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9年8月20日,雷锋来到辽阳弓长岭铁矿焦化厂工作;1960年1月8日,雷锋从辽阳走向军营。这短短142天里,雷锋在辽阳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在辽阳,既有雷锋的工友,又有雷锋的战友,还有雷锋的义弟;在辽阳,每个人都能讲出一段雷锋的故事,每个人都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作为弓长岭人,我有幸参与了辽阳雷锋纪念馆的建设工作,亲历了这座以“工人雷锋”为特色的纪念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与蜕变。2003年3月4日,在雷锋工作过的铁山脚下、汤河岸边,一座承载着辽阳人珍贵记忆的雷锋纪念馆正式建成。2009年,纪念馆搬迁至弓长岭区雷锋街1号,2012年进行大规模改扩建,正式定名为“辽阳雷锋纪念馆”,成为面积11580平方米、馆藏文物3000余件的现代化展馆。
辽阳雷锋纪念馆
文物从零开始征集,史料从头开始挖掘。20年前,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在老一辈人的带动下,我们一群心怀理想、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踏上了收集“雷锋记忆”的探寻之旅。几经周折,李世家、李钦荣、陈日东、李维信、易秀珍、吕学广……这些曾经与雷锋有关的人陆续被寻访到,他们主动向我们讲起雷锋的故事,大家心向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将对雷锋的全部思念寄托于共同为之努力的建馆事业当中。
雷锋的棉被、雷锋的工具箱、雷锋的入伍鉴定、雷锋写下入伍誓言的黑板……一件件雷锋文物相继成为辽阳雷锋纪念馆的珍藏,更多的雷锋故事也不断为世人所了解。
李维信,雷锋当年在弓长岭铁矿焦化厂的同班组工友,他不仅在工作上紧跟雷锋的脚步,在生活上也十分关心雷锋。因为雷锋是南方人,对北方的寒冷气候不是很适应,李维信就把自己的压脚被送给雷锋盖。雷锋离开弓长岭后,李维信十分想念雷锋,除了这床压脚被,还有雷锋打井时用过的安全带、电石灯等工具,他都一直精心保管,当听说要筹建雷锋纪念馆时,他激动地把这些珍贵的“宝贝”捐给了纪念馆。
李维信生前经常步行到雷锋纪念馆筹建办公室,仿佛来到这里就是“回到了家”。后来,雷锋纪念馆建好了,在离纪念馆不远处矗立了一座雷锋石雕像,每逢下雪时,李维信都会自己拖着扫把走很远的路过来扫雕像周围的雪。望着雪中的老人,我感受到了一份最深沉的执念、最朴素的情怀。李维信曾说“一事当前,雷锋会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至今想起,仍不禁动容。
还有一位雷锋工友叫石惠卿,当年他的家里比较困难,雷锋就把自己的棉袄送给他,这令石惠卿十分感动,这件棉袄也一直留在他的身边。后来,在捐赠这件棉袄时,年近八旬的石惠卿说:“我总算盼到了这一天,这是我多少年的一个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20年间,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每到学雷锋纪念日和重要时间节点,这些雷锋故事的亲历者都会来到纪念馆,其实他们才是建好纪念馆的最大功臣。这群“雷锋人”不仅将雷锋遗物带到了纪念馆,更是将雷锋精神永远铸造在纪念馆。
以雷锋精神建馆,用雷锋精神育人。雷锋身上那种“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向善”的价值追求深深影响着我和我的同事们,激励着我们肩负起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光荣使命。我们与时俱进,完善服务功能,设立青年文明岗、巾帼志愿服务点,设置党员宣誓区、学习书屋、雷锋剧场、雷锋主题邮局,为参观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步伐,推进网上展馆建设,将传统实体展览搬到线上,推出云展览、云直播,让更多人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在“云端”致敬雷锋。我们用文艺形式让雷锋故事更可亲可感,创作情景剧《雷锋在弓长岭》,运用舞蹈、快板、话剧、小合唱等形式,再现了雷锋在弓长岭期间的感人事迹。我们创造性地推出“看一次雷锋展览、读一遍雷锋日记、唱一首雷锋歌曲、看一场红色电影、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的观展线路,让参观者沉浸式体验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
“我们要像雷锋叔叔那样,以钉子般的挤劲和钻劲,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新时代的雷锋式好少年!”在辽阳雷锋纪念馆,小讲解员饱含深情的演讲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
在辽阳,在雷锋精神的滋润下成长进步、奋发有为的又何止可爱的孩子们?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行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网络,雷锋精神“八进活动”正成为辽阳市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鲜明注脚,每个辽阳人都像雷锋一样温暖着这座城,用心建设着这座城。
守正创新担使命,奋发有为促振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将不断擦亮奋斗底色,立足自身岗位,讲好“工人雷锋”故事,用雷锋精神凝聚起辽阳振兴发展的“同心圆”,让雷锋精神成为文明辽阳最亮丽的底色!
(作者系辽宁省政协委员,辽阳雷锋纪念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