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期,温州地属临海郡。其时,由于南部横阳县的东部万全平原与鳌江平原远离战乱,在南下士族的推动下,地方的开发取得了长足进展,并于西晋太康四年(283)析出安固县境南以横屿船屯及其南境为始阳县[今为平、苍、龙、泰(南部)],旋改名横阳县,平阳单独设县始于此。《宋书·州郡志》载:“横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横屿船屯为始阳,仍复更名。”
行政区划的设置实际上是当时平阳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复旦大学已故历史地理权威谭其骧先生曾说:“知道了一个地方是什么时间开始设县的,就大致可以断定在那个时候该地区的开发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
在设始阳县后,北部万全平原与南部鳌江平原的人口、聚落逐渐发展。现今发现的两晋至六朝墓葬均分布在北部万全平原、鳌江下游平原北岸(今平阳县鳌江镇横河村)、飞云江与鳌江口交汇地带的榆垟镇茶亭村龙头颈山坡、今龙港市云岩鲸头社区、今苍南县藻溪镇南山北麓。平阳晋代有两件文物发掘发现和一份历史文献记载,即鳌江横河发现西晋时期的砖墓、龙港鲸头出土三国时期朱曼妻薛氏墓葬土地买卖契约、明代学者宋濂《温州横山仁济庙碑》为证。而鳌江横河古墓的发现与出土文物,说明了早在西晋初期,鳌江小南平原已经成陆及有人居住。
浙南行政区划
西晋元康年间(291—299),由于鳌江江口古海湾内小南平原四周泥沙沉积,不断淤涨成滩涂,横屿半岛与鳌江北岸之间的海岸线逐步向南推进而基本成陆。1966 年冬,平阳县鳌江区种玉公社横河大队在平整土墩中发现一座西晋时期的砖墓。经清理,内有瓷器 13 件、铜器 2 件(现藏浙江省与温州市博物馆)。瓷器上有“元康元年(291)八月二日[造]会稽上虞”铭文。里面还有个重量级文物,全称是“西晋元康元年越窑青瓷堆塑罐”,等级是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该罐曾以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于1983 年被大型彩色图册《中国陶瓷》(越窑)选为封面图版,特别是日文版的发行,更加引起中外有关陶瓷学界的关注。
越窑青瓷堆塑罐(局部)
种玉西晋墓为带甬道券顶砖室墓,甬道偏于一侧,全长约 7米,墓底砖铺成人字形。砖有黄和灰青二色,印饰钱纹、菱纹。陪葬品有铜洗、铜炭炉、铜锥盂和青釉瓷堆塑谷仓罐、青釉瓷盘锥斗、耳杯、鸡首壶、双系罐、水井、鸡舍、猪圈、狗圈等瓷制品。青瓷堆塑谷仓罐,盖部堆塑阙楼、庭院,颈肩部堆塑神像、群兽、百鸟以及迎宾、宴饮、奏乐等人物;种玉西晋墓中间有一鼋负碑,碑上阴刻“元康元年八月二日(造),会稽上虞”等。
20世纪80年代,在《平阳文物》曾刊登筱柏撰写的考古文章《种玉晋墓出土青瓷》,详细地介绍了种玉西晋古墓及其文物的考古介绍。另有徐定水、金柏东发表在《考古》1988年10期上的《浙江平阳发现一座晋墓》一文。
青瓷楼台堆塑罐: 腹部微鼓,饰有龙、龟、虎、蝙蝠和仙人骑麒麟等三排片状贴饰。罐有五口,居中罐口大而高,上覆盖着一组四出攒尖宫殿顶式盖。罐的颈部捏塑飞鸟,肩部塑有舞乐人像,相间堆塑龟趺驮碑一座,上面刻有“元康元年八月二日[造]会稽上虞”铭文。通观整体飞鸟簇拥,引颈展翅,人物百戏奏乐耍技,象征粮食盈仓,百鸟争食,人们喜庆丰收的欢乐场面。全器施青色釉,高 50厘米,口径13.4厘米。
鬼灶: 灶身一端为方形火门,另一端上翘为排烟孔,台面近似三角形,两个火眼各置釜一只,状似小舟行驶。全器施淡青色釉,高 8厘米,长20厘米。
鸡笼: 锭形底座,下设四足,上盖镂空的半爿筒形笼,两侧平壁划有斜方格纹,一侧下端开有半圆形门。笼内外及盖上各设一鸡,戏玩自若,生(神)态逼真。全器施厚而润的青釉,提(高)6.5厘米,长 11厘米,宽 9厘米。
狗圈: 圈为盘形,平沿,直壁,平底,腹间有凸棱三圈。盘内塑一小狗,匍匐侧颈,昂首隆眼,四爪抓地,伺机出击。全器施淡青色釉,通高5.5厘米,圈口径10.5厘米,底径 6厘米。
