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认为文字只有刻在不朽之物上,才能永远留存下去,所谓“纸寿千年,金石永年”。鄞州籍著名学者、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马衡在其《中国金石学概要》中称:“金石者,往古人类之遗文,或一切有意识之作品,赖金石或其他物质以直接流传至于今日者,皆是也。”“凡甲骨刻辞、彝器款识、碑版铭志及一切金石、竹木、砖瓦等之有文字者,皆遗文也。”阐述了金石对人类文明传承的巨大贡献。这其中,最常见和大宗的当属刻文的金属器物,以及山林间的摩崖石刻和由石料打磨而成的碑刻。
金石文物一直被视为记录史料的重要载体,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多维度的珍贵信息,并集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堪称刻在金石上的百科全书。鄞州历史悠远绵长,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置县史。一代代鄞州人民在此繁衍生息,耕作劳动,建设着美好的家园,创造着沧海桑田的奇迹。金石镌刻着鄞地先人的生产生活印迹,无论是古代的青铜器、石刻碑碣,还是近代的碑刻、墓志,它们真实地记载着历史,保留着史料,展示着书迹,宣扬着文明。每一件金石,承载着鄞州自历史走来的坚实脚步,告诉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
这些存于民间、立于田野、藏于库房的各类金石,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一座值得深挖的文化宝藏。鄞州区政协一直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自2005年成立地方文献整理委员会以来,拓展新时代政协文史工作新领域,已相继整理出版了一批文献史料。在此过程中,既利用了现有金石进行证史补史,同时也感到由于缺乏全面调查、系统整理,一些金石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尤其是散落于乡村、山野的碑刻遗存,鲜为人知,部分面临风雨或人为损毁,甚至湮没消失。全面梳理鄞州区的金石资源,留存独特的金石文献,弘扬优秀金石文化,成为非常有意义和迫切需要去做的事情。
《鄞州金石录》突破了以往相关专著只是部分选录或一地收录的局限,普查整理者对鄞州区814.2平方公里土地上201个行政村、198个社区、7个城镇居委会全面实地踏勘调查,对全区金石资源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展示。全书共收录自战国到1949年现存鄞州境内的金石600余件(套),其中有战国时期的《“王”字青铜矛》,列入全国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阿育王寺唐代《常住田碑》,宋代大文豪苏轼所撰并书写、参与设计刊立的阿育王寺《宸奎阁碑铭》,清顺治帝、雍正帝亲书的天童寺五块《御碑》,已知书坛泰斗沙孟海书写年代最早的碑刻《开通鄞大咸乡金山山道捐款碑》。这些种类广泛、内容丰盈的金石资源,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信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充分彰显崇学重教、尚德从善、开明通达、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是鄞州作为闻名遐迩的工商强区和“厚德义乡”“海丝之乡”“书法之乡”等的有力明证。可以说,这部金石学著作的编纂出版,将为鄞州乃至更广范围的文化遗产留存、保护、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和认识鄞州,更加清晰地看到鄞州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此,谨向为《鄞州金石录》的编纂和出版付出辛勤努力的各位专家和学者,以及参与金石收集保护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鄞州金石录》既为鄞州人民建立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也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开了全新的历史视角。金石鸣响,文字发声。让我们携手推动续藏保护、学术研究、活化利用,进一步促进文化繁荣,为高质量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首善之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鄞州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是为序。
2024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