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辽之河 故事多

王殿武

河流是人类文明之母。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都因大河而生。辽河之于辽宁,如同长江、黄河之于中国,是哺育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母亲河”。

自然之河

辽宁因辽河而得名,“六山一水三分田,西部丘陵东部山,七大江河入海流,中部沿海有平原”,沿边沿海、河海交融、山川锦绣、四季分明,是中国唯一拥有农耕、游牧、渔猎与海洋文明等四种文明的省份。

辽河是中国的七大江河之一,也是沟通东北与中原的重要水道。辽河有两个源头,西源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芝瑞镇马架子村的白岔山,东源东辽河发源于吉林省东南部吉林哈达岭,两源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福德店汇合,始称辽河。

辽河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四省(自治区),全长1383千米,在辽宁省盘锦市注入渤海。与长江、黄河并列的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直根系,“玉出红山,礼行天下”把中华民族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第一朵花绽放地、第一只鸟飞起地、红山文化发祥地、三燕辽金兴盛地、大清王朝发源地、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这些光荣与梦想,见证了辽河畔的光辉历史,也预见了辽河畔必将有着光明的未来!

生态之河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了“江河战略”,在2017年元旦新年贺词中发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的号令。

辽宁省从2008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系统开展了生态治理河湖的生动实践。通过实施“辽河治理攻坚战”“大浑太(大辽河、浑河、太子河)治理歼灭战”和“凌河治理阻击战”三大战役,全面消除了劣五类水质,辽河率先摘掉了“三河三湖”重度污染帽子。

2022年底,全省市、县污水处理率及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均达到9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5%,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8.7%,216个国家的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7%,86个县级以上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辽河流域水质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通过先后实施河流滩区生态封育等措施,生物多样性日益恢复,水质环境与生态环境明显好转,2022年全省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6.58%,辽河干流千里生态长廊全线贯通,来辽河口栖息的斑海豹逐年增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体验场景持续显现。沈阳七星湿地公园、锦州东湖森林公园、朝阳大凌河风景区、本溪关门山水利风景区等成效显著,水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历史性成效。

2022年8月,辽宁省入选全国首批省级水网先导区,“辽河口国家公园”成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之一。

幸福之河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2022年8月在锦州小凌河东湖森林公园考察时指出,要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明显提升老百姓获得感,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刻。

未来,我们要全面落实“江河战略”,全力推进河湖治理保护提质增效,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持久水安澜。高质量推进河湖防洪提升工程,严格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动真碰硬开展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整治,确保河湖安澜、人员安全、社会安定。优质水资源。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用水”,持续实施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牢靠优质用水保障。健康水生态。统筹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保障河湖生态流量,让越来越多的河流重现生机,复苏健康生命。宜居水环境。实施河流断面水质问题零报告制度,确保重点河流断面水质“保优消劣”行动取得扎实成效。逐步完善水质—排污口—污染源响应联动机制,以美丽河湖、美丽乡村促进美丽辽宁建设。先进水文化。开展河湖健康评价,打造智慧河湖,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建设辽河博物馆,将辽河丰富、独特、深厚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现和传播,讲好辽河故事,传承辽河文明。

小凌河东湖森林公园鸟瞰

让辽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成为辽宁振兴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让辽河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作者系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 pvjckjoOI9aUWao96cASAJWxnrxazNglwWeUJPrm8iGXIKkiUQU6ThVHdNBzeMV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