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和作出的重大要求,奋力推进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省政协紧跟省委工作步伐,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连续三年聚焦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商资政,今年又以“加快多元储能体系建设,助力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主题开展主席民主监督,协调相关专家学者、部分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组成课题组,走访6家省直部门(单位),赴3个地区的4个市县9家企业实地调研,召开8场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协商讨论、凝聚共识。
一、我省储能发展的成效和特点
在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和“双碳”重大战略指引下,省委省政府充分认识储能在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加快推动储能多元融合发展,打造国家储能示范先行区取得积极进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政策环境。 把储能作为建设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重要内容,编制“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出台支持储能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和规范新型储能项目管理的实施意见,综合施策,推动储能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二)立足资源禀赋,巩固先发优势。 借助清洁能源先发优势,积极开展储能示范项目建设和多元储能应用场景推广,建成全国首个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光热总装机21万千瓦,规模居全国首位。建成电化学储能项目14个,装机48.4万千瓦/79.4万千瓦时,规模居全国前列。
(三)依托省部共建,推动多元储能。 申报争取26个抽水蓄能电站(装机总容量4170万千瓦)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10个抽蓄项目(总装机1790万千瓦)纳入国家“十四五”重点实施计划,3个项目(总装机760万千瓦)取得核准,核准项目总装机位居西北五省第一。以“揭榜挂帅”方式推进新型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氢能、熔盐储热发电4类共10个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力争年底建成投运。
(四)注重延链强链,发展储能产业。 加快推进以锂电池为主的储能制造业,西宁市依托弗迪、泰丰先行等锂电制造龙头企业,构建了覆盖正负极材料、隔膜、铜箔、铝箔及动力电池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截至去年年底,锂电储能工业总产值达到278亿元。引进高景、阿特斯等一批知名光伏制造龙头企业,打造了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去年底总产值达到了409亿元。高比例绿电优势和锂电、光伏等相关产业加快集聚,为我省抢占全国乃至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风口”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我省储能发展的潜力和问题
根据我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设定的主要目标,到2060年我省新能源装机新增2亿千瓦,按15%、2小时配储测算,需要配置0.3亿千瓦/0.6亿千瓦时的储能,至少900亿的投资规模(目前储能项目造价大多在1500-3000元/千瓦时),储能市场潜力巨大、前景看好。加之我省拥有丰富的水、光、风及锂、钠、镁等资源,并初步构建了完整的光伏、动力电池制造产业链,产业基础稳固,储能产业成为我省为数不多的就近拥有原料和市场双优势的绿色朝阳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在推进过程中受技术、市场、标准、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也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储能市场身份尚未明确。 不同于常规发电、输配或用电资源,储能本质上提供的是能量转移服务,其应用场景包括电力辅助服务、用户侧电价管理、新能源消纳以及电网输配电服务,但目前相关部门和地区更多地把储能简单纳入发用电资源进行管理,对储能的功能属性和市场定位缺乏顶层设计,促使储能更多配置于发用电两侧,影响了其在输配电环节的应用价值,导致储能重复支付输配电价、政府性基金及电价附加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储能在输配电服务和保障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方面的应用空间。
(二)储能成本过高投资收益率较低。 抽水蓄能单位千瓦投资成本较低,但投资规模大、建设工期长,难以适应目前快速增长的新能源发电需求。而电化学储能技术成本普遍偏高,2021年以来碳酸锂等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推动储能用磷酸铁锂电芯价格持续上涨,储能系统成本随之拉高,新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配置储能的经济性不断降低,加之储能应用场景繁多、应用功能多样,目前部分储能投资无法通过输配电价疏导,储能技术无法纳入输配电投资组合,造成成本回收缓慢,省内虽有新能源项目配套储能政策,但始终缺乏补贴刺激,影响了市场主体的投资积极性。
(三)储能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缺乏统一的储能布局规划,无法实现储能在全省优化布局。多元化主体建设标准不统一,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安全、质量难以保证。部分项目存在行政审批流程不明确、主管部门不清晰的问题。新型储能项目在技术研发、产业布局、安全控制等方面尚缺乏顶层制度设计、中长期规划以及具体标准和指引,不利于储能行业健康发展。缺乏储能并网接入、调度运行等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尚未形成系统配套的政策体系和价格体系,电网调度困难,电源侧储能利用率较低,电化储能项目年循环次数普遍低于600次的理想预期,有的甚至不到300次,出现“建而未调”的问题。
三、构建多元储能体系的建议
