软,不方便保存和运输,外观不鲜,稳产性不好,在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在东部沿海地区,“黑布林”李、“金太阳”杏等国外品种逐渐成为主栽品种,其普遍特征是个头大、果肉较硬、耐贮运、着色好、丰产稳产性好,但存在鲜食品质欠佳、抗病性差等明显缺点,亦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缺少优质当家李、杏品种这一“卡脖子”问题,刘威生带领团队,梳理本土品种和国外品种特性规律,理清果肉软化机理,发掘决定果肉硬度的基因,研制促使杂交种子快速成苗的方法,创制树苗特定种植方式、整形修剪等妙招……在对李、杏种质资源精准评价的基础上,挑选出适应性强、风味浓郁的本土品种,与国外引进的李、杏品种结成各种组合,进行杂交试验。
俗话说“十年树木”,果树育种要经历漫长的阶段。历经20余年的不懈努力,刘威生和他的团队共配制李、杏杂交组合152个,获得杂交苗9440余株,成功选育出9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并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新一代李、杏品种,集“父母”的优点于一身,个头大、颜色艳丽、风味浓郁,并且果肉较硬,便于储存和运输,货架期从原本的一周延长到了一个月,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
以“国馨”李、“国色天香”李、“国之鲜”杏、“国丰”杏为代表的“国”字头的中国李、杏终于突出了重围,闯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
李、杏生性“乐山”,不占平肥地,耐干旱,耐寒冷,不惧风沙,在生态脆弱地区尤显其旺盛的生命力。
辽西北的北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00~200毫米,降水量与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区相当,在省果树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这里的800亩荒山秃岭种植了刘威生团队培育的“国之鲜”杏,不毛之地变身杏林花海,春天有“杏花节”,夏天有采摘节,“杏府生态庄园”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当地的种植户说:“好管理,卖价高,‘国之鲜’杏子的收入是一般果树的5~10倍。”葫芦岛兴城市药王乡李子种植户杜丙艳在给果研所的感谢信中说:“四年间,家里的百亩山坡梯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果园,李、杏产业已成为兴城市特色农业产业。”
在四川攀枝花海拔1800米以上的彝族聚居区,刘威生团队的杏成为当地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大法宝。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安顺,刘威生团队的“国峰”李已覆盖了逾万亩荒山。重庆市巫山县委曾专门派人到辽宁果研所,邀请刘威生等人去巫山县协助规划、指导当地脆李产业的发展,在辽宁果研所的指导下,巫山脆李成了当地的“摇钱树”和“致富果”。
30多年来,刘威生和他的团队一路拼搏、一路逐梦,将忠诚与梦想绽放在李、杏枝头。如今,已年近花甲的刘威生仍在为李、杏种质资源研究与育种利用到处奔忙,以刘威生为代表的辽宁农业科学家的拳拳报国之心,就如同李、杏枝头的累累硕果那样红、那样艳……
(作者系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仁果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