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世界古生物化石发现大国和研究强国,辽宁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被称为“世界级化石宝库”。在辽宁,有这样一群人,为了让收藏在古生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他们不光想办法让观众走进博物馆,还将古生物化石、展板装进大篷车,将博物馆搬进田间地头、学校社区,在传播古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将科学的种子传播到千家万户——他们就是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的科学工作者。
坐落于沈阳师范大学校园内的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是由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和沈阳师范大学共建的我国规模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自开馆之日起,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就致力于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家精神。多年来,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开展了科普惠民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的“三进”工程,送展览、建合作、惠大众,为基层百姓送去一场场古生物科学盛宴。
让神秘的古生物走进校园,让同学们了解生命起源与演化的故事,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扎根,这一直是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的科学工作者的心愿。2013年4月,博物馆第一次走进沈阳市和平区河北二校,开启了科普进校园的进程。十多年来,从最开始给一个班级带去展览、讲座,到如今给上千名师生科普古生物学知识,博物馆利用古生物科研优势和学科特点,已将科学知识送进近百所学校,内容涵盖地质学、古生物学、博物馆学等多门类学科,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精神,增强报效祖国、服务国家的本领。
化石展览进校园
传授地质学与古生物学、化石保护知识,展出珍贵的古植物、古鱼类、恐龙化石标本,展览鲜活的恐龙、鸟类、古人类复原模型,放映科普电影《会飞的恐龙》……每到一所学校,博物馆就为学生们上一堂科普课,办一场专题展,赠送一套科普图书,放映一场有趣的科普电影。生动的课程内容、丰富的现场展览,将学生带入神秘的古生物世界,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了建立科普长效机制,博物馆还与99所中小学校建立科普合作关系,成为推动科普工作的有效载体。
在沈阳牡丹社区,有一个“恐龙学院”,展示博物馆珍藏的辽宁地区精品化石,介绍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带领学生制作菊石化石模型,了解神奇的远古世界……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举办的“恐龙学院”将公益性课外体验活动带进了社区,深受社区居民特别是小朋友的欢迎。
2013年起,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就开展了“解决群众一公里,科普教育零距离”科普进社区工程,使公共文化服务扎根群众。社区活动大多定在周末,博物馆员工利用休息时间,自费租借大客车,携带珍贵的化石标本、宣传展板、宣传册、展示模型来到社区,一些老教授也积极参与其中,将化石保护、生命演化等知识传递给大众。十年来,博物馆已深入25个社区,通过送展览、开讲座、做交流,为社区居民送去知识,深受群众欢迎。
从2015年起,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开展“文化振兴乡村,科普精准扶贫”科普进乡村工程,用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战。
“科普大篷车”载着专业科普团队与志愿者队伍,带着馆藏精品化石、化石展板和科普图书,深入学校,为乡村的学生送去科普知识;深入田间地头,与乡镇干部和村民面对面交流,将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矿石开采、文创产品开发、文物鉴别等方面的知识带给村民。目前,博物馆的“科普大篷车”已深入丹东大梨树、抚顺新宾等7个城市的12个乡村开展科普扶贫,大大丰富了当地村民和孩子的文化生活。
十年科普路,星火遍辽宁。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的“科普惠民‘三进’工程”,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的需求。2022年,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的“科普惠民‘三进’工程”系列科普教育活动项目成功入选“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未来,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的科学工作者将继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不断开展各类科普活动,不仅让文物在博物馆内绽放光彩,还要让文物和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被更多人知晓,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助力辽宁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
(作者系辽宁省政协委员,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