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锦受海洋、湿地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构成了滨海湿地复合的生态系统,为生产优质、生态的稻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金秋十月,也正是河蟹的育肥期。在“稻蟹共生”的田里,稻香蟹肥,一片片水稻随风飘舞,稻穗金黄饱满,河蟹在田地里爬行。
在盘锦绕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里,农工们动作娴熟地将提前放置好的网具逐一从水中捞起,鲜活体壮的河蟹经过分拣、装箱,销往全国各地。多年来,一批具有示范性意义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落地见效,“绕阳模式”便是其中一种。所谓“绕阳模式”,是在稻田养蟹的基础上,升级改造了“大格田,一字沟”。
2016年,示范区借鉴南方池塘的环沟养蟹技术,对稻田进行改造,两三条田合为一体,形成一大格。原来的上下水线被四周更宽更深的环沟取代,环沟水满沟深,不仅可以养更多河蟹,还实现了与经济收益更高的红螯螯虾等水产品种的套养。大格田相较于传统小格田更加适合机械化播种,也更利于水稻提质增量。在传统的水稻种植田间,除去原有的小堤埂、上下水线,将一亩一格的小格田平整为20亩一格的大格田。同时,将蟹苗置于一字沟中,提前入水,成熟时的河蟹可多脱壳1~2次。这种稻渔综合种养创新模式不仅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方便田间管理,而且可以实现鱼虾蟹类的提前放养,使稻渔产量和质量均得到较大提升。
稻蟹共生田地
稻蟹混养,螃蟹会大量吃地里的害虫,这样大大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而河蟹的粪便排泄物是非常好的天然肥料,对于水稻来说非常有益。稻蟹共生,形成一条完整的生物链,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也为生产优质生态稻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看来,“大格田一字沟”模式通过采用立体养殖、生态防虫防病、低碳环保、绿色生态等方法,能够生产出药食同源、健康、优质的霜落大米和河蟹等鱼虾蟹稻产品,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优质的健康食品,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盘锦地区大米河蟹的品牌价值。
2023年,示范区投放红螯螯虾8万尾、蟹苗500万只,并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瓦氏雅罗鱼、红螯螯虾、河蟹套养增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现了鱼、虾、蟹、稻共生,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各类水产品产量也比往年有所提高。产品上市以来,供不应求。仅中秋节期间,公司就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红螯螯虾3000公斤、河蟹12.5吨。
目前,示范区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民共同吃上了“产业饭”,在乡村振兴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红利。示范区还设立了辽宁盘山稻渔科技小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淡水研究中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省淡水院等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今后将深入开展让“米更香、蟹更肥”的创新实践。
碱地生,蟹田长,
一季稻,四季香,
盘锦大米,香飘万里!
曾经的东北“北大荒”成为如今的“米粮仓”。一幅“鱼虾蟹稻,立体养殖,低碳环保,绿色生态”的美丽画卷在盘锦稻田间徐徐展开……
(作者系辽宁省政协委员,盘锦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