猪圈: 圈底为圆形,外周安有隔距相等的长条形栅栏。栏内二猪,一大一小,鬃毛直竖,俯首盯视食槽。全器施淡青釉,釉层均匀,光泽亦好,通高4厘米,圈径12厘米。
井: 口微外撇,宽沿,斜肩,最大腹径在中部,腹下略收至底。口沿模印网纹,网格稠密工整。肩部堆塑整齐匀称的结扎状绳索,设网坠,绳索中有六个孔洞。全器施青釉,釉汁匀净透亮,高 14 厘米,口径 9.5 厘米,底径11.5厘米。
鸡首壶: 短颈、圆腹、平底、双系对称。肩部有弦纹二道,其间满布斜方格纹。壶嘴为高冠昂首,张喙作啼状的鸡首。无鋬,仅在相应部位附贴鸡尾形饰。全器施淡青色釉,釉汁晶莹。残高 7.5厘米,口径 3厘米,底径5厘米。
瓯窑青釉鸡笼
瓯窑青釉狗圈
瓯窑青釉猪圈
瓯窑青釉水井
罐: 圆沿、直颈、鼓腹。最大腹径在中部,以下内收至底。肩部两侧设双耳。全器施淡青色釉,釉汁厚润,高8 厘米,口径 7.2 厘米,最大腹径11厘米。
鐎斗: 卷沿外撇、深腹、下装兽蹄形三足,口肩处安一微向外斜的短直把。全器施青釉,高 4.5 厘米,口径6.2厘米。
鐎斗
吊桶
井
耳杯
盘
耳杯: 杯呈椭圆形,两侧各附一半月形耳,弦腹,平底。全器施青釉至底。高 2.5厘米,口径8.5—6.5厘米。
其他还有青瓷桶、簋,铜炉、盉等。
考察该墓出土的刻有西晋“元康元年八月二日[造]会稽上虞”铭文的“青瓷楼台堆塑罐”,再结合(一)种玉横河墓葬的形制及其营造方式,与江南地区西晋中小型墓颇多相同之处(如墓壁“三顺一丁”的砌法,流行人字形铺地砖以及排水沟等);(二)墓中出土的鸡笼、狗圈、猪圈等陪葬品,与金华古方西晋墓出土的同类型的文物又很相似;(三)墓砖花纹大都印在一边或两边,纹饰有圆圈纹、多层菱形、四边形纹、四出五珠钱纹,与西晋同类墓砖又极相似。
这样,就为该墓葬的确切年代提供了重要的文字依据。该墓出土的其他瓷器均为瓯窑产品,其造型优美,釉质腴润淡雅,烧结程度甚好,确是东瓯缥瓷中的佳品。
晋杜毓《荈赋》:“器择陶栋,出自东瓯”,足见当时瓯窑产品造型和装饰手法是负有盛名的。西晋盛行厚葬,瓯窑适应社会需要,在生产日用瓷器的同时,还制造部分陪葬品,用捏塑、印模、雕刻等多种工艺手法,克服成型上的困难,力求装饰美观,品种富于变化。除上述灶、井、壶、罐、杯、簋、鐎斗、猪圈、狗圈、鸡笼以外,还有雕刻精致的谷仓罐,昂首雄踞的狮形烛台,器体肥胖,两侧划飞翼的虎形夜壶,鼓腹踞坐,股肌弹力内含,状似伺捕坠飞昆虫的蛙形水盂,等等。它们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建筑艺术和丧葬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晋潘岳《笙赋》中提及“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邻”,是我国瓷器最早见于文献的记载,它用“缥”字形象地概括了晋朝东瓯青瓷的本质美。“缥”原是流行而又难得的一种淡青色丝帛,故借以名瓷,称之“缥瓷”。唐文人季南金诗里有“所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可见缥瓷色绿而又淡雅明澈。缥瓷实积累前人创造而演进的一种釉质。缥瓷胎质细腻,色彩较白,胎壁均匀,器面规整,釉层匀净、明澈,可透视胎面,釉面光泽柔和淡雅,酷似宝玉般晶莹。古人单凭经验,使净白的胎质、平滑的胎面,与透明度高的石灰釉相融合,烧出如此合于科学的“缥瓷”,其苦心孤诣令人叹服。
总之,横河西晋墓葬的出土发现,对于小南平原成陆历史关系重大。由此可见,在平阳建县之初,此地已经有村庄。温州市博物馆考古专家认为,平阳鳌江横河西晋墓葬,虽非王侯大冢,但从结构规模和陪葬品的情况来看,应属中型墓葬,墓主人已非一般自耕农。尤其是这件堆塑楼阙、人物、鸟兽的谷仓罐,它是豪族势力和地主庄园经济强大的象征。因此,平阳西晋墓葬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浙南平阳庶族地主经济的兴起和生产的发展,说明西晋的短期统一对南方经济所起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