建设国家储能先行示范区是国家交给我省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全省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产业“四地”建设重大要求,立足我省清洁能源资源优势,把发展储能和储能产业作为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和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的战略支柱,坚持目标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多元储能示范项目建设和市场规模化应用,同步配套发展储能装备制造业,力争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储能创新应用和综合产业示范基地。
建议一:创新储能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一体化发展,超前布局和发展储能,抢占行业制高点,夯实国家储能示范先行区建设基础。
(一)强化规划引导。 尽快出台储能专项规划,有效衔接各类能源发展、电力发展等相关规划,在论证发展基础、发展需求和新型储能技术经济性等基础上,积极稳妥确定储能发展目标、总体布局、种类规模,特别是根据清洁能源发展规模合理确定储能配置数量、应用位置、调度频次,保证已投储能项目的利用率和盈利水平,避免过度建设导致项目闲置。
(二)明确市场主体定位。 针对目前市场主体发展储能积极性不足的现状,进一步明确市场主体定位,持续实施新能源强配储能政策举措,按照“四统一”原则全省统筹,合理化布局并建设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项目,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储能需求。
(三)布局多元发展。 着眼储能协同优化运行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坚持因地因需制宜、多条腿走路,加快发展技术路径成熟的抽水蓄能,鉴于其建设时序长,要同步推进锂离子电池、太阳能储热等相对成熟的新型储能技术商业化规模应用,加快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储氢及其他创新储能技术的试验示范应用,探索储能多元融合发展新场景,打造储能示范先行区的“优”“先”特点。
建议二:完善储能价格机制。针对新型储能主要盈利模式较为单一的实际,要通过建立合理的储能价格体系,刺激和拉动储能项目投资。
(一)完善储能辅助服务补偿政策。 打通发电侧储能参与辅助服务的通道,并形成明确的储能辅助服务交易和成本分摊机制。延续实施对“新能源+储能”“水电+新能源+储能”项目中自发自储设施所发售的省内电网电量给予每千瓦时0.1元的运营补贴政策,并按时足额落实补贴资金,提高市场主体同步发展新能源和储能的积极性。
(二)探索实施新型储能容量电价。 参照抽水蓄能“两部制”电价机制,建立电网侧独立新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研究容量电价的有效合理疏导方式,将电网替代性储能设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对能够提供抽水蓄能同等服务质量的新型储能给予同等条件的容量电价补偿,为新型储能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三)完善分时电价。 针对用户侧储能主要利用峰谷电价差获益和我省峰谷电价与电力市场供需存在倒挂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根据用电负荷特性,分季节重新划定峰、谷、平时间段,探索制定“尖峰电价”和“深谷电价”,拉大峰谷电价差,为用户侧储能发展创造空间。
建议三:健全储能管理体系。坚持安全第一、规范管理、积极稳妥的原则,严格加强对新型储能项目的管理,确保有序、安全、健康发展。
(一)落实监管主体责任。 要把安全监管作为储能发展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新型储能项目管理体系,清晰界定各管理部门及项目各方的责任主体和责任要求,加强储能项目规划、备案、建设、并网、运行等全过程安全管理,严格各环节的管理要求和技术规范,定期摸排检查,强化安全风险防范。
(二)推进标准体系建设。 着力在储能先行示范区标准引领上做文章,聚焦新能源配套储能,积极开展储能标准体系与现行能源电力系统相关标准有效衔接的实践应用和技术规程研究,探索构建涵盖新型储能基础通用、规划设计、设备试验、施工验收、并网运行、安全应急等专业领域,各环节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标准体系,为推进行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三)优化调度运行机制。 同步协调一体推进配套电网工程与新型储能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型储能项目接网程序,“无歧视”为已备案的新型储能项目提供接网服务,同时建立健全储能调度运行和监管机制,采取系统性措施,科学优先并最大限度调用储能项目放电上网,保障新型储能利用率和收益率。
建议四:大力发展储能产业。把储能产业作为拉动储能全产业链发展、促进电力就地消纳的有力举措,精心培育,创造性挖潜、创新性推动。
(一)打造锂电产业集聚区。 依托我省丰富的盐湖锂资源和西宁(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完备的锂电池产业基础,发挥宁德时代、弗迪、晶科等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布局和发展锂电中下游产业,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大力提升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制造规模,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锂电池制造基地。
(二)梯度培育新型储能企业。 聚焦光热制造、氢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新型产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储能企业“小巨人”,鼓励新型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支持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我省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品,大力提升产业链融合能力,着力打造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企业攻坚、“专精特新”企业铸基的一流新型储能企业集群。
(三)加大优质企业招商引资力度。 围绕新型储能产业链编制招商图谱和路线图,建立产业链招商数据库,细化招商目标企业清单,强化以商招商、以链招商、靶向招商,积极引进一批新型储能高水平创新型企业、服务机构和重大产业项目落地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