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甲辰之岁,万象更新。武乡热土上,乘新时代之春风,政治、经济、文化一体推进,正所谓政通人和,百业俱兴。

自古以来,莫不盛世修书,藉以兴文化俗。今有《武乡文化集成》之问世,摘精选要,撷英荟萃,乃国内县域文化系统整理出版之巨创,亦寻祖根,追文脉,固根基,增强文化自信之壮举,可庆可贺也!

文化之兴,缘于地理;或曰据于地理,乃出人文。

太行逶迤,上党巍巍,雄视华北,俯控中原,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元人熊戴歌咏曰:“天下多名山,太行居第一。泽潞伯仲间,上党天下脊。屹立界中原,形势控南北。”武乡踞上党北缘,乃千年名邦,抗战圣地。其东有板山竦立,如长城蜿蜒;其中有漳河流金,泽润乡里;其西则俯视晋中,藏风聚气。此土此境,古有商周遗物,有石勒要寨,有寺院林立,绵绵不绝,而民风俭啬,勤于耕读,崇尚勇武,远近闻名。清代乾隆《武乡县志》“风俗篇”云:“武乡之为县,在万山中,金玉珠贝无所产,商贾舟车不至,民安于畎亩、诵读,无逐末游食、猎取富贵之人。”“其民质而不瞢,其俗俭而不猥。”此乃武乡传统文化之概要,民风之底色,文化渊源之所自。追溯千余年传统文化,不亦绵长醇厚乎!

帝制灭而共和兴,社稷衰而危亡存,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奋起斗争。武乡籍共产党人、革命先驱李逸三、史怀璧、武三友等,建立中共武乡县委员会,组织“五抗”,风起云涌,艰险曲折,板山漳河间,闪耀赤色曙光。全面抗战始,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九师师部开进武乡,先后驻武乡王家峪、砖壁诸地,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杨尚昆等在此指挥抗战,武乡乃成太行根据地之重镇。长乐村战斗,歼寇两千;百团大战,威震敌胆。柳沟设兵工厂,肇始军火生产,装备抗日武装;抗大、鲁艺,学校遍及山乡僻壤,培植红色基因。武乡儿女,慷慨参军,牺牲何止千万;家乡父老,纳鞋交粮,自愿支援前线;太行奶娘,忘我取义,哺育革命后代。仰望太行之巅,遍布民族脊梁;回首抗战圣地,鲜血浸染。《少年先锋》,如诗华章;抗战篇章,辉煌绚烂。此乃武乡近世文化之鲜明本色。回首武乡之红色文化,不亦感人至深乎!

斗转星移,国运昌隆;改革开放,其命维新。武乡大地,文脉绵延,异彩纷呈。其初有高沐鸿之《太行吟》,冈夫之《故城谣》,张万一之剧作《小二黑结婚》,歌咏烽火岁月,隽永悠长;继之有寓真之《行道集》,赓续家国情怀,书写不尽之乡愁。抗战文化则梳理备至,书写将军之百战智勇,战士之慷慨赴死,军火之急急生产,民众之纷纷支前,友邦之慷慨资助,红色文化,洋洋大观。作者群起,深研备至,提炼太行精神,表彰抗战英模,可歌可泣,化育万民,进而为新时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之强大动能。回首七十年文化景象,不亦壮观乎!

武乡文化,厚重绵长,总而成之,采而辑之,舍我其谁!县委县政府下决心,定大计,集贤能,编方案,以规范性、系统性、权威性为基准,博采旁搜,摘取英华,卷次三分。首卷为历史文化,通览千载;继之以红色文化,特色引领;卷三是现当代文化,文苑集萃,遂成20册,汇千万字,煌煌然为武乡文化史上之空前巨著。武乡文脉,一以贯穿,高如板山,长若漳河,实乃空前之壮举,既为资政要览,亦成万民寻根溯源、永久承传之宝典,具彰往而昭今之效,其价值、意义不言而喻,无庸赘述焉。是为序。

中共武乡县委员会
武乡县人民政府
2024年6月 u+kccj2EuecmFY3X5VzQ4+xWVS5cFPESgbjA82wF4L9ZMJSo8AfQHz7lX2yE2q/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