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族群的早期形态,是从史前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生活于浙江南部地区的人们共同体的形态,主要群体为瓯人和瓯越人。时间大约从 4000 年前到公元前 138 年,史前时期留下了石棚墓、土墩墓、悬棺葬等文化遗址,其间,浙江南部以东瓯著称。岐海族群多元化、越化和汉化的文化改造,构成温州地区文化的早期形态。
包括鳌江流域在内的温州地区,古属“瓯”,在古籍《山海经》《逸周书》《越绝书》中分别写成“东越”“瓯人”“越沤”“瓯”等。南宋罗泌《路史·国名记》中释:“越沤或云即瓯人,沤、瓯、区并通。”清代学者孙诒让在《温州建置沿革表引》中认为:“夏为瓯,殷为沤,周为欧,实一字也。”
虽然,鳌江小南平原的形成,是西晋以来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散布于浅海之间的孤岛,以及没有成陆前靠近海岸沿线的丘陵、向阳山岙坡地等,这些区域是适合早期人类活动的。《山海经·海内南经》里“瓯处海中”的记载,恰恰是对当时的瓯人所处的地貌形象的描述。西晋郭璞注释:“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也。”
近年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及青铜时代,鳌江沿岸及其支流附近依山傍水处就有人类居住。他们便是原住民“瓯人”,与宁绍、杭嘉湖平原的“於越人”、福建地区的“闽人”为同时存在的原始族群,具有不可替代的相对独立性。
然而,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当年生活在鳌江的原始族群就是土生土长、自行进化的本地土著,这是因为在鳌江垂杨龙山头出现的石棚墓文化与辽宁的沿海地带等处的原始葬俗相同,让我们看到原始族群的迁徙身影。
石棚墓,亦称支石墓,考古学上属于“巨石建筑”,是世界“巨石文化”的一种类型。它利用天然的巨大块石,稍经人工修整,然后支撑、覆盖而成,是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一种墓葬形式,在日本、朝鲜、欧洲都有发现,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辽东和浙南一带。
龙山头石棚墓
浙南的石棚墓,主要分布在瑞安、平阳一带,作棋盘式,属南方支石墓类型。它利用巨大的天然石块,加多根支石支撑而成。据出土的文物分析,其年代属于西周至春秋时期。浙南石棚墓的墓葬形式特殊,其起因可能来源于瓯越先民的“巨石崇拜”或“石神崇拜”。石棚盖石面积大,分量重,小者三四吨,大者10—15吨。如此巨大的工程,反映了墓主人身份等级比较高。
龙山头石棚墓,位于鳌江镇垂杨村龙山头,现存3座。分布在一条海拔100米左右的山脊上,1994年下半年调查时发现。确认的两座石棚墓虽早已倒塌,但盖石犹存。其中保存较好的一座石棚墓建造在一组高出地面数米的自然大石之旁。墓呈长方形,除墓口外,两侧及后壁均用自然砾石堆砌,上盖巨石,形成三面墙体,整体南高北低,空间宽敞。1994年,文物部门对其中一座石棚墓进行发掘,出土有罐钵类陶片等,据出土文化考证,该墓建于西周(前11世纪—前771)。2001年,龙山头石棚墓与浙南其他各处发现的石棚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南石棚墓群分布在瑞安莘塍岱石山、马屿棋盘山、塘下杨梅山、平阳鳌江垂杨龙山头、苍南桐桥等处,已发现55座。这些石棚墓分部在大山的支脉海拔高30~120 米的山巅或山坡上,山势平缓,视野开阔。其共同结构特征是:中空,旁设石支柱,上盖单块扁平巨石,建筑均裸露于地表上,盖石与壁石多经加工,墓底皆有铺石。从出土的器物看,有印纹硬陶罐、豆、鼎、纺轮,原始黑瓷尊、豆,原始青瓷簋、碟、碗,青铜矛、戈、锛、凿、短剑、小编钟等。经鉴定为西周、春秋时期器物。
就目前发现的浙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来看,表明了瓯越人在继渔猎之后,已开始产生最原始的农业经济。但出土的石斧、石刀、石凿和大量的石镞,都表明渔猎在当时的瓯越人的经济生活中,仍占较大比重。就遗址的分布来看,范围很广,从瓯江上游的龙泉,北到黄岩、温岭,南到平阳鳌江、苍南钱库均有分布。遗址所处的地形,大都是在靠近河流两岸的平坦山坪上。这说明了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定居,在这些山势开朗的河谷中,建立了聚落,并在河谷与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上从事谷物的种植。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棚墓 (王光毅摄)
我国过去发现的石棚墓均集中在东北的辽东半岛,浙南石棚墓群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南方地区唯一的石棚墓群分布区,是世界巨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浙南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实物资料,更是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认识,对研究商周时期中国沿海地区社会生活性质、经济状况、对外交流和文化面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是东方和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遗产之一,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每种独特的文化特征,都是属于特有族群的签名和印章。作为一种罕见而独特的墓葬形式,石棚墓应该是某个族群的产物。而据考古发现,在环太平洋西岸有一个数以万计的石棚墓分布带,如在此之前日本九州的西北部、朝鲜半岛、辽东半岛都有发现石棚墓文化,这些散落在各地的石棚墓与浙南石棚墓有小的差异,但总体面貌较为一致,这种一致性,不可能是偶然的巧合,它们之间究竟是共生关系,还是传承关系,现在还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之间肯定有着很深的文化交流,甚至就是来自同一个族群。浙南石棚墓群的发现,不仅为研究平阳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更有力地佐证了商周时期瓯越先民就与朝鲜、日本等国有着文化交流,而且很明显是通过水路传播。
在龙山头建造石棚墓的这一原始族群是从哪里来到浙南鳌江沿海的?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鳌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尚未形成前,就有先民在鳌江垂杨一带山区繁衍生息了。龙山头石棚墓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传统认识,对探索商周时期浙南社会状况和对外关系也有特殊意义……